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初中思品课的合作式学习--转藏
2013-07-28 | 阅:  转:  |  分享 
  
专题讲座

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初中思品课的合作式学习

张广宇(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

杨德林(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

戴海霞(北京市第十中学,中教一级)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有新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括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各种要素。

应该说,合作学习也是教师们教学中经常采取的方式。杨老师,我想了解一下,在思想品德学科中为什么也需要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非常必要。概括说来,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思想品德课本身特点所决定。

第二,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渴望。

第三,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位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

好的。就思想品德课本身特点来说,新课程实施以来,尽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做了很大调整,与学生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仍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果完全采用讲授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转变学习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开阔思路,发展思维,加深认识,把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东西,把单调的理论说教变成生动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体会思想品德课的活力。

说起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渴望,我感受很深。我曾经在学校对部分独生子女做过一次关于合作学习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

合作

态度

很喜欢

喜欢

不喜欢





73%

18%

9%



合作

原因

和同学沟通

提高学习成绩

增强学习信心





36%

38%

26%



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独生子女希望和同伴们合作。他们在家中过惯了一个人的生活,非常渴望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商讨中增进友谊,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看来合作学习还是很受学生们很欢迎的。而且,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工作必须大家共同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如果缺乏这种意识和能力,就很难适应社会需要。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对他人、对集体的积极情感。

尽管合作学习是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但是要开展好,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设计。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第二个话题: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设计?杨老师,您觉得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二、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设计

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教师至少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精心选择内容

2.恰当选用形式

3.合理搭配人员

提到内容的选择,我想问问戴老师,您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合作式教学?

一般情况下,教学内容本身不复杂,亦即深度有限,但角度庞杂,具有开放性,覆盖面较广的情况下,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整合各种观点,会采用合作学习方法。

另外,对于虽然简单但是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一些涉及多元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内容、一些单纯依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任务和问题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

1.精心选择合作内容

(1)具有开放性、值得探讨的问题。

(2)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

(3)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

(4)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戴老师,您能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些例子?

好的。比如讲明辨是非这个问题,有一个老师就让学生讨论“把作业给同学抄”到底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像这种问题很简单,指向性也很明确的内容就不需要合作学习。还有些内容涉及到学生的隐私,问:“你的哪些隐私被侵犯过?”这些问题也不宜于让学生合作讨论,比如“你有过哪些不诚信的行为?”可以想象,学生就很难在小组中敞开心扉,也很难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刚才杨老师提到,“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这一点给我启发很大。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中学生“需要”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你有过受挫折的经历吗?”、“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极具交流价值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您刚才还提到“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可以开展合作学习,这一点不太好理解,能不能具体说说?

好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多元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内容,如“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真善美,还是假恶丑”、“能不能把挣大钱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等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在学生的观点碰撞和交锋中,逐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深化学生的认识。

我想补充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预先没有设计合作环节,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教学进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时教师也应该敏锐地把握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比如,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等等。

举例:在《世界因生命精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保护所有动物”还是“只保护有益动物”各执己见,争执不下,于是让学生随机组合成小组,打破座位界限,根据观点自由组合,分成了对立的两个小组让学生去辩论,由于学生观点一致的学生分在了一个小组内,为了驳倒另一组,他们便进行了积极主动的讨论,以期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驳倒对方。这样,小组内的讨论便具备了实际效能。

关于第一点“精心选择内容”,我们就聊到这儿。下面讨论第二个问题:“恰当选用形式”。我想请问杨老师,合作学习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2.恰当选用形式

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三种:

(1)小组讨论式

(2)操作任务式

(3)游戏竞赛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

小组讨论是我们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王红梅――当代青年的责任11:39-14:08

戴老师,在刚才的录像中,在讲“拿什么来迎接挑战”时,王老师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的话题:“你只能拿三五件必胜的法宝迎接八方挑战,你准备带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一话题的设计?

这样的好处:

1.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讨论,没有思维的局限。同时因为共同的选择,又可以做出甄别,进而分析带这些法宝的原因。

2.这些必备的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不以为然,都觉得可有可无,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本领的重要性,但如果让他选择的话,一旦有了取舍,就会格外感受到其中某些本领的重要性了,认识也会有相应的提高。

戴老师实际上谈到一点,对于一些开放性强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在教学中的作用确实很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组织讨论比较随意、盲目,什么问题都要学生讨论,一堂课学生要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课堂就像一场讨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学生刚进入讨论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课往往给人感觉活泼有余,内容不足。

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大家反思,我想提醒大家,在运用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好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控制好讨论次数,提高讨论的质量。

