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一场权利混战:康熙十四子的心机、时运之争

 迷糊一会 2013-07-29

多子、长寿,在中国老百姓眼里是福气,可在皇家,这可能就成了灾难。

康熙8岁登基,皇帝宝座一坐就是六十一年,创了中国历史的最高纪录。在他去世之前,成了年的皇子已有十几个,太子更有四十多岁。眼巴巴地看着皇位却不可得,最终又都成了老康熙眼中最危险的阴谋家。那么,谁将成为这场混战的大赢家呢?《文化中国》节目主持人今波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一起,为我们讲述康熙朝后期的皇位之争。

太子帐外偷窥遭废

主持人:康熙朝后期的皇位争夺本来可以不发生的,因为一开始康熙帝是立了皇太子的。

嘉宾:是的,问题就出在康熙在位时间太长、儿子又太多。对寻常百姓来说,长寿、多子,那可是件相当有福气、令众人羡慕不已的事。可是在明争暗斗的皇族家庭中,皇帝寿长未必是件福事,极有可能引起父子反目、兄弟残杀的血腥事件。康熙家就是这样。

其实康熙很早就把皇权继承人给确定下来了,那时太子只有一岁。他当时的意图很明确,早早地把皇权继承人给确定下来,可以稳定政权。但是,任何事情都会有两面性。在明确了皇权继承者后,必然会有一些朝中大臣或是皇族成员去向太子结好,久而久之就会在无形中产生一个新的权力中心。要知道中国的封建制度向来实行的是个人独裁,皇帝专权。这样的权力中心,对康熙皇帝来说,他是无法容忍也绝不允许存在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老皇帝依然健在,依然执政。这让当了四十年太子的胤礽心里着急,所以就有了“岂有四十年的太子”的怨言。这话传到康熙耳朵里就不舒服了。

主持人:这话说白了,就是盼他的皇帝老爹早点死啊。

嘉宾:所以,康熙开始对太子不信任了。并说太子的行为鬼鬼祟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康熙带太子出行时,经常发觉太子晚上在帐篷外偷窥他,这让康熙产生不安全感,认为他有大逆不道行为。

主持人:这事史料上确实有记载。

嘉宾:其实这事是一种心理信号,说明两人在心理上已产生了强烈抗争。所以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就下令把太子给废了。

皇长子急于表现被关

主持人:废太子的震动是很大的。

嘉宾:是的。有空缺了,各种力量就开始往里挤。第一个跳出来的,是皇长子胤禔。

主持人:在这里咱们要特别说一下,其实那太子不是真正的长子,他是嫡长子。所谓嫡长子,就是皇后所生。那大阿哥尽管最早出生,但是妃子所生。

嘉宾:所以,胤禔对太子积怨很深,现在听说把太子废了,他非常兴奋。

主持人:想着该轮到自己了。

嘉宾:是的。康熙把太子的行为说得很严重,有图谋不轨的表现,胤禔听了就跑去给康熙建议道,如此大逆不道应该把他杀了,并表白,自己愿意处理这事儿。

主持人:够狠的,为皇位连亲情也不要了。

嘉宾:这番话说得很愚蠢。你想,康熙把话说得很重只是表示他对太子的愤怒,未必有充分的根据;废太子已是大事,若再杀他,岂不把康熙推向暴君?而且,让康熙警觉胤禔的目的。

主持人:适得其反了呀。

嘉宾:于是康熙勃然大怒,宣布,将胤禔关起来。

主持人:这人有时候一得意忘形就容易出事儿。大阿哥出局了,接下来谁又站到风口浪尖上了呢?

皇八子才气逼人受警告

嘉宾:皇权继承人的位置不能一直空着,于是康熙召集群臣让大家推举。但结果让康熙意想不到,几乎所有的人都推举皇八子胤禩。

主持人:这个人足智多谋,才干超群,而且他人缘好,王公大臣都比较信服他。

嘉宾:胤禩不但与满族大臣关系好,与汉族大臣关系也挺好。可是,这又戳痛了康熙。

主持人:为什么?

嘉宾:要明白太子胤礽为什么会被废?因为胤礽做太子的时间太长,对康熙的权力形成了威胁。所以,当大家几乎一致推举胤禩为新太子时,康熙想到的不是胤禩出众的能力,而是在估量胤禩暗中到底下了多少功夫笼络了多少大臣。

主持人:这时的康熙已不考虑谁德才兼备,而是考虑谁对自己不构成威胁。

嘉宾:是的。他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他不能接受。

主持人:这些大臣们没有揣摩透康熙的意思,这时推举谁都不合适。

嘉宾:所以,最终康熙做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决定:再立胤礽为太子。

主持人:这个决定全盘否定了大臣们的推举。

嘉宾:也是给胤禩一个警告。在康熙心里,他并不认为这个结果是皇八子个人能力的体现,他认为这是在太子被废的几年中,皇八子起了念,收买了人心的结果。

主持人:八阿哥也出局了。可是重立之后,康熙和太子之间的关系会缓和吗?

