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崔纽藏 2013-07-27

甲骨文到缩微图

 

崔金泰 宋广礼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这些文字,直到一八九九年才发现。

  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再送去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许多多好像文字一样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终于考证出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龙骨”上,记载了殷代的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些“龙骨”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和秦汉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叫竹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寸至尺长),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笔写,每片可以写十四个字。有的把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也写作“”。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当然,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和木片上的文字,那竹简和木片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到宫廷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东汉有个叫蔡伦的,改进了西汉时候的造纸技术,于是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这种书也是一卷一卷的,轻巧适用,成本较低,保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写纸书很费事,后来又发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几百部到几千部的书。现在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雕版书籍,是我国唐朝咸通九年的《金刚经》,现陈列于英国博物馆。

  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欠毕昇的活字印刷是用粘性胶泥做成薄片,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要求,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用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一部书可以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象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着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的时候,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宏观世界的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微观世界的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在屏幕上“视盘”的每一面可以存储五万四千多个画面,一张“视盘”相当于二百五十多种每本十万字的书,简直是一部小“百科全书”了。

  还有一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也很吸引人。它的插图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现在的书,不光花色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的内容,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子一。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人们把这种缩微书籍,叫做袖珍图书。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三千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只有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还可以节约纸张和印刷费用。不妨比较一下,如果把万种每种十五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吨, 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十五公斤。这样,一座收藏上万册缩微图书的图书馆,一个人用手提箱就可以拿走了。如果采用激光全息技术,这种“手提式图书馆”还可以缩微装在衣袋里,称得上是“口袋图书光”了。这种激光全息缩微胶片的存储量大的惊人。一部几百万字的书,用针鼻那么大的地方存储,还显得绰绰有余。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它好像架设着一座座坚实的阶梯,召唤着不畏艰辛的人们努力攀登。

 

 

选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稿(曾于1982年播出),有改动。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12课,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1月第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