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的原理

 昵称300026 2013-07-28
2013-07-22 08:30:10
本文转载自《小柴胡汤的原理》
小柴胡汤是一张非常好的方,好到什么程度呢?深知其理的人能用它吃一辈子.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是少阳厥阴的主方,少阳是胆,厥阴是肝,肝胆系统是全身代谢的中心,合成分解都在肝,来路在胃,去路在肠,促消是胰,助化为胆,运输归脾.一切围着肝胆转,中医叫枢转,也就是少阳主枢的作用.它牵涉多途径,多器官,多脏器,多功能,是多系统的综合性整合.牵涉到物质的消化,吸收,入血以及废物的排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发病,都是枢转不利.

   



小柴胡汤的方名就是柴胡,所以柴胡是主药,柴字是此木,胡字是古月,此木是肝,五行中只有此一木,古是久远而深在,月自然是属阴,肝脏属厥阴,厥阴最深,是尽头的阴,它阴最深而阳将尽,所以它的作用速度非常缓慢,这也是肝藏血的原因,藏匿一般是不动的,当它实在运作不下去的时候,接近尽力之时,也就临接少阳了,少阳接厥阴,肯定相接处是末端.柴胡的作用点就在这.柴胡入少阳厥阴经,能舒两经之郁,就是疏泄肝胆,药性说柴胡能从阴引阳,也能从阳引阴,也就是说即能从少阳入厥阴,也能从厥阴出少阳.这叫由浅入深,又叫深入浅出.入肝引导,排入胆囊.

   黄芩是柴胡的主要辅助药,它自身有轻重,枯黄芩质轻,子黄芩质重,二者入经不同,枯泻肺火子清肠,辅助作用是围绕枢机转,柴胡入肝胆,黄芩入肺肠,是肺肝与胆肠,肺肝是气血的关系,胆肠是代谢关系.气血代谢不畅,淤滞均能生热,柴胡黄芩是在促进代谢的过程中将热清除.

半夏不是全夏,它成熟于夏与长夏之间,夏属心火,长夏脾土,火能生土,火动而土静,成熟于夏火的半夏具有动性,能推动脾运,推陈出新.清理浊阻,这是半夏益脾运,化痰湿之功.脾的运化实际上是血液运输,脾的吸收实际是小肠吸收.是围绕枢机进行斡旋.

   党参,大枣,甘草,能补肝脾,能够缓急,能够厚肠,能够扶正,主要是提高脏器功能,恢复代谢能力.代谢势在缓,急则不完善.三位补药,均能缓图.

   姜的温性可以促动,既可温,又可化,又可散,又可升,又可降,从中向外,呈四散式,四通八达,是不可缺少的最隹辅助药.

 

 

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宋代伤寒大家朱肱在南阳行医时,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诊治,寻按脉证以后,他说这是“小柴胡汤证”,进服三剂可愈。因小柴胡汤在宋代已经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没有写具处方。但当天深夜,病家来人说,服药后病未见轻,倒增加了腹满的症状。他再次前往视诊,察验前次所服用的药,取来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当即指出: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现在用散,则药滞于膈上,故有胃满之症状。他便亲自操作煎药,二剂之后病人痊愈。

这则故事出典于宋代方勺所著《泊宅编》,又见于明代李梴编纂的《医学入门》。略有不同的是:《泊宅》说“至晚乃觉满”,《医学入门》则说:“连进三服胸满”,但主要问题的关键是小柴胡散与小柴胡汤的不同。病家当时自作主张,改煎剂为散,但朱肱当时没交待清楚,也有责任。

还应该做交待的是,煎剂除取其“速效”之外,还有通过煎煮而去柴胡之刚燥的用意。后世陈修园深得其要,在所著《长沙方歌括》中强调小柴胡之用:“柴胡八两少阳凭,枣十二枚夏半斤,三两黄芩参姜草,去渣再煎有奇能。”一定要“去渣再煎”。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益气扶正的名方。用于伤寒邪在少阳,汗吐下三法俱不能用之时,故又称“三禁汤”。此方临证应用很广,可用于治疗各种情况下的寒热往来及原因不明的周期性发热,还可以通过加减收推陈致新之效以治疗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及由寒热邪气所致的胁痛、心下痞等病。近世有人用以治肝炎眩晕、糖尿病腹胀等。

用小柴胡汤,除“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外,“休作有时”四字也是辨证的眼目,不仅往来寒热的休作有时可用小柴胡,其他情况如瘾疹、头痛、关节痛、痛风乃至腹痛等病证,只要有“休作有时”的情况,都可用小柴胡汤治之。例如,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减而成的“过敏煎”治疗荨麻疹很有效,只不过是以银柴胡易柴胡,加上活血的紫草等即是。

小柴胡汤适应证很广,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日本医家吉益东洞氏因善用此方而有“东洞柴胡”之绰号。但越是应用范围广的方剂,就越不可滥用,蒲辅周先生有“和而勿泛”之训,颇为中的。

朱肱用小柴胡汤为医林留下思接千载的佳话,而朱肱其人其学,也以其颖异不凡而盛负重名。探讨《伤寒论》六经也好,研究命门学说也罢,都绕不过朱肱。

朱肱字翼中,号大隐翁,人称大隐先生,又号无求子,浙江吴兴人。宋哲宗元祜三年(1088年)进士,官授奉议郎医学博士。在历代儒医中,科举成功进士及第者不过凡几。朱肱是宋代以前研究《伤寒论》诸家中第一个成为一家之言的大家,在他以前如王叔和、孙思邈、林亿等人,或撰次或校证或注释,惟有朱肱,既阐发己意,又补仲景之未备。他从元佑己巳年(1089年)开始,以20年的功夫完成《伤寒百问》三卷。之后在杭州西湖与武夷人张蒇相识,将其书改名为《南阳活人书》,厘为二十卷。除具实用性外,在理论上,以六条经络阐述仲景伤寒六经之本,这也是伤寒学中探索六经本质的首举。朱肱对《内外二景图》的注文《内境论》,堪为明代命门学说的先声,他指出“肾虽有二,其一曰命门,与脐相对”,明代孙一奎就是在朱肱两肾之一为命门的基础上,创立了动气命门理论的。

朱肱的著作在宋代即扬厉于世,达到“至知有活人书,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清代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评曰:“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其友人张蒇将华佗赞扬仲景“活人”之语,用以名朱肱之书,正是名至实归。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朱进士细论小柴胡 作者: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