分享

抚州印象 襟领江湖

 昵称535749 2013-07-27

精妙的游记散文,情景交融,妙笔生花,隽永含蓄,动人心弦。

今天就分享光临的四篇精彩游记散文。

  1. 抚州印象之祭奠汤墓
  2. 抚州印象之汤馆散记
  3. 抚州印象之雨润文塔
  4. 抚州印象之再驻大觉寺

第一篇:抚州印象之祭奠汤墓

刚到抚州,我就犯下了一个不该有的过错。

正值清明时节,竹草青青,靡雨霏霏,行人足急,整个儿凭吊的曲调。那天,我却溜失了咫尺、祭拜“清远道人”汤显祖的心境。

自幼就有一样伤感怀旧的情愫,时不时地念叨着逝去、流失的情感。那个清冷的响午,我就是和着大学同窗那样的惊讶和激切,在东华理工的本部校园叙着旧。别了二十余年了,相念不少,相见无多,都风风雨雨、斗转星移的,感慨良多。“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都嫌不够,何况三两条曲径,七八处来回?渐渐地,熙熙攘攘的楼宇,仄仄平平的书声,静静谧谧的荷塘,都渐渐地洒落在我俩随意的脚印影子上了。

忽然我嗖地扭头回望着就刚刚横过头顶的那一杆白石梁,两个舒体凹字静静地自右而左镶嵌半空:汤墓!

同窗显得很是懊恼,连忙驻足给我解释:只顾说了,忘了介绍!回头回头,这是汤显祖墓,不可不去,不可不悼。他知道,我们都有这份情结。我忙转过身,欠着腰正正地鞠了一个深躬,然后牵着他的手说,走吧,我专门再来。

汤公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是抚州的另一张脸面。怎么能如此错过,即使我是初来乍到,也不该如此待侍。

今年春节边上,我在现代化的南昌特别观看了一幕贯纵江西数千年荡涤古今的情景剧(赣鄱风情)。之中讲阴阳圆缺和悲欢离合的那一幕,本身就是由文艺作品嵌入的,如梦如醒,如痴如醉,酣畅淋漓!他的作者恰恰就是汤显祖。

汤公是一个才主。自幼豪情才气的他用一身的淬炼,以阔家女杜丽娘的凄凄惨惨为经,用穷书生枊梦梅的真真切切为纬,编织出了一段起死回生、惊天地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旌曲。他把鸳鸯蝴蝶写出了晶莹剔透,他把悲欢离合写岀了才子佳人,他把“海盐腔”(汤显袓故乡的一种流行的地方戏)写成了《临川四梦》,他把大明朝代“临川派”写就了“中国的莎士比亚”。

汤公是一节傲骨。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声望高企,二十八岁已经是名闻天下的才子。但他不愿意替高官捧场而数次得罪当时的宰相张居正,两次考试都落了榜。直到张居正死后,三十四岁才考中进士。后来又因几次拒绝大官僚们的笼络,直谏当朝而差了个闲官,并旋即被贬至偏远县官。可他并没有消沉,反而把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反对他的人依然要罢他的官,便毅然辞帽归田,在抚河之滨躬耕农亩、笔做书田。

这,我是知道的。他作文的凄美,做人的悲壮!谁能不知道?

汤墓

隔天的傍晚,我沐身清衣,整理好了思绪,独自踱步回到我过错的地方。

三三两两悠闲的行人自然并不觉得我的凝重,自然也不觉得这并不宽阔的肃静的缘由。我以故乡祭奠先灵最隆重的行式,自正入口而出口逆时针,绕墓室和墓基三个回合。然后静谧地端坐在墓碑的正前方,整整一个小时。

这是一个不大的处所,一涂暗白色的、飘着青黑色瓦檐矮墙,和着折着荷塘,紧紧地把那块参满老树的墓场围住,外侧是掩着梢尾的硬竹,内侧就是铺着卵石、垫着粗岩、拱着圆顶的墓室。我在想,五百年了,“攒古今之千变,极人物之万途”,汤公在哪儿呢?你是在这吗?都茫然无知。

汤显祖辞于公元1616年,这一年恰好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也告别了他的真实读者。就这样,东西方两座戏剧泰山同时轰然倒下,世人从此缺失了数百年的经典。

