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发达城市的民众为何不幸福?

 神禾塬 2013-08-01

近日某网站推出了《全国各地幸福指数》报告,对除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之外的30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做了一个排名。结果显示,江西、湖南、内蒙古幸福指数位列全国前三,广东排在第14位,北京排名第23,而天津和上海排在倒数两位。报告一出,便引起热议,有人认同,有人质疑。

应该说幸福本身没有固定模式,幸福只是一种心理感受与体验,但人的幸福感总是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今年5月,世界经合组织发布了34个成员国的幸福指数排名结果,该指数从11个方面综合评定民众的幸福感。包括住房、收入、工作、社会、教育、环境、健康、安全感、工作与生活平衡度等。这个幸福感计量模型更关注了居民个人层面的感受,结果会更加贴近实际,应该成为建设幸福城市工作的指引。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半年报”的30个省份的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7.6%的水平。增幅位居榜首的是天津市,生产总值达6579.01亿元,同比增长12.5%,但天津幸福指数仅有0.10,排名倒数第二。而排名垫底的上海,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0168.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7%。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2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1%。但是,上海的幸福指数仅为0.07,在全国排名垫底。为什么城市幸福指数却与GDP成绩单反差如此之大呢?

首先,越是较大的城市,其居民的生活状况、环境污染、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就相对比较差。而且大城市物价一般都比较贵,生活压力远比中小城市要大。还有,大城市信息传播便捷顺畅,对于突发性事件和负面新闻常常通过媒体的渲染后,对居民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等等。这些都会降低大城市居民的平安指数、幸福指数和满意度,使人感到城市生活不幸福。

再者,从深层次上说,城市幸福指数与GDP成绩单出现严重背离,所隐藏的还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简单粗放,急功近利,以及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把做大GDP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提高政绩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GDP质量的提高,忽视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当地GDP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从表面上看,虽然像上海、天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人均GDP远高于全国水平,但是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的GDP,而不是民间投资和消费,其质量实在令人堪忧。虽然政府基建投资也能拉动GDP增长,但这样的增长方式对民众收入提高的影响远没有启动消费来得大,而更多的是让人有一种人均收入“被增长”的感觉。试想一下,在大城市民众在收入“被增长”,而生活成本和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其幸福指数很高才是怪事情。

最后,像上海、北京、天津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虽然这几年也面临着宏观政策的调控,但房价却屡调屡涨,如今已经面临失控风险,这会导致三个问题:一、当地民众买不起房,只能望房兴叹,幸福指数当然高不起来;二、即便做了大城市里的高价房奴,每个月巨大的还贷压力,也不会让人幸福得起来;三、高房价还让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少数富人坐拥大量房产,而大多数民众却在哀叹高价实在离谱,社会基尼指数的恶化,当然幸福指数很难提高。

群众不幸福,责任在政府。要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最紧迫的是要树立正确的GDP观,在提高GDP增长质量的同时,也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且注重环境的保护,要让民众真正享受到自己收入在与GDP同步增长。更关键的是,大城市房地产泡沫日趋恶化,地方政府应该切实履行中央的房地产调控目标,努力早日让高房价去泡沫化,而不是成为助推房价的帮凶。只有民众的基本居住问题解决了,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幸福。

此时笔者忽然想起了电影中演员范伟关于幸福的诠释: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着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在那,那你就比我幸福。其实,民众对待幸福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地方政府加大对民生的投入,释放经济发展的红利,最大限度的造福于市民,那么人们才会真正感知到啥是幸福。城市的GDP增长为了啥?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这个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而绝非官员们的政绩和面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