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泉护村“玫瑰”-华县人民政府

 昵称5638494 2013-07-30
最漂亮的花,是泉护村的玫瑰。它久开不谢,已盛开了六千多年,是个国宝。因它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铭刻在华县泉护村古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正是这朵雕陶玫瑰,在人类考古史上第一次面世,开古人对自然花卉描画欣赏之先河,该遗址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立碑保护。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便挤时间,前去探访泉护村“玫瑰”。
泉护村在华县城东11公里处。来到古遗址旁,已找不到当年发掘时的景象痕迹。但从史料记载得知,为修三门峡水库,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北京大学联合考古队,在黄渭洛三河流域,大搞文物普查,自1958年夏至1959年底,对该遗址进行了挖掘。当时,随雕陶玫瑰出土的还有大批的骨叉、骨针、石斧、石刀、陶瓶、陶罐、陶豆、陶轮、陶人祖等。另有成堆的粟壳,成片的葛麻布痕;有墙基房址,灶炕灰层,墓葬遗迹等等,这里已初现原始村落雏形,是发轫的农耕文明。而自然花卉雕饰陶器,尚属泉护村先民的伟大创举。因此,遗址被史学界命名为“老官台文化”,考古界定为“华山——渭水系谱”,作为人类史前文明的衡量标尺,享誉整个学界。
当我走进泉护村,采访了一些村民,大家对发掘至今还记忆犹新。一位年近8旬的老大爷,口齿伶俐地给我介绍:那是1958年的夏天,虽说节令已经立秋,但最后一个“母老虎”迟迟不愿离去,每天中午暑热溽蒸。考古队的专家们不怕苦累,晴天头顶烈日,雨天脚踩泥泞,承受着蚊虫叮咬,水土不适的困扰,尘眯灰糊,怪味熏鼻也在所不辞,进行着艰苦细致的开挖工作。当地政府和村民,在考古队前期探访初查时,就给予热情接待,争先引领带路,到发现地点观看勘测;更有甚者,把自家先前挖出收藏的陶罐、瓦钵等文物,无偿地捐献给了国家。
遗址发掘初期,泉护村和周边村民争相围观;时间稍长,大家习以为常,村民偶尔来看看热闹。只站在坑旁线外,从没有不守秩序,去哄抢、偷拿文物的现象发生。开挖现场,也没有像现在那样警察站岗、高筑围墙、防范森严,全部是开放式施工。只是开挖到较深的地方,简略地在四周拉了条草绳,撒段白灰线示意,以免人畜不小心掉进坑里;或在坑上苫张芦席,雨天遮雨挡风,晴天庇阴隔尘,所有设施都十分俭朴。施工过程中,大的取土,由当地村民协助完成。接近发现文物时,专家们用小锨小铲,一点一点起土掏土;用探尺毛刷,一下一下拨土刮土,生怕损伤了文物。
当雕刻着玫瑰花的陶罐出土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大家第一次看到它,那阴刻的技法,表现出玫瑰花冠、花蕾、叶子、茎蔓,点、线、弧联结,自然连续的柔丽图案,均衡对称,活波生动,美妙传神。它标示着先民审美观念的跨越式提升。当挖出纺绳用的陶轮时,大家相互传观欣赏。据专家推测,这一简单工具的问世,把手搓羊毛、麻纤捻合绳线,改成陶轮转纺垂合,使人类告别了赤身裸体,茹毛饮血的时代。它虽然还称不起机械器具,但确实引发了原始纺织工艺的一场革命,使初期纺纱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而在此地,人们赞口不绝的,还是陶罐上那朵精美的玫瑰花。
漫步在泉护村头,如今这里是花红柳绿,林茂粮丰,路直巷洁,安居乐业,民富风淳,一派其乐融融的园田风光,现代化的新农村正在建设。过去的胡基土墙、木架房,大都换成了砖瓦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隔三岔五蹲座二层小楼,朱门青窗非常漂亮。先祖们初始创业,远古荒原上一片片杂乱无章的窝棚村落,只留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想象里。现代化交通勾连着泉护村与外面的世界,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省道穿行其侧;村中新修了水泥乡道,道旁杂花风舞,招摇着来来往往的拖拉机、嘣嘣车、卡车、小轿车。村民们的房前屋后,丝瓜、葫芦、葡萄架下,不是绽放的玫瑰,便是盛开的月季;鸡鸣狗吠声,伴随着电视机、收录机、电脑和家庭影院的音响,流行乐曲溢满巷间场院,到处散发着花香与现代化的气息。
走出村来,眺望被一场大雨浇翠了的遗址,四周是绿油油的玉米地,金灿灿的油葵已秀盘结籽,瓜田菜畦郁郁葱葱,梨园柿林硕果累累,农林畜牧、砖厂、预制厂、副业五彩纷呈,这一切,都昭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景的来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