在汤墓的正前方,那块不大的墓铭勾起了我莫名的兴趣。写着些什么呢?我半蹬着。

原来,汤显祖的墓地最初并不在此,而葬于临川古镇,抚河江边、文昌桥近的翠绿汤家山上。之后因时乱世难,墓地竞招不义。清光绪年间,临川代理知县江召棠因倾其曾修缮。之后又是几遭夷平,即便在新国度,也是几经废兴,并于1982年,迁址市区的人民公园。

可曾知?西边莎翁叶落归根,一直长眠在故乡斯特拉夫德镇、他家乡的一座小教堂旁,点过五百年的朗经颂文,数着五百年的晨钟暮鼓。而东边的汤公,却只依偎着一处积年移迁、累次覆翻的残冢破墓。真可谓沧桑兴毁汤公墓,辗转往复终春秋。

后来,同学在qq上告诉了一件我还不知道的事,2002年,人民公园划转给东华理工,所以“汤墓”就又成了一个校园内的景致。我知道,自幼诗书文理,从来“文章超海内,品节冠临川”,汤公肯定会默含的。由此以后,朝听“良辰美景奈何天”,暮问“赏心乐事谁家院”。历经沧海桑田,枕就归静翠绿,伴着书生意气,应该还算满意吧。

第二篇:抚州印象之汤馆散记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对待一些事情,我是有些耿耿于怀的。就说上次祭奠汤墓,尽管已经好几天了,却仍然沉浸于莫名之中,似乎总有什么割舍不去,一种无以言状的感觉。我在纳闷,那个被称之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即便是用一身才气串起一座伟岸的文化丰碑、用一生傲骨支撑着一个羸弱的文人魂魄,即便就是一纸中国历史的文化名片,一张千年抚州的精神脸面,怎么落得个“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连一处长眠的寄托都变得如此坎坷如梦?我是说汤墓,几多屈辱,几多曲折。

汤公是一个豁达的人。他应该不在乎在这些,就像不在乎历历在目的权贵奸诈一样,那只是一截一截宦海尘埃。你看他,才知聪颖,博学多识,但始终铮铮铁骨。哪怕是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哪怕是正面一人之下的张居正的淫威,哪怕就是皇帝老子。何妨?!

九十年代末期,我因为公差去过一趟雷州半岛,那是离天涯海角很近的地方。那真是一份随意,友人抬出的竟然是我江西的同乡汤显祖。我不经意的问,那也太久远了吧,何况是如此伟岸的一个人。后来才知晓,五百年前,汤公因针砭时事曾经被谛广东徐闻。就如东坡居士发落天涯琼州一样,一样的释然,一直的正直。真所谓“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牡丹亭》),那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吧。所以,在徐闻这个南蛮之地就收成了关于汤显祖的点点滴滴。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汤公一路跋涉,一路思想,来到徐闻,至万历二十年深秋(公元1592年)离开。只是区区的数百天的功夫,他以”贵生书院”为基点,为徐闻子民留下永远积淀着的精神和财富。“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汤显祖)。谁见着能不感激呢?

拜祭汤墓的几天之后,我特地找了个雨后的爽朗午间,专门去膜拜汤显祖纪念馆。这天,太阳刚好和煦着,可以把什么都亮个清透。

要说在明代,汤显祖可是个远近闻名的鸿儒。不是因为他百年以后的“临川四梦”,也不是因为居官以后的患国忧民。就说他从小聪颖好学,“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就说他十四岁便补了县诸生,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就说他的玉茗堂造就的多少的”生、旦、净、丑”,就说他徐闻的“贵生书院”,那何止桃李天下。就说遂昌人的“遗爱祠”,又该千古了多少流传的古今述说!

我是去过浙江遂昌的。我到过“汤显祖纪念馆”,寻找过汤公的过往。我观瞻过“遗爱祠”,领受着那儿民心的珍爱。

在汤公过后三百七十九年的1995年,“遂昌汤显祖纪念馆”垒地而起,前院、馆舍、后花园依次拼列,环境优美,古朴雅致,陈列富实,格调高雅。在汤公过后百年的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时任遂昌县令积才聚物,主持建成了“遗爱祠”,以奉祀汤显祖。虽说风剥雨蚀,但门墙至今犹存,“遗爱祠”额书光照耀人。在汤显祖离任遂昌知县10年之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当地人为缅怀其德政,专门请画师赴临川为汤显祖画像,为其立生祠纪念。那是一种何等的风范和挚爱,那是一种怎样的祭奠和膜拜!