课堂讨论是否有效还来自于教师对讨论目标的期望。如果教师只期待着学生能够产生一个教师预设下的讨论目标,那么,学生的任何超越和创新都可能被忽视甚至压制。这样,讨论的成效将大为降低。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才能让学生真正在讨论中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讨论目标的开放性关键在于建立起讨论不单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观点,还应当让学生在讨论中有问题的生成,有新的观点的生成,哪怕是错误的,也会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讨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另外,如果每次讨论的形式都很单一,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讨论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讨论方式。例如:

(1)任务分工式讨论。各个小组内再进行任务分工,在各自完成自己分得的任务后,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讨论的有效体。

(2)滚雪球式讨论。先两个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的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

(3)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要求学生可以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表面热闹,却没有实质性进展的状况。

(4)炉边谈话式讨论。创设自由漫谈式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大致约定的讨论范围内自由交谈,可以没有明确的谈论话题,但有客观的目标指向,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发表出最真实的想法。另外,讨论的方法还有案例式讨论、问答式讨论、智力拼图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形式,可以灵活采用,以提高讨论的最优效果。

杨老师说得很有很有道理。有些问题我们后面还要具体探讨。我们还是接着来探讨合作学习的第二种形式“操作任务式”。怎么理解这个操作任务式,我们还是先来看一段视频。

任丽――合作竞争5:02-7:54

任老师的这节课是在讲“合作竞争”时开展的学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一份调查方案。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小组成员动手实践,共同完成某个任务,比如实验、手工制作、设计方案、调查等。戴老师,您在教学中开展过类似活动吗?您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开展过类似活动,比如调查访问,社会实践成果汇报展示等。这样做对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完成知识目标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能不能举个具体例子?

好的。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时,在课前我就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工厂、村庄、街道和医院等场所进行了调查,拍了一些真实的素材。在课堂上交流,不仅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刚才戴老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探讨了“操作任务式”这个话题。那么,在设计时,哪些内容适合采用这一方式呢?

对于一些与社会联系密切的问题,我们可以像戴老师那样组织学生开展合作调查。比如,组织学生以“当前自行车失窃状况”为题向周围的群众或同学进行调查,以了解当地的社会治安,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刻体会了法律的重要性和提高自我防范的重要性;以小组为单位走上街头收集市场上正销售的假冒伪劣产品或相关信息,然后在班上举行一个“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做一个具有火眼金睛的消费者”讨论会,提高学生消费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设计一些操作任务。刚才视频中任丽教师的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任务,从中体会合作的意义。

两位老师分析得非常精辟。我们再来讨论第三种形式“游戏竞赛式”。正好戴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戴老师给我们介绍介绍。

图片:

(1)同心同组---合作竞争

一个班级,在讲竞争合作的时候,搞的这么一个游戏竞赛活动。活动叫“同心同组”,要小组同学配合默契才能完成,小组之间以时间为标准看谁用时最短。以这样体验的方式完成教学主体,回到教室大家再反思合作竞争中的成败得失,这样的效果比课堂上纯粹的讲解,更能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是竞争为什么要合作。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还有能力上的锻炼,和情感态度的转变。速度快地为了集体能降低速度,慢的努力跟上。过程不仅学生有收获,连老师也深受感动。

(2)班级---另一个年级《翻越》。任务是翻过那个高高的围墙。也是以小组所有成员翻过围墙时间最短为胜出者。要求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依靠小组同学的合作完成。这个活动,学生非常团结,在准备时间内,积极动脑,考虑各种合作方案,既考虑前面同学,也要考虑最后一个同学,还有体重比较重的同学等等。活动过后很久,学生都还记得当时的深切感受。我觉得,这些活动,有时候能达到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这种游戏竞赛式的合作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某方面的体验,或者促使学生更快地完成某一方面的学习任务,确实很有作用。

如在初一政治“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成员至少说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并说出是采取的何种情绪调节方法,并选出其中一个事例给另一组同学回答是采取何种调节方法,同时要求每组补充说出一个新的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也可以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来展示本组所提供的情绪调节方法。这样,每个小组成员积极配合,群策群力,知道并理解情绪调节的一些主要方法。

在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除了要考虑内容和形式,还要考虑人员的搭配,下面我们就讨论第三个问题:“合理搭配人员”。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将同桌的2位同学或前后4位同学组合成学习小组。杨老师,这样搭配方式好不好?

