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自闭症

 忻家陶然公 2013-08-02
儿童自闭症


一把锁与一千把钥匙

·忻志鹏·

(此文刊载于“健康向导”2001年第四期P14. 以下为原文)


    忻志鹏医生是资深的心理专家,曾出版过一本心理专著,他从专业角度为我们分析儿童自闭症,以引起家长朋友的警惕。
    
     儿童自闭症是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病,是近几年新出现的病种,因此关于它的定义、概念和表现尚缺乏完整的资料和一致的意见。张家恕在1997年认为“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它的表现特征有七项:孤独离群,情感淡漠,缺乏社交技巧,语言障碍,兴趣狭窄,智力发展迟缓以及其它。郑晓边在1998年描写过“儿童孤独症(Autism)”,并称本病最早由美国Kanner在1943年报导,它的表现特征有:社交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刻板的行为方式,兴趣范围狭窄,选择性注意,感知觉异常,智力和认知异常。
     虽然儿童自闭症和儿童孤独症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仍有一定区别。卢家楣在 2000。1月《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一书中只将“孤独”归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轻微心理失调项内,而在轻度心理疾病项内则列入: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而无孤独症。同时更未谈到自闭症。
    至于病病因方面,这两种病的病因都不明,而只有一些可能。Kanner认为,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法不当;父母的性格内向;父母的文化层次较高;对孩子表现冷漠和固执,儿童的家庭缺乏温暖;儿童所处的不良环境使儿童得到的只是挫败、惊吓和扰乱,儿童就完全退缩,活动的意愿停止,学习退步等等。傅安球在1973年《离异家庭子女心理》一书中提出:离异家庭子女易产生的性格缺陷,其中的“孤僻”是:“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象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并把 他们当成真朋友一样去对待,一起吃饭,一起交谈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快乐与忧愁…………。被孤独笼罩着的孩子,心中充满孤寂、愁苦、凄凉与被遗弃的感觉”(P。217),看来这种状况,随着单亲子女的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可能也势必会随之上升。这是应该引起各方必须重视的课题。
    笔者认为,自闭症与孤独症还是有所区别的:孤独症者除性格孤僻外,其正常心理发育和思维功能、智力、语言也有明显的障碍;而自闭症者虽也是一种心理障碍,但主要以心灵深处的封闭为其特点,而其它的心理功能、智力、语言、思维的影响教之孤独症要少而轻。当然这种论点,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观察资料进行分析。
     目前笔者手头有三例《健康向导》杂志寄来的案例。
     这三例都才华横溢,前程似锦;怎么会陷入自闭症的泥淖呢?凡事皆有因,他们的因是什么呢?造成他们自闭症的最初之因来自环境、来自社会(扩大了的家庭)。现代的社会必须进行反思!
     根据《“带锁的日记”是一种青春的‘病毒’》一文中的安全案例来看,3位才华横溢,前程似锦酌青少年,怎么会陷入自闭症的泥淖呢? 凡事皆有因,他们的原因是什么呢? 造成他们自闭症的最初之因来自环境、来自社会(扩大了的家庭)。
     父母婚变(第一例),家长无知(第二例),家长专制(第三例)这些均是导致幼小心灵误入自我封闭歧途的主要责任者。
     “人之初,心本善”,人的本性是开放的:喜、乐,交往、融洽是最根本的本性,是生物赖以生存发展最为重要的心理。生理条件。婴幼儿一出生就需要人的抚摸,就需要亲切的目光 ,就会欢笑和欣乐。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儿童 就会健康地发育、发展;培育出健全的心身。反之,心灵就会被伤害,严重者就会被扭曲。自闭症就是被伤害的心灵、被扭曲的心态。
