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年前上海老照片与当代的聚会

 神天马腾空 2013-07-28

研究中国摄影史的陈申认为,沈石蒂拍摄的照片非常专业,唯美,且用光很讲究,是古典主义学院派的用光方法。

沈石蒂为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拍摄的肖像照。
沈石蒂为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拍摄的肖像照。
沈石蒂为中国摄影大师郎静山拍摄的肖像照。

  2011年,沈石蒂拍摄过的4位上海市民在他们曾经的肖像前留影。

  赵昀 早报资料

  7月24日,央视纪录频道原创纪录片《对照记:犹在镜中》在京举行首映。该片讲述80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个犹太摄影师沈石蒂(Sam Sanzetti的中文名)开照相馆的故事,为观众呈现因一批近百年老照片产生的一场跨越时间的“聚会”。这部3集纪录片将于7月29日至31日每日22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通过“镜中人”回望历史

  “对照记”源于上海作家张爱玲的小说名,在该片中,也被赋予了双层寓意。在影像和新媒体的两大平台上,既有以色列人与中国人的对照,也有微博中当代人与老照片中旧人的对照。本片的创作者邀请了几个博友来展开“对照寻人”的旅程。以犹太照相馆的老照片为原点,将微博群体作为一个回望历史的主体。

  二战时,上海以其宽厚无私的胸怀接纳了2万多名犹太难民。1990年代起,“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逐渐为世人所关注,在中国和以色列,都修建了纪念场馆,以纪念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与众多避难的犹太人不同,摄影师沈石蒂早在1920年代即从乌克兰来到上海,一待就是30多年,直到1957年才赴以色列定居。他热爱中国,临终前还告诉继子,在上海他度过了此生最美好的时光。

  影片的拍摄缘起于2011年10月24日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的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国”发布的一条内容:“今天开始我们会陆续放上一些老照片,所有照片都是一名上世纪20年代上海南京路上的犹太摄影师沈石蒂所拍摄的,因为年代久远,照片上的人物的名字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认识的人,或许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请让我们知道。”

  该片总导演吴琦看到这条微博后,被陆续发布的一系列黑白照片吸引。他表示,“80年前,一群素昧平生的上海市民因选择同一个照相馆留影,以影像的方式相逢相守到今天。80年后,我们在微博空间里终日厮守,仿佛同处一个社区。”摄影专业出身的他,对影像记录历史非常有兴趣,通过微博搭建的空间,让现代人对历史进行回望,关于记忆、美、人性和灵魂,吴琦认为很有意思。

  用新媒体营造“话语场”

  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新媒体的运用。不仅微博的虚拟空间出现在片中,剧组还征集网友朗读微博跟帖内容的音频,并放入片中,这种“话语场”的营造,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听觉体验。微博空间的互动,成为结构该片的叙事主线;一位老照片中人士的后代,通过微博诉说情怀,也直接成为纪录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该片总制片人史岩介绍,今年4月,纪录频道在第50届法国戛纳电视节上推介了9部原创大片,其中就有《对照记:犹在镜中》,“不出我们所料,这部片子引起了在场国际电视机构高管的关注,很多人表达了购片的意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