嘉宾:废太子已经结怨了,再立的话,这个怨是不可能消除的。而且重立太子,也只是权宜之计,所以过了没几年,康熙又把太子给废了。

皇十四子重点培养

主持人:康熙再度废太子是康熙五十一年。如果说以前围绕皇权继承人的问题斗争激烈,但还不迫切的话,那么到了皇帝年近六十,太子位置再次空缺的情况下,确立皇权继承人就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康熙一再向大臣表示,会选一个能让大家心悦诚服的新主子。可这事儿什么时候才能明朗化呢?

嘉宾:很多史学家认为,康熙晚年中意的继承人是皇十四子。

主持人:从什么地方看出康熙有这种倾向性?

嘉宾:在康熙五十七年,康熙皇帝委任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派他去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落的叛乱。当时准噶尔部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在新疆一带已形成很大的军事势力,并且向西藏这边发展,这对清王朝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主持人:当时抚远大将军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民族团结,保护边陲稳定。那么让十四阿哥任抚远大将军,是不是就代表了康熙对他的信任?

嘉宾: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时大将军在军职当中是最高称呼,康熙在诏书等有关文字中,直接把胤禵称之为“大将军王”。

主持人:多了这么一个王字,说明他在大将军当中是非常特别的人物。不过这也让人惊讶,因为十四阿哥在当时,他的爵位只是个贝子。清朝爵位的等级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他是最低的。嘉宾:所以康熙用王字来称呼他,意味着他的实际爵位被提高了。也可以说,康熙预先给了他一个王号。 拿现在的话来说,他这是被破格提拔了。

嘉宾:还有一点很重要,清王朝是马上得天下,向来把战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如果在国家重大军事行动当中,能立下大战功,获得大成绩的话,这对提高皇十四子的地位和威望,会有很大帮助的。

主持人:除了军功之外,胤禵在诸皇位继承者中,年纪也是比较轻的,如果按原来以年龄排序的话,他不占优势,但现在格局被打破了,他的年轻算是一种优势吧?

嘉宾:可能在康熙心里算是。因为年轻意味着不着急继承,有耐心等待。

皇四子低调潜伏

主持人:但当时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四阿哥胤祯。他当时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呢?

嘉宾:胤祯有他的优势。第一,他年龄居长。当时在康熙活着的几个儿子当中,老大胤禔出言不逊给剔除了;老二胤礽,太子,被废了;老三是个无用之人,没人瞧得上。那么剩下的,就是他老四胤祯了。

主持人:就是说,能用的阿哥当中他居长。

嘉宾:对。第二,他是一个非常沉稳的人,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最重要的是懂得忍耐,行为低调。第三,经常被康熙派去代表自己参加一些重要活动。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判断晚年时的康熙到底中意于哪一位阿哥,但是,可以判断,他对皇四子和皇十四子都比较有好感。

主持人:四阿哥胤祯当时持的那种低调状态,是很难拿捏得好这个分寸的。你说他低调、识大体吧,很容易导致无所作为,被父皇忽视,居于被动地位;你说他稍微积极一点去和王公大臣多走动吧,又会有拉拢结党的嫌疑,一旦被父皇发现,会被疑为图谋不轨。

嘉宾:是啊。应该说康熙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但是跟这样的皇帝在一起的话,很累,因为特别难弄。你要太能干,那个皇八子就是个实例,满朝大臣都推举他,结果却招来了麻烦。你说太无能吧,皇三子是个例子,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儿。要做到既是能干的,又显得没野心的,是可以信赖的,这个度实在是难把握。

主持人:所以你看,历史上诸多阴谋玩家、弄权之人,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本事,那就是隐忍。你看胤祯,我们说了半天,似乎都没他什么事儿。您说,他是真的无所作为呢,还是在暗中做着准备呢?

嘉宾:低调只是表面,他在暗中下着功夫。这可以从下面两点中看出。一点是明的,就是康熙常常派他代表自己去做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机会,他可以直接把能力和才干发挥出来,不是很经意,又可以让康熙看到,最重要的是,康熙对他不会设防。他知道像八阿哥那样锋芒毕露、才华横溢是不行的,才华要有,但不能横溢,锋芒一定得搁在肚子里。第二点是暗的。从最后雍正的成功来看,他在隐忍的同时,做了扎实的长期准备。最关键的是,他与两个大人物结成了特殊的关系。

主持人:哪两位?