     人的个性类型千差万别,斑斓纷呈,有内向型,有外向型,不足为奇。内向型稳重沉着、喜独自思考,不喜交谈;但在必要场合仍能与人做正常交往,与之交能披露心扉。一旦当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遭受到某种刺激和挫折后,心态和认知起了变化,心扉就会逐渐封闭。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它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如果超过限度,变成绝对,直至最后紧闭,那就成为病态,这就是自闭症.自闭症者并不以为自己是病态,只是认为这是为了保护自己, 因此,自闭症者很少认为自己是有病,更不会主动去看医生。这是自闭症者的一种性格。
    人的心理活动不可能有真空。自闭症者,封闭了心灵深处与人的交往,但不等于她的心理活动的减少,相反,她的内心有更汹涌的波澜。本文的3位主人公各自显出的才华,就是内心深处拼搏、挣扎和努力的表现。不过我们这3例是特例, 大多数自闭症者, 都表现意’志消沉、委靡不振、甚至疾病丛生。
     自闭症者终究是个病态心理,虽有才华,也不可取。蕙子是个特例,她已在西安一家杂志社王作,1 9岁的她兼顾着这本青少年期刊3个重要的版块,并且是他们杂志的第一“写手”;如果不了解她的“带锁的日记”,你能说她有问题吗?当然不能。她的问题是深层次的。她的负面危害是潜伏的。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这是个认知问题:你有你的认知,她有她的认知。
     蕙子的心理认知,陷入虚幻的泥淖(当然也可能是美丽的寄托)。由于蕙子童年不幸的经历挫折,同时由于她聪敏智慧的天赋,她的认知进入了一个独特的发展径途。也就在这一年, 蕙子开始喜欢三毛,她迷上了三毛,三毛优美的文笔和文学上的成就鼓舞了她,三毛成为她的偶像、追逐、向往的榜样。蕙子对三毛的印痕是极其深刻的,真可以说“入木三分”。然而正当父母婚变的伤痕、烙印,逐渐被三毛鼓舞、欢乐替代的时候,突然三毛死了,蕙子的快乐也就中断了,蕙子失落了。蕙子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那是一个虚幻的境界。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心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点时,根据神经生理优势原则,其他的心理现象可以被抑制,而这一点则可以被无限地扩大、想像、夸张、虚构,从而出现幻想、幻觉、幻境;在某些人就变成所谓的“走火入魔”,在某些人就成为“太虚幻境”。如果这种虚幻,在意志尚能控制的范围内,因而最后终究能清醒而危害不大,但当达到极点而不能自拔时,则害莫大矣!
     燕怡是又一种类型,但自我封闭是相通的。他因怨恨多于幻想,消沉多于拼搏;虽然“对燕怡而言,因为热爱哲学,所以避免了宿命与束缚;因为比平常人多了一份对生命个体的深层思索,所以他才不至于沉沦,才更懂得搏击自己的人生,扭转自己的事业轨迹”,“对他而言, 是一笔苦难经历,成就了他后来写小说和将来当作家”,但这只是可能发展的方向,离现实还有很长的距离,难度是很大的。何况“学校考了5门课,最高分是3 0分,最低分是18分,……他已经变得玩世不恭了”,因此燕怡这种封闭对他的发展、成长相当不利。
     人到了青春期之后,也就自然而然进入了“心理断乳,期”。所谓心理断乳期,主要指的是脱离父母的监护,在心理上有强烈的自主感,这个时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是要独立、 自主,要求把他们看成是大人,其心理既有封闭性一面,又有强烈的渴望别人理解自己的一面,在这段时期,他们既不愿主动向家长透露心里话,更厌烦父母过多盘问他们的“私事”, 如果当父母的仍用老眼光、老方法来对待子女,就容易产生心理上隔阂或所谓的“代沟”,叶子与父母的“代沟”就是由叶子“心理断乳期”引起的。由于叶子父母没有正确对待好子女的“心理断乳期”,使得叶子无法和父母在平常生活中做平等的交流,只能把自己对父母的理解,对父母的爱写进带锁的日记里。
     当我沉思之余,深感对于儿童自闭症当代社会必须进行深刻反思。
     儿童自闭症,儿童——祖国花朵、祖国未来——是受害者。
     儿童自闭症的病因,来自家庭、来自家长、来自成人的社会!
     家长必须反思!
     社会必须反思!
    