翻读历史,我知道在离开徐闻后,汤公移官浙江遂昌知县。遂昌五年,汤显祖“仁政惠民”, 兴教办学,劝农耕作,惩治豪强,灭虎除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口碑载道,至今不替。当然,最让遂昌人最难忘的还是“除夕遣囚”(除夕之夜让狱中囚犯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和“纵囚观灯”(元宵节组织囚犯到城北河桥上观花灯,体会“绕县笙歌”的欢乐景象),谁能有如此的气度与风范!

“是花都开,那牡丹花还早。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茶蘑外烟丝醉软。”我估揣着,他是因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要不然,他怎的如此地豁达,豁达得一身的天地之情、人鬼之情、人间至情,豁达出《牡丹亭》的精美绝伦,豁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

难怪,数百年来,遂昌从来就割舍不了汤公,不会没有汤显祖。

汤馆

抚州是个小城市,从汤墓出来朝东南边不远的地方就是汤公纪念馆。我们甚至用不着舟楫代步。

抚州的汤馆建于1992年。由“四梦村”、“迎宾村”、“娱乐村”组合而成,草皮、绿荫、池鱼、拱桥,和牌楼造型的“四梦”意境加捧其中,显得有些格外。

一个名叫唐诗的导游一脸稚气和真诚地接待了我们。

从亭轿式的门楼进去,迎面的就是背着灰白后幕墙的汉白玉质的汤公雕像。我轻轻地鞠了一个深躬,就紧随着唐诗的余声左拐别进了“汤显祖生平、作品陈列”。说实话,开灯,掠影,听述,整个过程及其平常,也颇为简促。或许由于久远,或许是因为曲折,总之感觉很是匆匆。但我记住了汤公的主要,“始焉学道,居然大鸿也;继而慷慨,又为直节名臣矣;晚乃漱润词场,以风流擅名当代”(清康熙陆辂评概),加上临川四梦的图解。足矣!知人三五分,何须八九寸。

出开陈列馆,门口咫尺的地方就是三生桥。我很有些喜欢这名字,前世、今生和来身。谁能逃脱这个魔咒,谁能舍弃这个循环,谁能够主宰这一段过程?即使是杜丽娘,没有了柳梦梅,岂有复生的殿堂(《牡丹亭》)?即便是卢生的穷极富贵,要没有了崔家“所有金钱,尽你前途贿赂”,还怎的演绎又一出的黄粱美梦。

我怀疑,汤公“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他一直总在设计着属于他的理想和天堂。可他怎么知道,那时是什么天、什么地,什么朝代和什么梦景。

汤馆还是有些创意的。三生桥后,他们设计成了一处“茧居”,团团地围住了汤公的又一处雕像,就像时代围困了汤公的思想一样,一弯高墙,才三五处狭细的门洞。这个时候,我正好听着了旁边游乐场依依呀呀和哈哈哈哈的响声,怎么会有如此轻慢的声音?难怪汤公累试不中,原来总有张居正的影子。难怪累政不意,原来遍地满是荆棘。算了吧,解甲归里,演绎纸砚,情真意切,许畅情怀,或许安得其所。

在解读汤公“四梦”的四处门楼前,唐诗一脸真诚地告问我:人生似水流,念着就是收获。你想做个什么梦呀?这牌匾很灵验的。真是一直的诚恳,一脸的稚嫩。但她肯定没有想到,我会反问她“你会做个什么梦?”

姑娘愣了一会,借着腼腆地说,我还年轻,不想做什么梦,要踏实点,只想真真正正地生活着、工作着。

谁说不是呢?与其思天想地,不如说说而已。与其挂在嘴边,不如踏踏实实干着。就像汤公,找另外一条路,未免不是真实!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大地上景物多灿烂(汤显祖《五般宜》)!

