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代史传奇家族:一门三院士 父子九专家

 乐乐耘耘 2013-07-27

核心提示:梁启超是近世中国翘楚人物,文事政治,迄今无可与匹。其于公务繁剧之余,子弟教育亦颇成功,十个子女,除了早逝的思忠和生下不久即夭折的“小白鼻”外,其余八位全部成才,其中思成、思永、思礼三人,分别是1948年中研院院士和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的院士。

点击进入下一页

本文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7月26日第13版,作者:孟繁之,原题:《梁启超和他的孩子们》

梁启超是近世中国翘楚人物,文事政治,迄今无可与匹。其于公务繁剧之余,子弟教育亦颇成功,十个子女,除了早逝的思忠和生下不久即夭折的“小白鼻”外,其余八位全部成才,其中思成、思永、思礼三人,分别是1948年中研院院士和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的院士。一门三院士,这在20世纪中国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的。

培养出一门三院士

20世纪中国,以培养子弟整齐,于文化界、学界有重大影响者,主要以两大文化世家最为著名:一是建德(或东至)周馥、周学熙家族,再就是新会梁启超、梁思成家族。建德周氏“明”、“良”两辈人才辈出,出了周叔弢、周叔迦、周季木、周志辅、周梅泉,及周一良、周珏良、周炜良、周煦良、周绍良、周呆良、周以良、周与良、周景良兄弟,于人文社科及理工科诸领域,大放异彩,令世界瞩目。而新会梁氏,亦不逊色,梁启超后,“思”字辈14人,除早夭的5人外,其余9人全部成才,且每一个在各自的领域均成绩斐然,臻臻一流,其中思成、思永、思礼3人,更分别是1948年中研院的院士和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的院士。一门三院士,这在20世纪的中国,虽不能说是绝无仅有,但也至少是极为罕见的。

这些都是与他们各自对子弟的培养分不开的。以建德周氏而论,周馥使这个家族由安徽乡下穷乡僻壤一蓬门小户,一跃而为仕宦人家。其晚年所著《负暄闲语》,敦厚之门风及家训,早已寓于中。周学熙再使这个家踏足民族工商业,南张北周,与南通张謇家族南北各领风骚,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领军家族。而至周叔弢,则以身教为法度,以“人能笃实,自有辉光”教子弟,以是子弟多向学、求智慧者、眼界之大、个人情操均远迈侪辈。而新会梁氏家族,梁启超亦以科第起家,康梁维新,赖其擘画者多,由是天下知名,虽一度亡命海外,其声誉不稍杀,民国政坛,皆有参与,是近世中国一时无两的翘楚人物,文事政治,莫与其匹。但过去对新会梁氏之注意力,或在梁与戊戌之关系、与民国之关系,或梁思成林徽因爱情,鲜有论及其家族文化者。

与周叔弢先生教育子弟重身教不同,梁启超对子女的“爱”,是形诸笔墨的。用“笔锋常带感情”来描述他的家书,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他以“宝贝”来称呼他的子女,如:大宝贝(长女思顺)、小宝贝庄庄(次女思庄),有时则称“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们”,每封书信皆蕴含浓浓的父爱与深明通达的思想。他教育子弟:

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从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400余封家书中,不难看出梁启超对子弟的悉心培养,他非常细致地掌握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每位子女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从学业、人生、情感到健康与理财观念,细细叮咛,反复讨论,以自己努力生活的身影与爱,为孩子建立信心,既有生命大方向感,又有生活细腻感的胸怀。在家书中,他对子女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这种“十二分热烈”的“爱情”,散见于他写给子女的这些家书中。

一位父亲的信,演示百年家族的立世之道。读这些书信,我们会感受到坚定温柔的父爱,和超越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梁启超前后有两位夫人,李蕙仙和王桂荃。正房夫人李蕙仙是贵州人,她哥哥李端棻在晚清时曾任礼部尚书。1889年(光绪十五年),17岁的粱启超赴省会广州参加乡试,被时任主考的李端棻相中,主动将妹妹嫁给他。两年后,1891年(光绪十七年),梁启超赴都与长他四岁的李蕙仙成婚。王桂荃是梁、李结婚时,李家带来的陪嫁丫头。因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喜欢,1903年经李蕙仙同意,收为侧室。孩子们称李夫人“妈”,称王夫人“娘”。梁思成对他的生母感情不深,对娘却十分尊重并时常关心,他常说:“娘是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二位夫人共为梁启超生育了10个子女,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除了英年早逝的思忠和生下不久就夭折的“小白鼻”(Baby)外,其余8个皆全部成才,每一个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一流专家。

梁氏一室“满门俊秀”,他们的情况分别是:

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生于广东新会,她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从小梁启超就在家中教她读书,曾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生于日本,1913年随父母回国,早年入清华学堂学习,192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他选择了当时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去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深感国家缺乏建筑人才,因而又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于1946年赴美讲学及考察建筑教育。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一代才女林徽因。

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生于澳门,1913年随父母从日本回国,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随后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并研究东亚考古。其间,曾一度回国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担任助教,193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1931年春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秋季参加山东历城(今章邱)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1934年出版的由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跟随史语所撤退到长沙经桂林入昆明最后到达四川李庄。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全面总结了龙山文化。直至目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仍导源于梁思永半个世纪以前的创见。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他躺在病床上主持着考古所的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指导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热心培养青年一代。由于工作辛劳,体力更加衰弱,终于不支,于1954年春心脏病发作,4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未满50岁。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说:“梁思永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也说他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