嘉宾:一位是隆科多,一位是年羹尧。

主持人:隆科多那是皇后的胞弟,康熙皇帝的小舅子;年羹尧是抚远大将军、四川巡抚,高官显爵于一身。

嘉宾:要知道政权最可靠的支撑来自于军事力量,这两人都军权在握。隆科多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北京卫戍区的司令,他掌控的军队是维护、控制皇城秩序的,那么在关键时刻,他是可以发挥相当大作用的。年羹尧呢,是四川巡抚,在西部前线掌握着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跟胤禵抚远大将军的军队相抗衡。这两步对于雍正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主持人:不久,一个最关键的时刻到了,那就是康熙六十一年的十一月。那是康熙最后一年的冬天。

雍正,似继位实篡位

康熙六十一年秋天,康熙皇帝在南苑打猎时突患感冒,回畅春园养病,谁知一病不起。康熙的突然去世把一切打得粉碎。最终皇四子胤祯,也就是后来的雍正莫名其妙地当上了皇帝。人们疑惑,康熙去世的那晚,在畅春园里发生了什么隐秘的事情?

康熙口诏疑点多

主持人:康熙驾临畅春园是为了主持冬至的祭天大礼。那地方离皇城比较远。康熙是十一月初七到畅春园,初八开始感觉到有点不舒服,发汗后感觉稍好了点。但到了十二三号的时候,病情突然就恶化了。

嘉宾:十二号病情显著恶化。半夜的时候,康熙自觉不太好,下令把重要的八个皇子召到畅春园来,其中有皇四子胤祯。十三号这一天,八个皇子全部到达畅春园。

主持人:这里面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十二日夜里召集诸皇子,有七位皇子在第一时间到达,就是在午夜12点以后这段时间就到了,可是四阿哥没及时到,他差不多是在第二天中午的时候才到。这里面是不是有点问题?

嘉宾:从结果来看,皇四子是做了一些安排的,是否与晚到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两件事很蹊跷,第一,他比几个皇子都晚到;第二,其他皇子都留在畅春园,他离开了。

主持人:关键时刻他不在。

嘉宾:一直到康熙死的时候他都不在。还有,皇十四子也不在,他正在赶来的路上。康熙是在十三号的晚上戊时去世的,戊时就是晚上7点到9点。胤祯不在。他是过了这个时间才到的。

主持人:胤祯当时在安排天坛祭祀的事情,离畅春园很近,按理说接报后最多两个时辰就可以赶到,但他没到。就事儿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那康熙皇帝到底有没有明确继承人,有遗诏吗?

嘉宾:照雍正说当然是有遗诏的,但是这遗诏却很可疑。因为康熙去世时,身边有七个皇子和隆科多在,去世后,正当大家乱成一片的时候,隆科多站了出来,说皇帝有遗诏,命皇四子继承大统。

主持人:那遗诏呢?

嘉宾:胤禩立刻就问了,遗诏在哪儿?隆科多说,口诏,是皇帝口传的。

主持人:可这有谁证明呢?

嘉宾:当天在畅春园里有七个皇子,有隆科多。但现在只知道一点,就是隆科多所说的口诏没有第二个人听见。

主持人:这太说不清了。

嘉宾:按照雍正的说法,他是晚到的,隆科多向他宣布了皇帝的遗诏,他说自己当时很悲痛,根本想不及这个事情。意思是说,他对这个大位素无觊觎之心,只想干好自己的分内事,没想到父亲已把这个大任加在了自己的身上。话说得很无辜。

主持人:像是被逼无奈才做的皇帝。

嘉宾:按照有些文献记载,包括雍正自己写的《大义觉迷录》里的描述来看,当时在畅春园皇子之间是发生冲突的。但问题是,畅春园在隆科多的控制之下。

主持人:隆科多成了扭转乾坤的人物了。假设当时康熙觉得自己不行了,让隆科多把其他人叫进来要宣布口诏了,你说隆科多那时还会言听计从吗?

嘉宾:要知道大人物到了最后关头,倒下了,不能说话了,不能下命令了,那他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这个口诏实际上是非常可疑的,也有可能康熙根本没来得及说这个话。

主持人:隆科多这里的心态也是很值得玩味的。突然之间权力出现了真空,他变成了唯一的中介。最后传给皇四子是不是隆科多早就想好的?

