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做直升机父母:给你的孩子空间

 平淡水的平凡 2013-07-29

那些不停观察着孩子所有活动的父母;他们像直升飞机一样,在你头顶盘旋,又随时准备降落。他们巨大的嗡嗡声,几乎挤占了孩子们自己所有的空间。

每年回到北美洲,都会发现一些新的流行名词,现在所流行的,就是直升机父母!何渭直升机父母?就是那些不停观察着孩子所有活动的父母;他们像直升飞机一样,在你头顶盘旋,又随时准备降落,尤其喜欢在孩子就读的校园探索。

直升机父母,是老师们的大忌,他们的过分参与,往往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阻碍,让老师很难有效地处理学生的行为。因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老师要面对的并不只是学生,而是学生的家长。

这是一个奇怪的发展。北美洲一向极度重视家庭参与子女活动。曾几何时,家长的介入,变成一个让人头痛的新文化现象?

心理学家内尔·蒙哥马利最近访问了300名大专学生,发现那些来自直升机父母家庭的孩子,远比其他孩子更为焦虑、自我中心、难于接受新事物,并且缺乏冒险精神。

这项研究发表后,各大电视台及杂志都有大幅度的报道。一时间,父母的过分监管、过分保护、过分参与,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讨论焦点。

其实“直升机父母”这个名词,早在1969年一本畅销书《父母与青少年》中就出现——书中一青年形容,他的母亲在他头顶上转来转去,像直升飞机一样。

但是直到2l世纪初,这个形容词才在《通过爱与逻辑教育孩子》这本著作中成为一专有名词。近年来,更成为攻击过度活跃父母的一个标签。

北美洲是个崇尚亲子教育的土地,从教育制度到小区活动,都强调父母参与的重要。只是物极必反,社会学家玛格丽特·尼尔逊做过一项探讨美国父母教育子女态度的研究,发觉越是中产阶级的家庭,越是过分保护孩子,并且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作高度监管。这些父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孩子安排所有活动;孩子的生活,就是父母的生活。

有个母亲甚至假扮女儿去参加入学试,因为她不相信女儿自己的能力。

这些父母不知道,他们的过分投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不知不觉地把儿女的能力废掉了。

尼尔逊的一本新书《亲子也疯狂》,谈的就是这个状况。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直升机父母,可参考下列几个准则——

1、你有没有每天打电话找寄宿在校舍的孩子?

2、你有没有不断找学校职员交涉孩子在学校的活动?

3、你有没有为孩子准备功课或研究资料?

4、你有没有涉入孩子与同学间所发生的纠纷?

5、你有没有当孩子的私人秘书,为他/她安排约会或拨电话叫他/她起床?

6、你有没有多次为孩子的分数向校方诉不平?

7、你有没有为孩子选择课程?

8、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你是否感到十分不安?


当然,以上的例子都是针对大专院校的青年的。其实,父母参与孩子生活的程度,往往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绝对不是突然发生的现象,而且什么是过度参与,也有各种文化因素的考虑。如果以上述的准则为标准,那么大部分中国父母肯定都是超级直升机。

在美国读研究生的侄女对我说,她已经是医学院的博士生了,仍然要不断提醒母亲,千万别带着香喷喷的中国饭菜到宿舍大门口高声喊着她的小名。她母亲也是饱学之士,只是不知何故,一想到女儿也许很久没有米饭下肚子,就会不顾一切。

而且即使母亲忍得住手,其他家中长辈也会推着她走。

很多学者指出,直升机父母其实是大社会文化的一种产品。因为长期以来,大社会的文化意识,都是提倡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任何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不加监管的父母,都会备受社会的指责。连法律制度,也理所当然地偏袒特别投入孩子生活的父母。在争取抚养权的官司中,越是积极投入的父母,就越有机会获得胜算。

社会道德理念的一种潜移默化,结果就养成如此一条大恐龙!一种亲子也疯狂的现象。手提电话的普及,更为母亲和孩子之间创立了一条剪不断的“脐带”。

现在美国、英国及北欧一些国家,都在考虑改革教育制度,甚至以立法方式应付这些直升机父母。日本也有一些研究,称他们为“怪兽家长”,特别针对那些不讲理的学生监护人。基于有女教师不堪被“怪兽家长”疲劳轰炸而自杀的事件,大阪市于年前甚至制作了一部“应对手册”,可见教师们对这一类家长所产生的恐惧。

日本的例子也许有点极端,这种处理方法也许会造成校方与家长间产生更大分歧。但是究竟家长的参与,怎样才算是适当?应以什么为标准?这实在并非一个容易定论的问题。从家庭发展的理论看来,父母永远都会比子女更慢一点放手,有些父母甚至一直都不能放手。我的母亲步入老人痴呆症途中,仍然以为我晚上出门会迷路,不知道天气转寒要加衣,总是一次又一次提醒。

学会在不需开口时不开口,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学问,少一点道行都办不来。但是如果单是这样就造成孩子的种种问题,却怎样也说不通。

孩子的成长,有很大部分是学习怎样保扩护自己的空间,让父母不能随意闯入。这是一个父母与子女都要互相学习的过程。父母有政策,孩子也会有对策。

问题是,有些过于密切的家庭,这个过程没有发生,因为父母与子女成为一体,很自然地,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成长机会。

针对这些过分紧张子女的家长,有些学者又提倡一种“慢动作父母”或“优闲父母”的理念,返璞归真,让孩子自由发展,让父母与子女重新发展适当的个人空间。

只是无论哪一套理念,都有适得其反的危机。因为教育子女并非只凭理念,甚至不能单靠爱,那是一个千丝万缕的过程,只能祈求它有惊无险。但无论你多着急,都要接受孩子虽然是你的骨与肉,但毕竟是另一个个体,一个要有自己思考及自我经验的生命。

怎样协助孩子成长?不单要有一起成长的父母,还要有个成熟的教育制度。否则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夹在中间难受的,仍是孩子。(李维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