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庭坚草书略论

 鸿墨轩3dec 2013-07-28

黄庭坚草书略论
  (摘引)  

摘  要: 本文从草书渊源、草书观、草书作品分析、以及与前后时代草书大家比较、地位及影响五个方面论述了黄庭坚草书。关于黄庭坚的草书渊源,通过分析材料得出有两个结论,一个是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狂草一脉;另外一个是魏晋以及汉代的索靖、张芝、二王等章草、小草一系。同时本文从沉着痛快、篆隶笔意、清韵与拙四个方面阐述了黄庭坚的草书观念。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新审视黄庭坚草书的价值。

关键词:  沉着痛快;篆隶笔意;清韵;拙   

引言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1] 邓广铭先生也讲到:“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2]

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宋代亦有了长足的发展。宋代帝王的喜好更加促进了这一文化现象(书法)的繁荣。无论是书学的设立,还是《阁帖》的刊刻 ,都影响广泛而深远。后世所称道的尚意书风就是在这个时代产生。被以苏、黄、米、蔡为代表的书家群体所演绎,奏响了书法表现心性的旋律。这一时期的书法自觉地注重表现自我,而在苏、黄、米、蔡的书法中,黄庭坚的草书独树一帜,足可代表这一时期的书法意识。

自五代战乱以来,虽然书法传统遭到严重破坏,古法流传出现断层,但在行草书法中宋人的表现使得书坛一派繁荣。草书一门,学草者众多,擅草者众多,但可称道者寥寥可数,如周越、苏子美、苏才翁、黄庭坚、米芾等。而在寥寥可数的数人中,黄庭坚是独占鳌头的。

《宋史》本传称黄庭坚善草书,李之仪在《姑溪居士集》中称黄庭坚草书第一,确实黄庭坚对草书用功最勤。姜夔《续书谱》也指出草书至黄庭坚为之一变。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黄庭坚都对草书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在他现存的书法作品中,精彩之作多为草书且多是巨幅长卷。他的大量关于草书的论述,体现出了他在书法上的精深造诣。黄庭坚跨越了魏晋时代、旭素时代,成就了他自己在草书上的地位。孙稼阜称黄庭坚:“除楷、行之外,能振狂草于式微,又能含宏光大,救旭、素之失,化育往古,成千秋楷模.”[3]  

一、黄庭坚草书渊源 

关于黄庭坚草书渊源,可以从他本人和其他一些存世的文字资料、书法作品中窥其一斑。黄庭坚曾自叙学草书的经历说:“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书法之妙。”[4] 从中我们可知他最初师法周越,后又从苏子美处得古人笔意。到戎州之后,见到张旭、怀素等人的真迹,才悟得书法之妙理。

黄庭坚有大量的文字资料记录了他对草书的论述,有对书家的、有对法书墨迹的。大量的跋文中,对张旭、怀素、颜真卿以及魏晋和秦汉的书家、书迹多次评论,表达了他对草书的看法。汉魏间的索靖、张芝、皇象、二王等书家,他或针对其书风、或具体作品,都有精彩的品评。许多著名的草书法帖也见于他的跋文。即使他没有临习这些作品,但从记录的文字可以看出他深刻的认识。一些秦汉的碑版文字,跋文中也有提及。这或许我们可以从黄庭坚草书作品找到有力的佐证,以显示出对它们的取法。

分析跋文和其它一些文字材料,可以看到黄庭坚草书渊源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唐代草书,即张旭、怀素的大草、狂草一脉。同时颜真卿的草书也是他重要的取法对象;历来对黄庭坚的草书渊源,认为得怀素草法多而很少提及张旭。而在黄庭坚的跋文中多次流露出他对张旭的推崇,如

   “张长史作草,乃有超轶绝尘处。以意想为作之,殊不能得其仿佛。”[5]

       “僧怀素草攻瘦,而长史草攻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6]                

       “……怀素草,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

代草书之冠冕也。”[7]

从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中,也足以证明他对张旭的特殊领悟。黄庭坚把张旭、怀素草书相提并论,认为他们在草书上各有千秋、肥瘦各得一面。