    
    
     【附件】
     健康向导编辑来信:
    
忻老:
     你好,来信收到,谢谢!
     我这里有一篇关于孩子心理的文章(“千千纪事”),现给你寄过去,主要是想让你针对文章分析一下儿童自闭症的问题.字数大约在1500字左右就可以了.
     敬候佳音
     为盼!
    

编辑:任萍
    
    

“千千纪事”


     “带锁的日记”是一种青春的“病毒”,是菁菁校园某一种群体心理疾病的另类表现。青春期过后,它也许会不治自愈,也许会加重几分。
     在整个青春岁月里,它是危机四伏的灰色病毒,吞噬着所有的成长和心愿。
     谨以此文安抚在灰色的日记里吐丝作茧的孩子;
     谨以我们的钟爱和关情驱散他们的孤独寂寞,点亮他们的心灯,抚慰他们寻找快乐的日日夜夜。
     “带锁的日记”是一种青春的“病毒”
    

文 / 谭易
    
    

女孩蕙子写给天堂的日记:三毛,我爱你!


    
     “病例”特征:
     名叫蕙子的西安女孩,经年累月在日记本上给三毛写信,然后在静夜时分焚香净手,托天上的流云“烧”给她。因为她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三毛会给她写回信的。因为等待三毛的回信,她拒绝了世上所有的开始和结束。后来她开始神思恍惚地做梦,梦见三毛来信了,三毛告诉她:蕙子是世上最爱三毛的人,蕙子的信,是人间最好的药,治我天堂里的寂寞,治我红尘外的伤……
    
采访手记:
     约见蕙子并不容易,她在西安一家杂志社工作。19岁的她兼顾着这个青少年期刊三个最重要的版块,并且是他们杂志的第一“写手”,忙不必说,她对别人的探究式的采访也很反感。
     我看见过她的日记,是因为曾经一度我着力于编辑一套“青春私秘”的丛书。
     她的日记是应编辑之约凭借多年后的记忆写成的,免不了有作秀的成分,也过分强调了写作技巧。但我知道,摒除了这些情绪化的包装之后,所抖落出的青春回忆一定是千真万确的。
     于是我看见12岁的她站在法庭上,面对即将离异的父母,极尽艰难地做出选择时的痛苦。法官问她:你愿不愿意你父母分开?这是什么狗屁话?她在心里骂人,只感觉白白让她准备了好久的供词都没有用武之地了。什么分不分开,我爸和我妈本来就是分开的两个人,根本没合起来哪来的分?所以她纠正法官:我愿意他们离婚!
    自此,蕙子开始和母亲在一起,过一种典型的单亲家庭的生活。
    也就在这一年,蕙子开始喜欢三毛,后来三毛死了,蕙子的快乐也就中断了。
    她把自己的心交给了一本本带锁的日记,交给天堂里的神和地狱里的鬼。
    写她的逃学,写她与校长的对抗,写她心里的亲爱,写她晚上饿得睡不着觉,去厨房里偷吃味精恶心得哇哇大吐的情景……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多年,直到她走火入魔,白天晚上只看见三毛在离她最近的地方对她说:我亲爱的你呀,这么多年我是一直看着你的,在每一个你沉睡的夜里,我走到你的枕边替你盖好蹬开的被子,整一整你额前凌乱的头发,在你苍白的脸颊上轻轻一吻,怕吵醒了你……
    
记者思考:
     蕙子在《写给天堂:三毛,我爱你!》日记里的第一句话就是:谨献给所有我恨的人们!
     看来蕙子对于她所寄身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怨毒的仇恨。
     是缘于那样一个从来不曾温暖过的家庭,还是因为这样一个从来不被她钟爱的“人间”!
     难道真的需要一把锁子来封闭孩子的渴望?
     难道红尘中只有一个三毛可以安抚孩子的心?
     难道理解只在天河的两岸?难道真的需要一条天河来阻隔社会和孩子的交流?
     活在青春自闭症中的蕙子宁愿把心事交给虚拟的神灵,也不选择亲戚、朋友、师长,为什么这些活生生的人在蕙子的心里抵不过一个九天之外的三毛?
    