第三篇:抚州印象之雨润文塔

这些日子,抚州的天气似乎不是很宽宥,阴着个脸,像是在沉思,有时还夹杂着几许雨丝。

虽说到这里工作有些日子了,还一直没离开过办公室。友人总在揣摩着我是否习惯,已经数次邀着去走走,看看临川的人情风物、天时地利。既然如此,那就去呗。

就“文塔”了罢!

文塔是2001年抚州市兴建的一处纪念临川(即抚州)先贤、激励才乡后人、改善城市形象、提升人文环境的城市景观。早就耳闻“下有万魁塔,下塔守锁,掌临川之财旺;上有文塔,上塔进贤,掌临川之文兴”。今日索性不如目见。

临川建制史始于东汉中期,起始并无多少彪炳之事。但自北宋市井晏殊独开宋词先路之后,名望宗师就代有人出。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几道,已所不穷。唐宋八大家也归其有二,实在了得。据统计,宋至清就有一百三四十人收入《中国历史名人辞典》,七百七十余部著述编入《四库金书》存目。直止当今,国人无不知晓临川乃“才子之乡”的,何不伟哉!

在去文塔的路上,我一直在低沉地追问自己,这爿不大的农耕之地为何能造就如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不住地缔造神奇,独享美誉?我,无以自答。

没几分钟的功夫,小车在一个开着口的水泥桥的中端停了下来,司机告诉我们:“文塔”到了。

文塔

就这么个地方?!这个叫着中洲公园的地方,其实只是一条流经古镇临川叫做“宜黄河”的抚河支流所冲积而成的河洲小岛,也就百八十亩吧。岛旁边曾经是个历史的河渡点,如今已建设成抚州的近水宜居了。因为岛在河中,四面环水,在这个号称“赣抚平原”的小岛是显得那么的凸突,加上岛上苍松劲柏,草木扶疏,一派满目葱翠,谁不垂目?如今飞架东西的龙津大桥又路岛而飞,风景煞是迷人。这也就难怪地方投入如此巨资,镶岛嵌塔,点睛画龙!

友人不止一句地对我说,文塔于2004年建成,位于岛的北端,是两岸居民纳凉休闲、垂钓赏趣的好去处。

真是如此。去车、下桥,拐弯、别道,只是穿过厚厚林木、迤逦婆娑、弯弯扭扭,只不过三五分钟的功夫,“文塔”就已经展现在我的面前了。就像临川的古今,千年譬如转眼。

我还沉浸在思绪之中,千年的临川,曾经的渡口,在这方弹丸之地,临川人的先民驻居在这里,惺惺相惜,秉公求正、匡扶精神、光大社稷,用积淀成就着一个又一个光彩故事、一段又一段辉煌历练。

看看,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不忌贤妒能,重掖后人,唯贤是举,门列范仲淹、王安石,引荐欧阳修等得以重用的宴殊;看看,被誉“东方的莎士比亚”,为官不趋炎附势,铸就正直刚强的好汉品格,为文不异曲同工,殚精竭虑布局“临川四梦”的清远道人汤显祖;看看,一生“家世为儒”,奉颂“节约为理财之要”,独得宋神宗的赞赏和重用的“南丰先生”曾巩;看看,既励志为学、精益求精,独创“王荆公体”,又昌盛大宋王朝为己任,大呼“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推动“王安石变法”的“临川先生”王安石。等等,举不胜举,不一而足。

伴着沥沥的雨丝,我抬步上前到塔基的跟前。说实在的,我到过的、耸立着的基塔不在少偶,眼前的“文塔”其实并不是那么显著伟岸。

“文塔”是座十足的仿宋建筑,塔基千余平方米,塔高不过五六十米。只是在些许树木的帮衬下,静静的立于宜黄河的河汊夹捧之下,才显得有些小桥流水的雅致。环绕文塔,八面七层,朱檐碧瓦,塔角挂玲,叮叮当当。仔细端详,才看清文塔进门狭小,璧内折上楼,塔身四周磨石镶围,嵌有《临川四梦》剧情石雕。抬头注处,迎面的塔名是启功先生题写的“文塔”二字,字体遒劲干瘦,与整个塔型显得很是默契。塔背面题有《滕王阁序》王勃的那句“光照临川之笔”字句。若是晴日,夕阳之下,水波荡漾之上,字字生熠,肯定是颇为得意之作。

我却是有些纳闷,塔门是关着了的,进道也非常的窄。并且,整个塔体不是现时盛行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由砖而砌,并且下直腰粗上尖眇,呈棒槌型,为何?