另外一个传统是魏晋以及汉代的草书,即索靖、张芝、二王等章草、小草一系。这两个方面黄庭坚以师法古人为草书取法的传统。黄庭坚在师法古人之外,还注意师法自然。因为在他之前草书大家的经验告诉他,草书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夏云奇峰、惊蛇飞鸟之类。这些类似的例子,黄庭坚在戎州悟道前后也有记述。

“元符三年二月乙酉,夜沐浴罢,连引数杯,为成都李致尧作行草。耳热眼

花,忽然龙蛇入笔。学书四十年,今名所谓鳌山悟道书也。”[8]

“……然山谷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来僰道,舟中观长

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9]

 

二、黄庭坚草书观

 

在草书凋零的宋代,黄庭坚敢于独辟蹊径。他对草书情有独钟,他在实践古法的同时,记录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这些言论散见于书札、题跋和部分诗篇当中。这是他长期习草的经验总结、深切体会。这些看似零碎的议论,表达出了黄庭坚对草书的观念,在这理论中,他提出了“不俗”、有“韵”、求“拙”、自然的草书审美观。

(一)古法   

学书遵古、合古人笔意,是黄庭坚时时提及的话语。在黄庭坚的跋文中“古人”、“古法”的词汇,屡屡出现。他认为学书要学古人、学古法。他对早年学草的经历自思反省之后,认为原因在于未得古法。到中年得观众多碑版法帖、古人墨迹后,才逐渐有了自己系统的草书观念。在他眼中古人是索靖、张芝、二王等草书大家,他以索靖笔短意长的标准评判“今人作字,大概笔多而意不足。”[10]笔短意长、行间茂密正是他所尊崇的汉魏古法。

汉魏草书从篆隶中来,所以黄庭坚在跋语中多次提及篆隶笔意,以求正本清源。观史孝山《出师颂》后得出“盖陶冶草法,悉自小篆中来。”[11]在《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中亦说到“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12]学习草书要从篆隶处寻源,一者草书从篆隶演变而来,再者学习篆隶可以丰富草书笔法和线条。他为此解释到,这不是臆说,王右军也是如此。他在为王圣子作字后跋言:“张长史观古钟鼎铭科斗篆而草圣,不愧右军父子。”[13]指出了张旭草书也是从篆法中来。黄庭坚用书法史上的草书大家,来作为他草书理论有力的佐证。表明他的观点是有依据的。

学草要得篆隶笔意外,真书与草书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黄庭坚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14]而且把作真与作草的区别形象、客观的阐释为“楷法欲如快马人阵,草法欲左规右矩。”[15]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黄庭坚以张旭为例,把张旭草书的成功归益于真书。

“张长史《郎官厅壁记》,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故草圣度越诸家,无辙

记可寻。”[16]

“张长史书《郎官厅壁记》,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能如此。”[17]

正因为张旭在真草二体之间相得益彰,所以能取得成功。

草法须左规右矩,但不能拘于法度,草书用笔要沉着而不轻率,要痛快而不浮滑。古人草书正因为能做到沉着痛快而有古意。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评皇象草书时称“沉著痛快”。皇象是黄庭坚草书取法的传统之一。在黄庭坚的跋文里也有关于皇象草书的评论,他认为皇象书法有古意,妙绝于世。

他自己悟到沉着痛快,是在戎州之后。在他《书右军文赋后》的一篇跋文中记到“余在黔南,未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着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18]惋惜的是当时却很少有人能理解、接受他的这一观点。

(二)清韵与拙

刘熙载《艺概》中指出“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 [19]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黄庭坚论书精髓。黄庭坚评诗文书画以韵一以贯之。以韵胜、乏韵、病韵来品评草书。可见韵是黄庭坚重要的审美理想,他对草书的审美追求以韵来衡量。有韵即是作品达到文字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统一,书法家功力与修养的统一。体现出一种言外之意、意外之意。范温《潜溪诗眼》载“有余意之谓韵,即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行于简淡平易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20] 可见韵就是须在法度之外追求一种简远清淡的境界。即超越文字笔墨造型结构之外,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世界。

“韵”字很早就出现在各种艺术的论述中。早在曹植《白鹤赋》中讲音乐时就有“清韵”一词。南齐谢赫论画也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艺术的内在精神,或者说内在本质、内在生命被概括为“韵”。范温在《潜溪诗眼》一文中说:“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21]晋人书法尚韵,是后人给出的评价。真正意义上于书法言韵,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把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把韵作为书法的一种审美理想。其中,黄庭坚就是韵论的主要倡导者。

