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家军中大将董先

 华夏董氏大全 2013-07-29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五十”记载:“董先,字觉民,洛阳人。初从翟兴军,与金人战,勇功为多。”。董先时任南宋河南孟、汝、唐州镇抚使兼知河南府翟兴手下的京西北路制置使前军统制,人如其名,“每战,冒矢石为诸军先”,乃战场上勇冠三军的急先锋。绍兴元年(1131年),金兵在大将高琼率领下攻取商州(今陕西商县),南宋方面急令董先出战御敌,董先在武翼大夫、成州刺史张玘辅佐下,九战九捷,追击金兵直至试剑关。绍兴二年(1132年)春,董先、张玘领兵渡过渭水,与伪齐经略使李愕、金将折合孛堇等部恶战于兴平、咸阳、渭河、石鳖谷等地。 
    伪齐帝刘豫派兵断绝了董先军队的粮道,宋军给养难以为继,董先为保存实力,将兵权暂交张玘执掌,自己前往刘豫军帐,假意投降,并乞刘豫放过其部属。刘豫信以为真,派使者到南宋兵营接董先家属以为人质,而董先事先已写密信告诉张玘,一定要把妻儿留在张玘部,不可交给伪齐,以示自己日后必定归宋之志。张玘于是严拒伪齐使者,而继续善待董先妻儿,不以叛将家眷视之。刘豫素闻董先善战,得此勇将,虽未获人质也罢了,于是把他带回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封为大总管府先锋将。绍兴三年(1133年)正月,南宋襄阳镇抚使李横率军北攻伪齐,刘豫派董先支援颍昌(今河南许昌市),董先抓住这个大好机会,率军出城后,忽然宣布反正,带领数百亲随军士回到张玘部。《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记载:“先军乏食,伪降豫,不挈家,玘事其夫人如旧。豫使人迎其妻,先密书报玘勿遣,且述必还意……(绍兴)三年春,先自伪齐归,玘还兵柄,退就位,时人义之。”张玘成就了董先的智、忠,董先亦成就了张玘的信、义,两人默契配合、耍戏伪齐的事迹,在军民中广为传颂。董先、张玘为此得到宋高宗赵构恩诏进京,均被授为神武后军统制。 
    同年,伪齐大将李成率两万军队攻打董先镇守的虢州(今河南灵宝市),董先势单力薄,虢州失守。董先率残部退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因粮草不足,又转至江西一带。这一年九月,岳飞奉诏带长子岳云到杭州朝见赵构,被赐予绣有“精忠岳飞”的军旗,并封岳飞为神武后军统制、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命董先部与亦从河南退守江西的牛皋部等,一起归岳飞统辖。其时,岳飞以坚定的抗金信念,优秀的治军理念,卓越的军事才能,高尚的人格操守,引得天下英雄豪杰纷纷投至帐下,岳家军中将星云集,除了董先、牛皋,还有“岳迷”熟悉的岳云、张宪、杨再兴、王贵、张玘、徐庆等,岳家军最佳阵容经已形成!
                                     阵前先锋  战功显赫   
        加入岳家军后,董先不失“急先锋”本色,仍被任命为先锋军统制,屡立战功。《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四”记载:“绍兴四年……时李成既遁去,与金、齐合兵,屯邓州之西北。飞遣统制官王贵出光化,张宪出横林,前二日至城下。成兵来战,统制官董先出奇要击,大败之。” 
    绍兴四年(1134年)董先攻京西,克邓州;绍兴六年(1136年)董先与王贵取卢氏县,战唐州、蔡州,皆大捷。岳飞长期在前线作战,体恤下情,知人善任,能够了解下级的长处,使董先等部将在岳家军中如鱼得水。说来有趣,大奸臣秦桧倒也很赏识董先之才。绍兴九年(1139年)九月,南宋重得河南失地,秦桧向赵构进言,推荐董先、牛皋前去镇守,赵构却全盘否定,指派枢密院统制官雷仲前往就任。《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二”记载:“桧等言董先、牛皋才具,帝曰:‘二人诚骁勇,然先好货,皋嗜酒,未可驭众。’”货,财也(见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看来董先贪财之事闻达朝野,令赵构也为之摇头。不过,董先倒从未因贪财而受处分,或为“个人嗜好”,未涉军纪国法。  
    宋金最重要的一战,乃是发生于绍兴十年(1140年)的颍昌之战。据岳飞之孙岳珂编校的《鄂国金佗稡编》中收入的岳飞《奏陈州颍昌捷状》记载,董先时任踏白军统制。何谓踏白军?乃搜索探路、侦察敌情兼进行军事突袭的先头部队也。入选踏白军的多是精明强悍、智勇双全的将士,如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踏白将李思安,善用飞矛,作战时如鹰飞风卷,可在阵中如入无人之境,轻易擒获敌酋。宋代作战时,军队的序列为:排在最前面的是踏白军,接下去才是背嵬军、选锋军、游奕军等名号的队伍,可见踏白军是“先锋中的先锋”。 
