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盘道” 徐策原著

 小猫臭臭 2013-07-30
http://www./General/Blog/2011-12-18/865018.aspx

最近,在与同事聊天的过程中,说起了关于“盘道”的问题,感觉很有意思,值得一说。这里的“盘道”指的并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涔水》中提到的“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馀,盘道登陟,方得城治”中提到的山间小路,而是曲艺术语,指旧时曲艺艺人遇有来历不明的人行艺,上前用专用词语和江湖套话盘诘、考证对方门户的举动。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江湖习气,不值一提,然而,“盘道”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曲艺界,在学术界、政界、商界也非常广泛地存在,这甚至是社会交往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而且还具有一定之规。比如,学界中,在参加学术研讨会时,两位学者见面后,往往要问两个问题,一是最近研究领域和题目,二是毕业院校和师承,这难道不是在考证对方的“门户”吗?在政界中,两个不同部门的官员见面后,往往也要问两个问题,一是问一问最近有关对方部门的舆论热点的真实情况,二是问一问对方所在司局长官是谁,这难到不也是考证“门户”吗?在商界中,两个谈判双方见面后,还是会问两个问题,一是问一问与对方单位及密切相关单位领导情况,二是问一问对方祖籍何地,这不还是在考证“门户”吗?再比如,随便设定一个环境,两个陌生人需要进行交谈,势必还是离不开“哪里人士”、“单位哪里”、“哪里毕业、师从何人”等问题。

  “盘道”之事并非由曲艺界传播到社会各个领域,而是一开始就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存在的,只是曲艺界率先提出了这个词汇而已。下面我们说一说,为什么要“盘道”。先从曲艺界开始吧。曲艺界的“盘道”也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最开始全国搞曲艺的艺人并不多,相对分散,竞争关系并不明显,仅有师承而无需“盘道”。随着曲艺市场不断繁荣,竞争关系更加明显,甚至激烈,没有师承关系则不能算作正式从艺人员,不能从这个行业里“挣饭吃”。因此,旧社会曲艺界需要盘道,本质上是行业内部实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此外,更重要的是,经过“盘道”,了解了对方的情况之后,一旦对方作出了不遵守行业规矩的事情,很容易追查并追究责任,而对方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大多恪守规矩。所以,“盘道”大大降低了监督的成本,是规范行业秩序的需要。

  由此举一反三,我们不难发现,学界、政界、商界等社会各个领域,也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需要。在学界,如果找人参与研究课题,要了解这个人何处毕业,以此来经验地判断其能够胜任工作,还要问问对方师承哪位先生,以此来辅助判断工作能力,如果熟悉对方的恩师,则一定会告知对方,以此来增加一个无形但极为有力的约束。在政界和商界,如果在谈合作事宜时,一定会问问对方所在部门领导是谁,如果熟悉对方领导,也一定会告知对方,这就又形成了一个无形却极为有力的约束。因此,事实上,人们在沟通的时候,需要了解对方的几个重要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对信息进行整合并形成综合判断,将“个人信用”扩大为“组织信用”、“师门信用”、“家族信用”等更具约束力的信用模式,进而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规避违约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盘道”之事并非现代才有,而是古已有之。古代朝廷之中,往往有些重臣“门生故吏遍天下”,这既形成了一个自我保护的网络,同时也形成了降低了网络内部以及网络之间的交易成本。早期的徽商、晋商也几乎是只与本省、本地区的商人做生意,雇佣的工人也大多是本土本乡之人,这大大降低了与生意伙伴合作的交易成本和对雇佣工人的管理成本。近年来,有人特别关注温州商人,温州商人组团从事商业活动的特征十分明显。由于生意伙伴都是本乡本土,他们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自不必说,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只用当地方言,就连本省的杭州人都听不懂,这就保障商业内部的讨论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保密成本。

  说到这,心中不免感慨:“交易成本”理论具有多么大的生命力啊!她对于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都有着如此强大的解释力。然而,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中国人在社会交往和组织秩序依靠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何时、如何才能走出“熟人社会”?何时才能构建一个能够对每一个个体具有同等、有效约束力的信用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