    
    

男孩燕怡的“青春祭文”和“血泪控诉”



    
     “病例”特征:
     孤独中的快乐,淋漓正直,是灿烂中的忧伤;
     拥有一颗不肯面对世俗的灵魂,却是简单中的高贵。
     16岁,就做一个哲学少年吧,永远忠于年少的梦想;
     17岁,闯进文学的风景,撕裂旖旎的幻窗;
     18岁,做一抹呼啸的风,掠过青春的林梢,锁不住的天空里,不死鸟在咆哮!
     燕怡,哲学的创痛文学的伤。
    
采访手记:
     很奇怪,和带锁的日记有关的无论是女孩男孩,长大后选择的事业都和文学有关。
     燕怡也是一个文学男孩,只不过他的文学梦里带有太多的哲学的创痛。
     他的困惑来源于不自主的人生选择。
     16岁时,他被迫中断学业,他的父母不知是因为专横还是因为无知,硬是活生生剥夺了他的哲学梦想文学幻想和他对英语的热爱,强行逼迫他进入一个他丝毫没有兴趣的机械技校去学习。
     16岁之前,燕怡曾经这样计划自己的人生:初中毕业考上重点高中,继而上大学的中文系或哲学系、英语系;或者再退一步去想,如果上了高中而没有考上大学,那么高中三年的刻苦经历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或许将来自修大学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上了技校,一切都化为泡影——最好的结果计划过,最差的结果也想过,最好的梦实现不了,最差的梦也实现不了,他的梦,他的现实的人生就这样跌入低谷。
     在燕怡眼里,所有的快乐寿终正寝,16岁开始变做一把锋利而残忍的刀,扼杀了他的纯真和自信,扼杀了他那颗青春狂热的激情以及对学习的饱满热情。因为上了技校,他失去了生命中惟一的朋友,每天起床、吃饭、上学、放学、赶写作业,除此之外便是忍受孤独寂寞。他厌倦这种不自主的学习生活,厌倦这痛苦难熬的岁月和枯燥乏味的生活,厌倦他所看到的虚伪的人际关系。他认为自己从此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失去了腾飞的机会。期中考试,学校考了五门课,燕怡的最高分是30分,最低分是18分,面对那点可怜兮兮的成绩,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羞耻感了——天呐,他已经开始变得玩世不恭了。
     燕怡的所谓痛苦在别人眼里也许只是轻描淡写,但在16岁的他的心里却被放大千倍万倍,不负重压之际,燕怡把自己交给了一本带锁的日记。
    
记者思考:
     燕怡是一个不喜欢从别人眼里寻觅自己影子的人。如果心灵深处真有难以掩饰的悲哀和伤痛,独对孤灯他只好以日记为伴,让泪水静静流出;写日记的他,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扼杀自己的精神和信念。清醒的灵魂更加痛苦!
     对燕怡而言,因为热爱哲学,所以避免了宿命与束缚;因为比平常人多了一份对生命个体的深层次思索,所以他才不至于沉沦,才更懂得搏击自己的人生,扭转自己的事业轨迹。
     所以,生活强加给他的痛苦和铸造了他不自主的人生选择的那些专制与蛮横,对他而言,是一笔苦难经历,成就了他后来写小说和将来当作家。
     但是对一个16岁的孩子而言,读他的日记,你虽然不能说他心理阴暗,但你能感觉到那种快要发霉的潮湿,这样清醒的孩子也病得不轻啊!
     这是多么残酷的16岁,多么无助的青春啊!
     抗议强势人群(比如他的父母)对弱势人群(比如燕怡自己)的强权欺凌。
     燕怡的日记是一个孩子的青春祭文和血泪控诉。
    
