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培养了李、杜?

 流水无限 2013-08-01

谁培养了李、杜?

阅读器

谁培养了李、杜?

孔明

网媒、纸媒几乎天天都在鼓吹一个声音,好像人才是培养的。我忽发呆想:李白、杜甫是谁培养的?两人都出生在盛唐,都与科举无缘。李白以诗闻名,未闻他上过什么诗学院、文学院。唐明皇授李白以翰林待诏,算得上“唯才是举”吧?这是李白的幸运。杜甫也未闻上过诗学院、文学院,诗也未给他带来好运气,一辈子寄人篱下,到死都郁郁不得志,诗圣之尊是后人封赠的。清人赵翼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不尽然,李、杜距今一千多年,风骚独领,至今未有声名可及者。李、杜往前,老子、孔子,先秦诸子,各领风骚都超过了两千五百多年;李、杜往后,唐宋八大家,也是风骚至今不减,敢问他们是谁培养的?

李、杜是不是人才?回答是肯定的,可他们的人生境遇却是令无数后人咏叹的。唐朝让中国引以为傲,李、杜却失意于唐,这就值得后人反思。李、杜所处的时代有一百条理由不重用他们,但没有一条理由弥补得了历史的遗憾。显而易见:李、杜的诞生,与大唐盛世有关,但与唐王朝培养无关。“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真相是人才不在培养,而在放养,在发现,在赏识。龚自珍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是可以“降”的,不是可以培养的。人才如千里马,关键在“相”,不在培养。韩愈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才是人才枯竭的真相所在。与其竭泽而渔,不如放水养鱼,这恐怕是常识。所谓人才培养,只能是缘木求鱼。

古往今来,但凡识者,都知道对于一个国家,人才不可或缺。甚至可以说,时势造英雄,人才造时代。姜尚不是周培养的,是周文王发现后礼聘的,可以说周有了姜尚,才有了800年江山;商鞅不是秦培养的,而是秦引进的人才,可以说秦拥有了商鞅,才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秦统一中国才梦想成真;诸葛亮不是蜀汉培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可以说刘备拥有了诸葛亮,才拥有了蜀汉三分天下居其一的皇皇伟业。春秋、战国,诸侯称雄,都是在延揽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秦汉以降的察举、征辟,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等,都是先有人才然后被推荐为官的,科举考试就是选拔人才。历代雄才大略的皇帝,无不求贤若渴。唐太宗五次下求贤诏书,不问出身,只要是人才被引荐,必量才录用。一次,宰相封德彝对唐太宗说:“天下人才尽入陛下毂中,实是野无遗贤。”唐太宗却不以为然说:“君子用人如器,各随所长。自古人君致治,难道能异代借才么?患在自己不能访求,奈何轻量当世?”在唐太宗眼里,人才不是没有,而是贵在发现。唐太宗还曾对出征高丽的将军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喜得”二字,足见一代明君的远见卓识确乎在常人之上。

常说历史是面镜子,遗憾的是这面镜子常常被束之高阁,被人遗忘。当今教育体系不可谓完备,培养人才的机构可谓五花八门,但真正的人才呢?举个例子:中国有个鲁迅文学院,顾名思义是培养像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作家的,从那里毕业的学员不可谓少,但至今没有一个可以与鲁迅比肩。如果鲁迅文学院培养不出一个“鲁迅”,这种培养就很可疑,至少可以质疑!

我撂一句大话:奴才是可以培养的,人才则未必,至少文学艺术人才是这样的。

20138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