你提到这种人员搭配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但往往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实践证明,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组内异质,是指学习小组是由性别、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以4人为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结构大致相当。

3.合理搭配人员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2)人数4-6人为宜

第一点相信大部分老师都很好理解。“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小组在构成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它是由6名左右的学生根据性别、学习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学习小组,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各成员主动参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的开展。这样建构小组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同组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二是不同小组的学习可以比较,形成竞争。

问:我想请教一下杨老师,为什么成员最好是4-6人?

因为人数太多就会造成责任的弱化和缺失。举个例子:假如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位老太太走路摔跤,如果这时周围没有其他人,这时你一般会选择过去把老太太扶起来,但是如果有很多人的话,可能你就不会这样去做了。因为你会想:反正有别人。当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组越小,每个成员发言的机会就越多;组大,可以完成较大型的任务。

在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比如在讲“构建良好的班集体”时,我让学生们合作设计班徽,把志趣相投的学生分为一组。并且在分工时充分考虑组内每位学生的特长,有的负责设计版面,有的负责绘画,有的负责收集材料,有的负责书写。这样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至于盲目行动,最终一无所获。

看来要设计好合作学习,里面的门道也不少。不仅要精心选择内容,还要采用恰当形式,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人员的合理搭配问题。到这儿,第二个话题就讨论完了。现在我们就进入第三个话题: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李颖――责任重于泰山

3:18-4:15

12:28-13:55

戴老师,李颖老师的这种操作方式与我们老师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不是一样?

不太一样。在课堂上,老师们通常是首先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然后由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讨论完后由教师点名,让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补充。但是,在李颖老师的这节课上,老师首先是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活动起来目的很明确,而且最后的评价不是简单地教师表扬两句完事,而是让小组互相打分。这些都很值得我们老师借鉴人。

李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对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把握得很到位。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老师们应该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明确要求任务

2.营造良好氛围

3.相机引导调控

4.激励调动学生

5.归纳提升拓展

三、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杨老师总结得很全面。首先我们来谈谈第一点:明确要求任务。刚才视频当中的教师要求非常明确。杨老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不仅有内容要求,还有时间、分工、管理方面的要求。这样做的好处,能够提高合作学习开展的效率和质量。内容明确,学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能够有的放矢;时间确定,学生就会有一种紧迫感,自觉提高速度,排除干扰;分工明确,学生人人有事干,避免对他人的依赖,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管理到位,就能够保证课堂活而不乱。

提到分工,我想问问戴老师,你一般是怎么分工的?

我一般是采取4个人一个小组。每个人都承担一个角色。

一个是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在讨论中所发表的观点。

一个是纠正者——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和讲述结论和答案时的错误。

一个是纪律维持员——负责调控小组在学习讨论时声音过大乃至吵闹的情况。

一个是发言员——负责向全班同学表达小组讨论的主要结论或答案。

戴老师这些角色的分配对于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分工也不是固定的,要允许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与尝试中进行调整。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要求任务,另外,环境的营造(营造良好氛围)也很重要,戴老师,在这方面你是做的?

我想首先老师应该转变观念,要淡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以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宽容的教学环境。开展合作学习时,老师们最容易遇到的问题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噪音的控制,二是桌椅的摆放。学生一讨论起来,很容易发出噪音,我一般的做法是用信号或语言进行提醒,或者让各组尽可能隔开一些。桌椅的摆放也很重要,比如摆成半圆形,便于学生进行目光和语言的交流,这对提高效率、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也很重要。

戴老师“营造良好氛围”的做法很值得借鉴。那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您又是如何引导调控的呢?

我会参与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合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适时的引导,答疑解惑,使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除了戴老师提到的这些。我还想补充一下。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担负起管理责任,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制止;对需要深入理解的问题,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

许多教师认为,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不宜过多地参与,最重要的是不要干涉学生,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进行讨论,教师只充当旁观者。这是有道理的,却也存在着问题。我们往往主观地认为,一旦教师参与了,便容易主宰讨论过程,限制学生的观点和见解的提出,的确,这一问题是存在的。然而,却也有着同样的问题,教师的袖手旁观,因为在学生中间,也存在着不平衡性,特别不可回避的一点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之间往往还存在着差距,很多时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讨论中往往替代了教师的角色,包揽了发言的权利,因为另外一部分学生也确实感觉超过不了别人,只好缄默,讨论的效果便失去了。因此,教师在充分放权的前提下,还要平衡讨论过程中发表观点的权利,教师的参与在于引导和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多是由这个小组走到那个小组,说声“做得怎么样了,抓紧时间讨论”,“老师听听你们都说些什么问题”。对其他的指导似乎就无所作为了。实际上,教师组织课堂小组活动时,“巡视”不是惟一的形式,它不能有效地达到指导的目的。在巡视中,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听听每位学生都说些什么,在他们的表达里存在哪些疑惑、有哪些闪光的语言和思想火花;看每位学生是否都参与了活动、程度怎样。