黄庭坚论书,言必称韵。在他的题跋文字中多次出现“清劲”与“韵”的语词,他所希望作品要有清气,除做到点画不混杂,行笔干净利落之外,还要做到胸中有书数千卷。虽然通过读书积累学问,可以使作品无尘埃气、无俗气。但在黄庭坚看来学问之韵还远没有达到书法的最高境界,学问之外还需要有对生活的体验,要取法自然、体悟自然。他要追求的是一种超然脱俗、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地步。在他 “流水鸣无意,白云出无心,水的平淡处,渺渺不厌深” [22]的诗句中,不难看出黄庭坚期望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境地。黄庭坚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出自己的面目。不仅仅从靠读书积累学问中来,更多的是得益于造化之功、自然之韵。

 

三、黄庭坚草书作品简析

 

流传于世的黄庭坚草书作品主要有《花气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杜甫寄贺兰铦诗》、《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另外《郁孤台法帖》、《凤墅帖》中也有黄庭坚草书数帖。据《山谷书法钩沉录》记载:“黄传世草书目前所见凡18件。”,“传世作品中有墨迹7件(纸本6件,绢本1件),刻帖拓本10件,8件基本完整,9件残缺不全,总字数3600多字,除《花气诗帖》外,全为大草书。”[23] 存世的黄庭坚草书作品多是长篇大作,《廉蔺传》长达一千余字,其余诸帖也都有数百字之多。

关于黄庭坚草书分期主要从两方面出发:

从作品艺术风格出发,水赉佑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中排序为《廉蔺传》、《寄贺兰銛诗》、《诸上座帖》、《忆旧游诗卷》、《竹枝词九首》。曹宝麟先生认为《竹枝词九首》、《忆旧游诗卷》、《寄贺兰铦诗》的风格不该晚于《诸上座帖》和《廉蔺传》。楚默先生认为《廉蔺传》、《秋浦歌》、《寄贺兰铦》为早期作品,《诸上座帖》、《忆旧游诗卷》为晚年所书。王玉池先生把《忆旧游诗卷》同《竹枝词九首》定为略早年的作品。谢稚柳先生认为《忆旧游诗卷》、《竹枝词九首》所书时期大致相近,情态亦相近,《诸上座帖》为其晚年笔,笔势亦最高妙。张传旭先生认为《廉蔺传》、《寄贺兰铦诗》、《竹枝词九首》、《花气诗帖》等几件草书,都属于黄庭坚对草书学习探索期的作品。而《诸上座帖》、《忆旧游诗卷》为其草书的代表作。从各家对作品艺术风格的评判看,对《诸上座帖》为黄庭坚晚年作品无多大异议,朱仁夫先生在其《中国古代书法史》中也认为黄庭坚草书,《诸上座帖》为第一。历史上也对这件草书作品推崇较高。孙承泽曾叹为“宇宙奇观”。

 从黄庭坚存世草书作品来看,《花气诗帖》和《寄贺兰铦诗》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其余作品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都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杰作。不仅仅在于字数多、篇幅长,更在于其艺术成就之高,表现力之丰富。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是具有连贯、传承性和固定性,然而在黄庭坚的这些存世草书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体现出不同的精神境界。从这一点来说,黄庭坚称的上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艺术家。正因如此,学者们研究时作出了不同的判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从时间分期上,水赉佑先生分为四个阶段,黄君先生分为五期八段,王玉池先生分为三期,结合各家之言,从他的草书成长过程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元祐以前(49岁前)为一段。这一时期,草书尚未入门。第二个时期,绍圣元年至元符三年(50—55岁),在黔州至戎州间,初悟草书。戎州前后是黄庭坚草书出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这期间,他不仅在涪陵石扬休处见到怀素《自叙》真迹,而且自称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在《李致尧乞书卷后》他写道:“元符三年二月乙酉,夜沐浴罢,连引数杯,为成都李李致尧作行草。耳热眼花,忽然龙蛇入笔。学书四十年,今名所谓鳌山悟道书也。”[24]第三个时期,建中靖国元年至崇宁四年,(56岁以后)是他草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创作的草书作品,黄庭坚自己也颇为满意,时出自信之语。“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苏才翁有悟处而不能尽其宗趣,其馀碌碌耳。……”[25]