同伴一定是觉察到了什么,故而一脸认真地给我介绍,这是青砖砌成的。因为人少,一般并不开放。

哦!也许是怕打搅着,也许是因为历史太高无以复制,也许这永远是我们敬仰和砥砺的标杆。我低着头,细细地环看着塔身周遭的石刻,不禁又独自生出些感慨来,临川的历史是零碎的,零碎得我们无法区别开来千百个这儿的风物人情、斗转星移的点点滴滴;临川的历史是叠覆的,叠覆得我们难以驻留下来千百年来如此的铿锵锣鼓、旌旗号角的跬跬步步。那么,一块块砌着,一层层垒起的青砖,才是、才不谛于对临川历史文化的最好的诠释。

这个时候,雨忽然有些大了,河风随着水漾都奏响了文塔塔檐角三五成群的铃声。友人已经在催着往回赶。我正要抬头,一粒从铃绳端飘洒下来的雨星,正好滴落在我的脸颊。凉爽极了。

你看,宜黄河托着中洲岛,中洲岛拥簇临川文塔,文塔突兀地撑掌起了漫天的星辰。多好的景致,是谁都想多看看!

第四篇:抚州印象之再驻大觉寺

谁说景色都迤逦!

穿悠在这曲行的路上快二个小时了,身边也越来越稀少了来来去去的游人的影子。汗注如洗的我开始慢慢收敛起贪婪的眼神,已全然顾不上周遭满目的松涛云海和重峦叠嶂,只听得出心跳的急促和呼吸声的一再放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时下还是满山葱翠的季节,怎么就听出了暮秋的叮吟?伴着脚步的越来越重,越来越慢,我都感觉到了久违的登山疲惫。

到大觉岩寺还有一段路程,同行的人早已经被陡峭的石阶蜿蜒得气喘嘘嘘和七零八落了。我正好有些空隙来搜寻一些过往的记忆。

二十五年前的这个季节,我和我的同学也登过这座山,驻足过大觉寺,领悟过这一抹抹的绿翠和景色。那个时候,我们才二十出头,有的是按捺不住憧憬和野性。七八个人,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只是怀揣着十数元钱,就浩浩荡荡地从南昌出发到了这片景致之中。其实,那时我们刚刚走进大学校门一年,才离开自家门口的青山绿水一年!对这些景色都并不陌生。

那一次,我们走的不是这条路,不是这样的路,没有这样的路!完全没有平平整整的青石台阶,没有断断续续的水泥护栏,更不说头顶上相影随行的低空缆车,和身旁浩浩荡荡的关于漂流之类的念叨。除了上山的药农和驻寺人外,我估计鲜有人迹至此。这里完全是一种原始的寂静和自我。我们一直穿行在左拐右避之中的,只是一条泛着宽窄不一、杂上一层雨膜的灰白泥士和碎石片的小径上,依次用一节节的竹棍撩开竖垂而来的枝条,时而压着头,时而扭着腰,蹒跚着几乎每一步都要用脚来撇开路两边弯伸过来的青泠野草,仿佛是生怕踏伤了她们的妖娆。

而眼下,什么都不一样了!

我走在一行人的最前面,已经有一阵子了。我摘下一路放送潮流音乐的耳脉,用毛巾轻抹了一下脸上的汗水,示意第一梯队的同行在路边石凳上休息一会,等等后面的人,顺便看看这一段的景点。记得上一次登山的时候,我们压根就没有闲暇右顾左昐,只顾着要在天黑以前赶到寺庙,只顾着把节奏和目标用最大的耐力压缩到轻快的脚步上了。

大觉山景色满眼。你看那群山竞秀,葱雅玉洁,巍峨齐参天穹,整个儿都浸漫在“早闻鸟语钟鼓音,晚观日落朝迎佛”水墨画之中。何必再说大觉寺,一旁枕待松涛云海、伴朝阳日出,一旁和着层峦迭嶂、瞧激流穿石。这景色!不是仙景,胜似仙境。