举例:在讲《珍爱生命》一课时,在分析“生命之间需要相互关爱”这一理论后,告诉同学们北方每年春季的沙尘暴现象就是人类破坏植物的结果。播放完一组沙尘暴图片后,请同学们讨论“沙尘暴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给我们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点拨,指点迷津,提示方法,及时指明方向,果断纠正不良言行,使学生能实现知识、能力与觉悟的同步发展。在小组讨论告一段落后,各小组把讨论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全班同学,师生共同来加以磋商、研讨与评论。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的方面,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较大偏差,需要有针对性地点拨。有时还需要对案例作出更深、更透的分析,以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提升认识,同时也需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

问:很多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为了节约时间,给学生的时间很短,学习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点是不是也应该引起老师们的注意?

是的。合作学习的时间是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考虑的问题。时间太长,讨论容易偏离主题,浪费时间;太短,讨论难以深入,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也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控制好时间,但这里的控制不是节约,而是从实际出发,有收有放。这也是开展有效学习的第3点“相机引导调控”。下面我们再来讨论第4点:激励调动学生。

提到这一点,老师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在合作过程中,有些组和学生表现很积极,有些则比较消极,有些班级刚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表现很踊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低。戴老师,你是否遇到过类似问题?

遇到过。我的处理措施是,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留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一举一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采用小组评价方式,对小组成员和各组表现进行打分,并把它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在这里,提醒老师们注意的是:合作学习一定要注意少用容易形成学生团体依赖感和丧失个人责任心的总结和评价方式。譬如: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学习成果,教师给以评价,等等。它们极易产生负面的学习行为,如果非用不可,则一定要设法消除或降低因此而导致的负面作用。如当要求小组集体提交时,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认可不能单纯凭借这一份材料,还应该考虑附加分或参考分,即随机抽取小组中的一名同学对本组所提交的成果做出说明或解释;此外,我还会“重点关照”一些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反应较慢的学生,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比如指定他们发言等等。有时候我还会采取一种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能不能举个具体例子?

好的,比如在讲“文化的多样性”时,把全班学生分成男生、女生各两大组,共四组,进行各国文化、风俗,礼节、禁忌等内容的知识竞答。各组学生积极性高涨,既珍惜时间,又绞尽脑汁,生怕本组被淘汰,每一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

戴老师实际上就是合理利用激励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两位老师的发言相信一定能对老师们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以启发。那么,在学生合作完成后,教师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在学生合作完成后,教师不能草草完事。一定要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就“归纳提升拓展”,我还记得一位老师讲“实践诚信”的课,在课的结束前,老师设置了一个小结讨论题:



我觉得老师的提升就非常好,结合人的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诚信问题,很有针对性。

谢谢老师的精彩发言!相信有了这些具体措施,学生们一定能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分享!”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合作学习的研讨就到这里!这一讲我们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为什么要开展合作学习?

二、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设计?

三、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实践表明,合作式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知识共享”的情境中增强集体竞争意识、合作技能和创新精神,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释疑的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从而必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中忽视人的能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的被动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以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当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老师要以平等的身份适时地参与小组的讨论,以灵活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还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合作学习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要不断改变合作学习小组的组成形式,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新鲜感等。

思考与活动

一、思考下列问题:

1.你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

2.开展合作式学习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3.在实施合作式学习时应该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二、某教师在上“避免非法侵害”一课前做了一次学生调查,有学生提到“校园暴力”已经成为危害学生生命安全的一大毒瘤,请你以“校园暴力成因及对策研究”为主题,设计一份完整的合作式学习活动方案。(包括合作学习内容、前期准备、活动要求、活动过程、活动结果与评价)

互动对话

课堂教学管理

【参与人员】

于晶(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孙爱曼(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

【话题】

主题:课堂教学管理

1.我们如何调节学生课堂注意力?

2.我们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

3.初任教师如何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主题:合作式学习课例《模拟法庭》评析

一、合作式学习的设计

1.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内容开展合作式学习?

2.选择了哪一种合作形式及原因?

3.如何搭配人员?

二、合作式学习的实施

1.如何明确合作学习的要求任务?

2.如何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3.如何适时引导调控的?在本课中的具体体现?

4.如何激励调动学生的?

5.如何归纳提升拓展的?















































献花(0)
+1
(本文系春天的幸福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