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沿海城市发展突围之路:应开拓海洋旅游产业

 昵称13319757 2013-07-28

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这一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为 6972亿元,达到历年最高,以 33 .9%的占比位居海洋产业之首。然而,在发展地域上,从渤海到南海,旅游城市的发展水平却存在着较大差异,部分城市的沿海旅游业甚至衍变成了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为城市发展带来了隐患。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其突围之路是什么?对此,中国房地产报邀请大地风景国际咨询集团执行总裁杨小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度假胜地和著名饭店研究中心主任魏敏一起进行了讨论。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我国沿海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

杨小兰:目前,国内海洋旅游带主要分为渤海旅游带、长三角旅游带、珠三角旅游带、海西经济区旅游带以及海南岛国际旅游区。现在每一个旅游带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来说,海南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及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影响,其发展已处于相对成熟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旅游带,尤其是珠三角,因气候条件较好及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等原因,目前处于发展上升期。渤海旅游带的发展相对滞后,滞后的原因一是气候条件的制约,二是资金投入的限制,三是经济总量的影响。但我相信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渤海旅游经济带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和发展。

魏敏:我主要谈一下威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我国旅游城市中,威海是少有的几个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滨海小城之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与地中海沿岸的世界著名旅游度假胜地相比。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质量优良的人居环境,威海市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逐年上升,旅游业发展迅猛。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 2714. 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97. 2亿元,比上年增长 17 .5%,旅游业已经占到威海市第三产业中增加值的 32 .72%。

但是,威海的旅游业目前仍以观光游为主。威海是我国北方滨海旅游以及赴韩出境旅游的中转站和过境地,因此出现了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人均消费不高的发展问题。

中国房地产报:对于现在的沿海城市,特别是渤海旅游带存在的发展问题,政府和市场应该如何突破?

杨小兰:沿海城市旅游在十多年前的发展是比较无序的,虽然近些年大家对海洋旅游比较重视,但也仅停留在比较初级的认识阶段。这一状况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国家在海洋旅游文化上认识不足,做得不够。尽管我前面说海南旅游业发展得较好,但其在文化的挖掘与打造方面仍有欠缺。这也是我国沿海旅游城市目前存在的通病。

另外,发展沿海城市旅游还应在海洋设施和海洋活动方面有所突破。我认为,未来中国的海洋旅游,应该根据发展阶段不同、所依托的市场需求不同、消费特征不同,有针对性地去发展适合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旅游活动和项目。

提到突破发展,政府应是重要推手。具体而言,政府要先找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给海洋资源做一个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之后按照这个规划去指导开发商或者旅游产业相关企业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把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结合起来。

魏敏:还是以威海为例,未来,威海旅游业应该着力实现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挥自身气候、环境和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如何留住游客方面多下功夫,推动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实现从旅游过境地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要实现此目标,必须从以下 4个方面改变,提升威海旅游目的地形象。

首先,继续打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品牌,这是威海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气候适宜的地方,就是空气质量优质无污染的地方,就是环境干净优美的地方。所有这些资源,都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财富。

其次,大力发展滨海旅游资源。威海拥有国际度假旅游业长盛不衰的“ 3S”资源(阳光、沙滩、大海), 985 .9公里的海岸线占据了山东省海岸线总长度的一半,且多为礁石和砂石岸线,最适合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再次,科学规划和开发温泉旅游资源。目前,威海市温泉资源的知名度不高,应该打造“洗温泉、到威海”的城市品牌,形成体系完整的温泉旅游产业链,成为国内著名的休闲、养生和度假旅游目的地。

最后,深度挖掘和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资源是威海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威海的文化优势主要包括齐鲁文化、道教文化和海战历史文化,这些文化资源都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优势。

中国房地产报:据观察,很多沿海城市的旅游业最后均衍生成了房地产开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怎样的隐患?应该如何解决?

杨小兰:这个实际上有点中国特色,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导致很多地方更加追求“短平快”的成果。

从政府角度来说,目前受困于土地财政,一些地方会急功近利地想把土地出让出去;从开发企业的角度来看,房地产是能够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与之相比其他的旅游项目回收周期都很长,为了平衡资金,很多旅游项目不得不靠开发房地产来维持资金平稳。

但这种做法的隐患很大,很多地方被开发成房地产之后,很少有人去住。这就不可能在那个地方形成消费产业,更不可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所以就会导致地方经济呈现空心化,产业薄弱无力。越是没有产业支撑,越是没有税收和地方财政,最终只能靠土地出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科学地规划和发展当地的海洋旅游产业,一旦这个产业做起来,对地方经济拉动会越来越大。因此沿海城市发展旅游肯定不能只靠房地产,还是要发展旅游产业。且旅游业的产业链较长,如果相关产业都能做起来,对地方经济会有非常强的拉动。沿海城市发展突围之路:应开拓海洋旅游产业

