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原街道命名由来[三]

 黑老赵 2013-07-31

太原街道命名由来[三]  



源于明代王府之地名
  东华门、西华门、南华门明晋王府宫城为方形土城,辟有四门,按方位称东华门、南华门、西华门、后宰门。得名于华门的街巷,清代有东华门(今名东华门街)、南华门、西华门街(今名西华门)及以后派生街巷4条。得名于后宰门的街巷,清代有后宰门街(今北肖墙附近),已消失。
  肖墙围绕宫城的外墙叫肖墙。肖墙四面开门,名同宫城名。肖墙,古作萧墙。三国何宴《集解》引郑玄曰:“萧之言肃也,墙为屏也。君臣相近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民国《太原指南》在街巷的记载中“萧”已改作“肖”.得名于肖墙的街巷,始见于清代的有东肖墙、西肖墙、南肖墙、北肖墙、上肖墙。
  东、西夹巷 明晋王府前的夹道。清代以来称东夹巷、西夹巷。
  典膳所明晋王府管理膳食的机构“晋府典膳所”的简称。以典膳所而名的街巷,始见于清的有典膳所。民国有北膳所、东膳所、西膳所。今有东典膳所、西典膳所、南典膳所、北典膳所。
  晋府店 明代为供应王府生活用品的专门店铺。清代以晋府店命名的街巷,今仍称晋府店。
  南园子 明晋王府菜园,曾名西南园子。清末形成街巷,民国初年分称南园子东巷、南园子西巷。
  皇庙又称万寿宫。始建于明,始为朱棡供奉朱元璋皇帝万岁牌的生祠。以皇庙而名的街巷,清代有万寿宫巷,今名万寿宫;民国以后有皇庙东巷、皇庙西巷。
  上马街明代通往皇庙的街道。得名于明代问世的皇庙。皇庙是明晋王府奉祀已故皇帝、皇后的宗庙,是代表封建皇权的“圣地”.通往皇庙的街巷有三条,每逢祭祀,只有皇族诸王和晋省高官可直入庙宇。一般地方官员和武职,只能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门下马、下轿,然后穿皇庙西巷入庙祭拜。拜毕则从皇庙东巷拐回上马街上马、上轿离开,时称上马街、下马街。到清朝时,朝拜皇庙均可直入,于是两街即合称上马街。
  天地坛为晋王府祭祀天地的地方。民国初年陆续修建有民宅,形成街道。以天地坛而名的街巷,民国时有天地坛第一至第五巷,今有天地坛正街及其派生街巷5条。
  宁化府明代为朱棡第五子宁化王朱济焕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宁化王府,民国称宁化府、宁化东巷。今称宁化府正巷、宁化府东巷。
  坊山府定王朱济熺第五子方山王朱美垣府第。得名街巷,清代称方山府、方山府巷。民国时称方山府街、方山府巷,今名坊山府、坊山府巷。
  二府 亲化王朱表府第。亲化王排行二,其府第亦名二府。亦为明太原府同知衙名,称二府衙门。得名街巷,清代以来称大二府巷、小二府巷。
  七府坟朱棡第七子广昌王朱济熇与妃子刘氏、杨氏坟地,称七府坟。以七府坟而名的有七府园居民小区,街巷有七府坟西街、七府坟南街、七府坟北街。
  杏花岭原为明“晋王府”的花园。因地势较高,多植杏树,故清代取名杏花岭。杏花岭西段,明代为王府花匠孙氏住宅,清代称孙家园,今已并入杏花岭。以杏花岭命名的街道今有杏花岭、杏花巷。
  敦化坊《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意为以道德教化使民风淳厚。明晋王朱棡妃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晋王府官员、亲眷前往祭奠,所乘马匹圈养之地称马片,后演化为东马坊。因谐音逐渐演变为较为文雅的敦化坊。据道光《阳曲县志?建置图》,享堂东、西两侧正有地名东马坊、西马坊,又载有敦化坊村。道光时张廷所撰《隆国寺碑》云:“敦化坊村,当会城东北维,隆国寺峙其首。村人雨旸雩赛祈报于斯,力役守望约束于斯,岁以六家主其事,鸣钟集众,无敢弗至。要之以明神,平之以众议,遏邪禁暴,於国家齐民训俗之化不为无助。”
  享堂明晋王朱棡的妃子谢氏死后葬于宝山(今卧虎山),设“孝堂”,建“谢氏园”(旧时享堂村圣庙碑有记载),改村名为孝堂。据道光《阳曲县志》:“宝山,在享堂村北,明晋恭王妃陵,妃姓谢。”后因孝堂名不雅,遂改为享堂,沿用至今。
  临泉府 系明定王朱济熺六子临泉王美 的府第,故称临泉府。
  缉虎营原名七府营。因是明晋王朱棡七子广昌王济熇府第,故名。后因谐音演化为缉虎营。以七府营命名的街巷道光《阳曲县志》记载有东七府营前街、七府营后街,又称东七府营、西七府营;民国时称作东、西缉虎营。1955年解放路拓宽,以解放路为界,东为东缉虎营,西为西缉虎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