在建中靖国元年的两次题跋中,也流露出他深切的感受。

“观十年前书,似非我笔墨耳。年衰病侵,百事不进,唯觉书字倍倍增胜。

建中靖国元年四月乙未” [26]“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甲午观此诗卷,笔意痴钝,

用笔多不到。亦自喜中年来书字稍进尔。……”[27]

从时间分期上,结论大致相近,然受研究者个人审美判断、系年考证的影响,又略有差异。综合各家之言,结合黄庭坚自叙及作品分析来看,黄庭坚存世草书作品风格各异,变化丰富,他能深入古法而自出己意。这除了他用功之勤外,更重要的是他能深刻的洞察古人之理。

黄庭坚存世草书多为长卷形制,而尺寸纵向在30厘米左右,要在这样的形式中施展草书实属不易,然而黄庭坚却表现的纵横如意、淋漓尽致。结合具体作品,从笔法、章法的角度分析,黄庭坚草书有以下主要特征:

 

吹         歌         流            北

(图1)

用笔上,黄庭坚可谓独辟蹊径,把提按笔法频繁的运用于草书之中。“他利用笔锋轨迹的小幅度波动和行进中添加折点的办法来追求线条的变化。”[28]或藏锋逆行,或露锋直入。或中侧互用。纵横牵掣无不如意。

字法上,黄庭坚草书非常善于

用点,作点随意性很强,经常是服

从于整个章法的安排,而不固定于某一部首、偏旁的简省。三点水、四点水的排列,或者长横、短捺,或者笔画较多的字,在黄庭坚笔下都可以化做点(图1)。

另外,黄庭坚在草书中有意的突显出长画,长横横贯,长捺大振、纵横。在《忆旧游诗卷》中“行”字数次出现,都作一长一短两竖画。这些跌荡起伏、错落有致的点和长线条,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特殊的视觉效果。这些点和长线条把块、面进行不同的分割,使整体章法得到了调节和补救的作用。短点长画之外,黄庭坚草书的欹侧错落也是特别明显的,字势的欹则虽然远没有行书突出,但黄庭坚草书的错落似更加有意为之。正如宋徽宗赵佶所评:“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29]

从一些单字或字组独具匠心的处理,更加显示出黄庭坚草书的独特魅力。黄庭坚草书中的不字、如字(图2)写法都较为独特,尤其不字在不同作品的变化,由纵向横,欹侧之态,意味十足。或许这可以是黄庭坚书风变化的有力见证。

黄庭坚草书略论(摘引) - 砚池小生 - 砚池小生 的博客在一些篇幅较长的作品里,枯笔连

 

(图3)

书数字的情况出现多次,尤为精彩。特

别在《诸上座帖》、《廉蔺传》中(图3)。

黄庭坚在继承前人草法的同时,把自己

的领悟表现于作品之中。他使用频繁的

提按、反向缠绕的逆涩行笔、字组间的

穿插(伸缩)等手法打破旧的空间分布,

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丰富了章法

的内涵。  

另外,黄庭坚草书作品所书写的内

容也是应该关注的范围。黄庭坚草书多

书写他人诗歌、文章,这不仅在宋以前

少见,就宋四家而言,黄庭坚也是比较突出的。据曹宝麟先生统计,黄庭坚在宋四家中是书写他人诗文最多的。而且书写对象主要是李白、陶渊明的诗文。正因为这样,黄庭坚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也深受李白、陶渊明影响。仰慕他们的人品、性格与诗文,故常书之以自娱,通过长卷书写形式表达,与李白、陶渊明浪漫抒情、恬淡秀逸的诗文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四、黄庭坚草书与张旭、怀素草书比较

黄庭坚是宋四家中艺术个性最强烈的一个,无论实践还是理论主张,他都是极注重艺术的表现,他独具慧眼,把草书作为他的突破口,他对草书情有独钟,认定张旭、怀素为他草书的取法对象。无论从他的自叙、还是作品都表明了他对张旭、怀素的学习,虽然他也学习其他的草书大家,但明显的可以看出,他的草书更多的得益于张旭、怀素。