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这一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为 6972亿元,达到历年最高,以 33 .9%的占比位居海洋产业之首。然而,在发展地域上,从渤海到南海,旅游城市的发展水平却存在着较大差异,部分城市的沿海旅游业甚至衍变成了单纯的房地产开发,为城市发展带来了隐患。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其突围之路是什么?对此,中国房地产报邀请大地风景国际咨询集团执行总裁杨小兰、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度假胜地和著名饭店研究中心主任魏敏一起进行了讨论。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我国沿海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

杨小兰:目前,国内海洋旅游带主要分为渤海旅游带、长三角旅游带、珠三角旅游带、海西经济区旅游带以及海南岛国际旅游区。现在每一个旅游带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举例来说,海南受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及国际旅游岛的定位影响,其发展已处于相对成熟阶段;长三角和珠三角旅游带,尤其是珠三角,因气候条件较好及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等原因,目前处于发展上升期。渤海旅游带的发展相对滞后,滞后的原因一是气候条件的制约,二是资金投入的限制,三是经济总量的影响。但我相信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渤海旅游经济带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和发展。

魏敏:我主要谈一下威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在我国旅游城市中,威海是少有的几个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滨海小城之一,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与地中海沿岸的世界著名旅游度假胜地相比。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质量优良的人居环境,威海市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游客人次逐年上升,旅游业发展迅猛。2012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 2714. 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97. 2亿元,比上年增长 17 .5%,旅游业已经占到威海市第三产业中增加值的 32 .72%。

但是,威海的旅游业目前仍以观光游为主。威海是我国北方滨海旅游以及赴韩出境旅游的中转站和过境地,因此出现了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人均消费不高的发展问题。

中国房地产报:对于现在的沿海城市,特别是渤海旅游带存在的发展问题,政府和市场应该如何突破?

杨小兰:沿海城市旅游在十多年前的发展是比较无序的,虽然近些年大家对海洋旅游比较重视,但也仅停留在比较初级的认识阶段。这一状况发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我们国家在海洋旅游文化上认识不足,做得不够。尽管我前面说海南旅游业发展得较好,但其在文化的挖掘与打造方面仍有欠缺。这也是我国沿海旅游城市目前存在的通病。

另外,发展沿海城市旅游还应在海洋设施和海洋活动方面有所突破。我认为,未来中国的海洋旅游,应该根据发展阶段不同、所依托的市场需求不同、消费特征不同,有针对性地去发展适合自己风格和特色的旅游活动和项目。

提到突破发展,政府应是重要推手。具体而言,政府要先找专业机构或者专家,给海洋资源做一个比较科学的发展规划,之后按照这个规划去指导开发商或者旅游产业相关企业科学地进行规划和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把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结合起来。

魏敏:还是以威海为例,未来,威海旅游业应该着力实现从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挥自身气候、环境和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如何留住游客方面多下功夫,推动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实现从旅游过境地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要实现此目标,必须从以下 4个方面改变,提升威海旅游目的地形象。

首先,继续打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品牌,这是威海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气候适宜的地方,就是空气质量优质无污染的地方,就是环境干净优美的地方。所有这些资源,都是这座城市最大的财富。

其次,大力发展滨海旅游资源。威海拥有国际度假旅游业长盛不衰的“ 3S”资源(阳光、沙滩、大海), 985 .9公里的海岸线占据了山东省海岸线总长度的一半,且多为礁石和砂石岸线,最适合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再次,科学规划和开发温泉旅游资源。目前,威海市温泉资源的知名度不高,应该打造“洗温泉、到威海”的城市品牌,形成体系完整的温泉旅游产业链,成为国内著名的休闲、养生和度假旅游目的地。

最后,深度挖掘和培育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资源是威海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威海的文化优势主要包括齐鲁文化、道教文化和海战历史文化,这些文化资源都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优势。

中国房地产报:据观察,很多沿海城市的旅游业最后均衍生成了房地产开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怎样的隐患?应该如何解决?

杨小兰:这个实际上有点中国特色,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导致很多地方更加追求“短平快”的成果。

从政府角度来说,目前受困于土地财政,一些地方会急功近利地想把土地出让出去;从开发企业的角度来看,房地产是能够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与之相比其他的旅游项目回收周期都很长,为了平衡资金,很多旅游项目不得不靠开发房地产来维持资金平稳。

但这种做法的隐患很大,很多地方被开发成房地产之后,很少有人去住。这就不可能在那个地方形成消费产业,更不可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所以就会导致地方经济呈现空心化,产业薄弱无力。越是没有产业支撑,越是没有税收和地方财政,最终只能靠土地出让,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科学地规划和发展当地的海洋旅游产业,一旦这个产业做起来,对地方经济拉动会越来越大。因此沿海城市发展旅游肯定不能只靠房地产,还是要发展旅游产业。且旅游业的产业链较长,如果相关产业都能做起来,对地方经济会有非常强的拉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