我悠闲地坐靠在石凳上,轻轻地吮吸着瓶装水,尽力地捜寻着残散的关于大觉寺的点滴记忆。要说时光才是万能的魔术师,随时随地地切涮着我们的生活和阅历。不说“一万年太久”,至少不会是“弹指一挥间”。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到如今的不惑之年,数十个的春秋都悄悄的溜去了。这一路的生活给予的丰盈和沉淀,给予的品味与荡涤,都依稀着刻嵌脑海之中了。就如这身后的大山里的景色,清新却又模糊,咫尺却已经是天涯了。

又用了不是太久的工夫,队伍重新结集。我们一道和着汗滴,攀上一处陡坡,晃过一架天桥,巡过一弯曲道,大觉寺终于再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了。

驻足在大觉寺的门牌前,我屏息静神,用尽全身的盯凝,搜寻着这眼光中曾经的风景。那个时候,我们真的还小,一身的朝气,一身的期待,一身的稚嫩,从远而近,由里及外,极力的描绘着只属于自己的灿烂、期待和指指点点。似乎压根儿就没有在乎这大觉山的碧阔和连绵,压根儿就没有在乎这大觉寺的清晨与黄昏。

大觉岩寺

大觉寺其实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寺庙,尽然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胜地,却只委身于山巅的的一处天然崖洞之中。洞之深廓,可拥数千人入内朝拜。寺之简直,仅列如需之器物于堂。整个寺庙犷简之间,形意所至,世所罕见。

初识寺洞,无不令人慨叹神工鬼斧,天之造化。我们几个书生曾经是那么的蹑手蹑脚地打量着崖洞的上上下下,那样的满眼好奇地述说着寺庙的里里外外。如今已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仰面崖洞,目光直扑崖寺,我心依然、由衷喟叹。没有栋宇连绵,没有雕梁画栋,甚至没有正经八百的大雄宝殿,只是取居爿丸洞穴。无须川流不息,无须人声鼎沸,甚至无须千篇一律的余烟缭绕。我在想,数百年来,流水般的住持和弟子们是用怎样的虔诚来守护着法度的素朴和矜持?!

记得那次是一个渗着微星雨点的黄昏,在用过平生第一次斋餐之后,我们同学几个就一起拥着那位住持方丈的清矍与慈祥,在月色之中攀研着希冀与感悟。我问大师何谓觉?为什么叫大觉?答曰觉者悟也,说的是明白、理解、觉醒的意蕴。人生一世,没有什么是当然,没有什么是永远。一切如草木,孤繁枯荣,都取之于水土、向之于阳光,张之以绿色和希望、昭之以宜适与向上。大觉就是世人向往美好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心里追求。

是啊,仅仅二十五年,就斗转星移了。何况似水年华,何况荏苒光阴,何况风谲云幻!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的身边,在这漫山遍野的崇山峻岭中。一阵阵的光阴都流去了,一截截的记忆却仍在寻找着,一群一群的故事都迎来送往了,一波一波的评说却仍然在交头接耳。只是大觉山的风清水净依然沁谧、大觉寺的晨钟暮鼓依旧凸突,从来都没有过娇柔造作,从来都是静若处子。不论风声鹤唳,不论群情激昂,哪怕形单影只,哪怕顾影自怜,都会用她伟岸的胸襟,清丽的倩影和绵绵不断的担当,展呈给她的信众。她把喧嚣还给了尘世,留下着宁静,把颜色还给了岁月,留住着从容。

还是那扇门牌,还是那样的静肃,大觉寺恍若雍然却不随春夏。静养神息后,我卸下身上所有的凡物杂什,抹拭了一下脸上的汗渍,提气丹田,整装如束,抬着左脚起步正面走向那进寺的木门。

灰旧的门牌上刻嵌的依然是那幅楹联:“岩前三益友苍松翠柏腊梅花,寺内戒定香钟鼓木鱼引罄响”。我的脚步明显有些凝重。从那个激昂的黄昏,到现时的如今,你看着眼前这大觉山,都已经风传物转,日新月异,“只争朝夕”了。倒是寺庙的牌楼显得更加古旧,圆壮的立柱也显得更加拙朴。

我在想,不知当年的那位住持如今是否依然安在?

 

目录:

  1. 抚州印象之祭奠汤墓
  2. 抚州印象之汤馆散记
  3. 抚州印象之雨润文塔
  4. 抚州印象之再驻大觉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