      经过多番遭遇战之后,七月十四日,完颜兀术率领3万骑兵、10万步兵进攻颍昌,于城西列阵,欲与岳家军决一死战。守城宋军不过3万,众寡悬殊。22岁的岳云率领800名亲卫军骑兵首先驰击金军,步兵也展开严整的队列继进,掩护骑兵。岳云前后十多次突入敌阵,身受百余处创伤;很多步兵、马军也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仍无一人肯回顾。到了正午,董先和胡清率军出城增援,战局很快扭转过来,金兵大败。《鄂国金佗稡编》“卷八”记载:“既而兀术果以兵十万、骑三万来。于是,贵将游奕,云将背嵬,战于城西。虏阵自舞阳桥以南,横亘十余里,金鼓振天,城堞为摇。臣云令诸军勿牵马执俘,视梆而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张左右翼继进。自辰至午,战方酣,董先、胡清继之。虏大败,死者五千余人,杀其统军、上将军夏金吾(失其名),并千户五人,擒渤侮、汉儿王松寿,女真、汉儿都提点、千户张来孙,千户阿黎不,左班祗侯承制田璀以下七十八人,小番二千余人,获马三千余匹及雪护阑马一匹,金印七枚以献。兀术狼狈遁去,副统军粘汗孛堇重创,舆至京师而死。” 
      正当岳家军气势如虹,有望继续北伐,收复更多失地之际,一直不满岳飞老是强调“北迎二帝”(其中宋徽宗已于绍兴五年在金政权辖下的五国城病死,但死讯到绍兴七年才传回南宋朝廷),还要以实际行动“直捣黄龙”的赵构,终于坐不住了。岳飞曾犯过“越职言事”“怠慢军机”“请立资宗”“武将擅权”等错误,但赵构都能隐忍,真正的祸根还是“北迎二帝”。赵构皇位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金兵,而是囚于金营中的宋钦宗,要是岳飞真的救回“前皇帝”,将把赵构置于何地!  
   岳家军所有的战果,在一道道“措置班师(撤军)”的圣旨面前化为乌有。参照各史籍记载,岳家军集结于郾陵(河南郾陵县)后,大约于七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开始遵旨大规模撤退。董先等作为亲信,跟随在神情抑郁的岳飞鞍前马后,却无从劝慰。《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记载:“先是飞自郾陵回军也,在一村寺中,与王贵、张宪、董先、王俊夜坐移时不语。忽作声曰:天下事竟如何?众皆不敢应。唯宪徐言曰:在相公处置耳。既退俊,握先及贵手曰:太尉!太尉!闻适来相公之言及张太尉(张宪)之对否?先与贵曰:然。”其后,秦桧、张俊(不是抗金名将张浚)、万俟卨在大理寺罗织岳飞的“罪名”时,把这段“时事评论”当成是“悖逆之言”,作为岳飞有“不臣之心”的证据。  
                                           怀念故主  出镇邕州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张浚、韩世忠、岳飞等主战派将帅被赵构召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收回兵权。南宋朝廷向完颜兀术乞和,完颜兀术派人致书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十月,岳飞及部将被诬告“谋反”,投人大理寺狱。秦桧先从董先下手:“止是有一句言语要尔为证,证了,只今日便可出。”董先却不肯诬告岳飞,只是承认有过村寺中的“五人对话”,但认为这只是一时感慨,算不得什么“大逆不道”,同时否认了王俊宣称的岳飞其他“反动言论”。 
     最终在赵构授意下,岳飞被强加以“莫须有”的罪名,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三十日惨死于大理寺狱中,岳云、张宪一同遇难。要说心狠手毒,秦桧还不如赵构。秦桧原本拟定的刑罚,是“岳飞斩,张宪绞”,岳云等其余被卷入的“从犯”处以流放等较轻的刑罚。赵构大为不满,提起御笔,把岳云也改为斩刑,并加重其余涉案者的处罚!今人往往以“愚忠”横加指责岳飞,似在暗示“岳飞不造反就不是真正的英雄”,殊不知赵构当年却是痛恨岳飞“不忠”才下毒手的!因为赵构要求岳飞只忠于他一个,而岳飞忠于的却是大宋朝廷、国家社稷!说得严重点,岳飞一生乃为国家荣誉、民族利益而战!这,不就是古今中外皆然的爱国主义精神吗?不就是今人最爱挂在嘴边的“普世价值”吗?如果岳飞真的“愚忠”,还管什么远在天边的“二帝”,只管捧近在眼前的赵构臭脚,即可加官进爵、享受人生矣!还有某些所谓“专家”,热衷于贬低岳飞,为秦桧翻案,给岳飞强加一连串就算秦桧当年绞尽脑汁也没找着的罪名,苦心孤诣,非要把黑狱的制造者秦桧“打造”成为“忍辱负重的忠良之臣”不可。这只能证明,在思想和品格上,某些现代人有时候退化到连古代奸臣都不如的程度。尽管这些所谓“专家”以及网上故作惊人语者,一个个跳出来矮化、丑化岳飞,拼命为秦桧等大汉奸、投降派“平反”,但是公道自在人心,昭昭天日,可为明证!  