同张旭、怀素相比,黄庭坚草书有着更多的灵动,比张旭、怀素有更多的提按顿挫的变化。黄庭坚在张旭草书之上多了些理性,在怀素草书外增添了文人气。张旭、怀素在处理行气时运用线条的延续来增强字与字间的连贯。而在黄庭坚这里改变了这一做法,他在草书中增加了大量的提按,同时不断调整线条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他运用提按加强了写字的节奏,使用穿插笔画使得大量提按削弱了的行气变得和谐统一起来。

从作品来看,我们发现如《诸上座帖》、《忆旧游诗卷》、《竹枝词九首》与《古诗四帖》显示着共同的艺术情趣。尤其《诸上座帖》中许多行笔,可谓形神俱似。另外在《忆旧游诗卷》与《自叙帖》结尾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图4)。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黄庭坚汲取古法,并且有了他自己独特的认识、独到的表现。

同唐代草书大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草书大家的影响在黄庭坚草书作品中的遗影,这种体现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上,另一方面直接表现在技法的传承上,当黄庭坚作为后人取法的对象时,这种体现在祝允明、王铎、傅山诸家,也是如此。无论是清韵的提出还是纵横恣肆的行笔。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也留下了启示。

         

黄庭坚《忆旧游诗卷》(局部)                    怀素《自叙帖》(局部)

(图4)

 

 

 

 

 

 

 

 

 

 

 

五、地位及影响

 

黄庭坚之后不乏习草之人,书史之中亦多有以草著称于世者,然而可与之比肩者实不多见。明清之际,屈指可数只祝允明、王铎、傅山三家。其中祝允明可谓学黄有成就者。他的草书受黄庭坚影响之深,无论于笔法、章法乃至气韵。在祝允明的作品中得到了完整的继承、延续。祝允明的草书狂放但不失秀逸,虽然是大草书,但他和黄庭坚都带有文人的书卷气。祝允明才情颇高,比之山谷,性情挥洒之处或有过之。

黄庭坚的草书作品以长卷形式居多,到王铎、傅山这里,几乎都是巨幅立轴。黄庭坚与王铎相比较,王铎草书不及黄庭坚从容自如,恣肆处抑或有逊色。黄庭坚、王铎的草书,相合处在欹侧错落,字势多呈左低右高的形态。字与字上下左右的配搭若分若合、若即若离。章法处大小参差。但王铎更加注重于章法的布局,欹侧之态比黄庭坚更甚,极尽章法之美。

黄庭坚与傅山草书,恣肆自然,无意于法而有法。傅山创造的是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浩浩荡荡如百川灌河。这种气势在傅山《草书千字文卷》、《孟浩然五言律诗十八首卷》等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黄庭坚、傅山草书的字势俱佳,但卫俊秀先生认为黄庭坚的字不及傅山有奇姿。“山谷书结体奇、气韵奇。其妙要颇有难言处。傅山书,为百川灌河,气势凶。”[30]同时他认为黄庭坚书是一种文气而傅山是豪气。

在书法的审美观念上,黄庭坚与傅山都曾提出拙的概念,黄庭坚讲:“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31] 傅山在他著名的“四宁四毋”中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32]他们追求的拙应该说是一种藏巧于拙,大巧若拙的风格。求拙并不是不需要巧,但一味求巧,便雕琢过甚,故作姿态。所以他们强调的是自然的表现、浑然天成的境地。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或许他们在老庄思想方面有着某种相似性和一致性。

 

关于黄庭坚草书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从笔法、章法等外在的形式,即势态;另一方面,从黄庭坚的草书理念及人文精神,即意蕴。而历来对后者的取法是占主要地位的,这恰恰与中国书法的传统价值取向有着深刻的关系。

黄庭坚草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体现在他对草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他的草书在宋代书坛独树一帜,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座草书巅峰。宋代之后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他对草书的贡献同时也表现在对后世的影响之中。黄庭坚草书对后世的影响远不及他的诗歌,如著名的江西诗派。与同时代的书法家相比,他不及苏、米对后世的影响广泛、深远。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书法史上有一个学习黄庭坚的草书群体。黄庭坚的草书,影响从他之后的南宋直至今天。他的草书几乎参与着每一个时代的草书书风变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