嘉宾:应该说,隆科多是没有权利做这个决定的。但是,他有力量在可能的继承人当中选择一个他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对象,于是他把身家性命压在了皇四子身上。那么,雍正看起来没什么行动,作为最后成为皇帝的人竟然不在现场,这其实是给他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

主持人:为什么他非得要留下一个不在场的操作空间呢?

嘉宾:要造成一个假象,他是一个对皇权没有觊觎之心的人,他没有卷入到任何一个阴谋里面去,皇帝的遗诏是你们先听到,我最后一个听到。这样,来证明他皇权的获得是理所当然的,是光明正大的。

主持人:而且是不争而来的。

嘉宾:他姿态也很高。

主持人:照这样来说的话,隆科多应该已蓄谋了一段时间了,否则皇四子胤祯不会那么笃定,可以在最关键的时刻不出现。

嘉宾:畅春园的那几天,两人肯定是合谋的,尤其是最后一天,否则不会出现那个场面。

封嘴灭口更露怯

主持人:但后来又出现了一份书面遗诏。这份遗诏在前不久雍正文物展览当中曾展出过。遗诏中说:"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是以康熙的口气来写的,你对这份遗诏怎么看?

嘉宾:如果真的有这份遗诏的话,也就没有前面的争议了,但问题是,这份遗诏不是康熙在世时写的。雍正文物展览当中所出现过的这个遗诏,现在有四份,有汉文的,有满文的。它实际上是对口诏的书面固定,康熙去世以后,把康熙的口诏重新书写为书面形式。所以,口诏如果是假的,那么这个遗诏也就是假的。关键还是在于口诏是不是真的。

主持人:那么这个口诏究竟是真还是假?

嘉宾:我仔细看了这一部分的资料,可以断定,口诏是假的,所以遗诏也是假的。因为当时有八个皇子在,口诏居然只传给隆科多一个人,这在逻辑上、情理上都无法成立。但是并不能由此判断,康熙当时着意于谁。这里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康熙临死之前根本没来得及立口诏。第二种可能性,康熙可能立了口诏,但这个口诏对雍正不利,隆科多给吃了。

主持人:雍正在这件事上显得很厉害。从阴谋的角度来分析,你觉得雍正下了哪些功夫?

嘉宾:在皇太子被废、八阿哥被逐后的几年里,可以肯定雍正下了大功夫。在畅春园这几天中,雍正跟隆科多进行了积极的谋划,实际上是通过一场宫廷政变把政权拿到了手。多年的隐忍、沉静,实际是他的足智多谋。

主持人:再次证明了阴谋家的隐忍法则,引而不发,是发必中。可是,当了雍正皇帝以后,他却出了一本《大义绝密录》,想把民间的那些舆论、传说全部给封住。这招比较失败。

嘉宾:这个《大义绝密录》是当时发生的一个震惊的谋反案,其中涉及民间对雍正篡位的传说。雍正觉得,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教育一下天下百姓,说明皇位继承的过程,以后不许有其他的传言。这证明他心里真的有鬼。

主持人: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后来连他儿子乾隆都看不下去了,觉得这事也太多此一举了,后来就把这书给禁了。

嘉宾:是啊,这个东西怎么抹得干净呢。

主持人:除了这件事外,他还有一件事也让天下人诟病。就是前面咱们一直提到的他的亲舅舅隆科多,在整个皇位继承当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人,后来雍正竟然想了个办法把隆科多给弄死了。这更加明显是心里有鬼。

嘉宾:因为遗诏的事儿隆科多是关键人物。康熙的遗诏通过隆科多的耳朵进去,再从隆科多的嘴巴出来,隆科多是这件事的唯一管道。这个管道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生改变,说出事情的真相,那麻烦就大了。但如果把这一危险的管道剪掉,把隆科多除掉,隐患就会消除,地下的康熙皇帝是不会爬起来说什么的。

主持人:如果这是杀人灭口的话,那做得也太明显了。

嘉宾:所以,也正是这一点,才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怀疑。对于雍正即位的问题,历来争议很大,至今仍还有争议。所以今天咱们说得都很谨慎。康熙晚年可能对皇十四子和皇四子都很看重,这两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继承人,但是康熙在最后时刻是不是下了决定,这个我们不知道。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那就是口诏是假的,雍正是篡权上台的。

主持人:雍正后来非常勤政,但他的内心是非常敏感、非常脆弱的,所以才会出如此奇怪的书,才会灭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他的这种表现称为篡位综合征呢?

嘉宾:这种说法很有意思。不过还是让大家去想吧,读史是要一边读一边想的。

主持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常感谢您带给我们这么精彩的权谋解读,最重要的是,能够给我们另外一种看待历史的方法。(文章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