    赵构还下旨处分涉案的岳飞的家属、部将:“于鹏、孙革永不收叙,于鹏送万安军、孙革送浔州、王处仁送连州、蒋世雄送梧州,并编管。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闻奏……” 
    被流放浔州(今广西桂平市)的孙革、被流放梧州(今广西梧州市)的蒋世雄等人,均是忠心耿耿的抗金名将。孙革原为岳家军武将,后经岳飞请功,转任神武后军准备差遣迁右承务郎、签书襄阳府判官厅公、文资左朝散郎文资左朝散郎等文职,被诬为“依随岳飞书写咨目通书张宪谋反”。蒋世雄原为岳家军武将,刚刚转任从义郎、新授福州专管巡捉私盐(这个官名够通俗的),他的罪名是“泄露情报”:早在秦桧唆使他人诬陷张宪背叛之时,蒋世雄就秘密通报岳飞,并提及“此前秦桧曾以同样手段企图陷害韩世忠”,请他小心秦桧的阴谋。  
    孙革、蒋世雄等人流放广西的行迹,于史未载,可惜!  
     随着岳家军被迫解散,董先亦失去“万军之中取头颅”的神采。田师中接掌岳家军旧部后,把董先从武昌调到临安担任步军司统制。张浚部将赵密接管步军司后,与董先不和,大加迫害。杨沂中时任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其久与岳家军交好,觉得董先人才难得,何必受小人的腌臜气?便把董先调离步军司,让他领殿前都指挥使司(龙卫、神卫)职事,“赆遗甚厚”(高薪是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五”记载:“绍兴十有六年(l146年),八月庚子,熙州观察使、侍卫步军司统制董先改邕州观察使,于是管军田晟以下次第移镇焉。”有研究者认为,观察使在宋代乃虚职,不用到驻地就任,所以董先“其实没有到南宁当官”。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先看看观察使是种什么官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74卷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之一”中有“观察使”词条,词条编撰者、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仲安称:“宋于诸州置观察使,无职掌,无定员,亦不驻本州,仅为武臣准备升迁之寄禄官,实系虚衔。”经查,有误,观察使并非全是虚衔。观察使一职出现于唐代后期,为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观察使无旌节,地位低于节度使。到了宋代,观察使有遥郡和正任两种,遥郡,“远程控制”也,即为陈仲安所称“虚衔”,正任则是赴该地上任者。查看《宋史》,在“卷一百六十六?第一百一十九?职官六”中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观察使,无定员。初沿唐制,置诸州观察使。凡诸卫将军及使遥领者,资品并止本官叙,政和中,诏承宣、观察使仍不带持节等……凡未落阶官者为遥郡,除落阶官者为正任。朝谒御宴,惟正任预焉。”不是正任的话,参加国宴也没有座位! 
董先是不是正任?董先部原在熙州(今甘肃临洮县),董先“改邕州观察使”后,从熙州率领“管军田晟以下次第移镇”,如果不是正任,你还移什么移?往哪移? 
    董先在邕州期间,因为远离抗金前线,又因原主公(岳飞)一案的遗留问题而抑郁不安,无所作为。两年多之后,领命率部迁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市)驻防。《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记载:“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一月,丁未,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邕州观察使董先添差两浙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平江府驻劄。”  
董先后来并无显著事迹,在调任鄂州(今湖北鄂州市)期间郁郁而终。《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记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闰十月,丙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建武军承宣使、新江南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董先卒于鄂州。”  
                                     撞军神勇  名满天下  
    岳家军神勇杀敌、名满天下,其中也有壮族勇士的功劳!  
    早在绍兴二年,岳飞率部前来广西收服杨再兴时,军中就已有壮族军队的编制。《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记载:“飞怒……会(前军统制)张宪与撞军统制王经皆至,再兴屡战……” 
    何谓撞军?撞军即“壮军”,壮族军队也。南宋广南西路静江(今广西桂林市)知府范成大所著《桂海虞衡志》记载:“庆远、南丹,溪洞之人呼曰僮。”元代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所著《平瑶记》记载:“桂林之所统……若所谓曰生瑶、曰熟瑶、曰撞人、曰款人之目,皆强犷之标也。”清代苏煜坡等编撰的《贺县志》记载:“僮者撞也,其人性善好斗,善攻击突撞,故谓之僮。”壮族先民英勇善战,竟被封建文人蔑称为“好斗”!然岳飞统率的岳家军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其包容性。岳飞胸襟广阔,并无轻视少数民族之心,反而欣赏壮族先民性格豪爽,体格健硕,作战又毫不畏死、英勇过人,乃广为招募,整编入营,命爱将王经统领。  
    岳飞从宣和四年(1122年)投军到建炎四年(1130年)独立成军,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以北抗金,因此组成早期岳家军的基础是河北人。王经作为岳家军元老之一,应为河北部曲,自是身经百战、治军有方。亦有记载称王经为后军统制,以此推论,撞军或即岳家军的后军。  
    撞军不仅训练有素、战斗力强,而且士气旺盛,忠勇可嘉,朝野为之瞩目。总之,这些入伍的壮族勇士随岳家军的开拔,走出广西,在中原地带的抗金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终成后世景仰的一代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