    

在叶子和她父母的故事里有消灭代沟的整个过程


    
     “病例”特征:
     16岁的南京女孩叶子是在知道了自己将要出国留学的准确日期之后,开始写这本日记的。
     日记挂的是双保险的锁子,一把挂在日记本上,一把挂在装日记的抽屉上。
     叶子的日记是写给她的爸爸妈妈的。她希望能在离开上海机场奔赴异国的最后一秒钟,把这本密密麻麻的日记交给他们。叶子想像已经伤心至极的双亲看到这些文字后泪如雨下的情景,调皮地在日记的开头这样调侃:妈,你吃惊吗?你感动吗?是不是已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了?别哭,看吧!纸巾带了吗?
     叶子把这把带锁的日记当作最好的礼物献给他的父母,以弥补没有叶子烦在他们身边时的日子空缺。叶子日记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无法和父母在平常生活中做平等交流的,那些话在叶子看来很重要,在他的父母看来是口无遮拦胡说八道,在普通的读者看来是会让人感动得掉下眼泪的家长里短落里罗嗦。
     叶子的父亲做梦都没有想到女儿会留下如此情真意切的日记给他,心里知道女儿是希望在父母想念她的时候,翻翻这些文字解闷的,可是在看了日记之后,他却深深感到,以前总觉得女儿不懂事,其实真正不懂事的恰恰是这些自以为是的大人。过去总觉得只有父母才是爱孩子,其实孩子更爱父母,父母的爱可能有时很自私,会走向反面,会泥沙俱下充满杂质,而孩子的爱是一股清澈的泉水,透明,纯净,美好,更接近爱的本质。女儿日记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爱,那种对父母的宽容和理解,让这个曾经因为一件最不足挂齿的小事而重重煽过女儿一巴掌的父亲感到无地自容。
     叶子的父亲在看了女儿的日记之后发表了一篇《为女儿感动》的文章。
     叶子的父亲后来征得女儿的同意,把这些日记发表了。因为他发现这些书信体的文字,代表了一大批孩子的心声,她不仅是叶子写给自己的父母看的,也适合其他的父母阅读: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怎么能消灭代沟呢?
     叶子的日记和他父亲的文章发表在著名的《美文》杂志上。
    
采访未遂:
     读过《美文》上叶子的日记再想去采访叶子已经没有任何可能。
     因为这个时候叶子已经在国外留学。
     采访未遂,只好在叶子的日记里寻觅她的16岁的成长印痕,捕捉她的种种不为人知的逆反。
     叶子的父亲就是那个著名的作家叶兆言。
     当作家的父亲仅仅因为女儿上街丢了一顶帽子而大发雷霆,命令她找回来,继而重重地打了她;叶子的妈妈在爸爸打女儿的时候,呆在一边“煽风点火”;爸爸不让叶子看电视,叶子一气之下撕了爸爸的圆领衫;看到《乱世佳人》里白瑞德对女儿疼爱无比,女儿骑马摔死了,白瑞德悲痛欲绝,叶子也开始同情父亲;叶子的父亲冷冷地拒绝了陪女儿去上海与曾经留过学的中学生联欢,女儿悲叹自己拥有一个好没情调的父亲。
     出国的日子开始倒记时,叶子在精心准备漂亮的盒子,以便把自己送给父母的日记装进去。
     叶子在出国前的最后一瞬间终于理解了他的双亲。
    
记者思考:
     我们庆幸,终于在叶子和她父母的故事里看到了消灭代沟的整个过程。
     这是因为叶子最终还是选择了主动和父母做沟通。
     叶子日记里的委屈,倾诉,矫情,传递到父母的思想里,就全然变做真情实感的炸弹,炸毁了两代人之间坚实堡垒一般的代沟。
     给日记加一把锁,也许只是孩子在最无助的时候不由自主的自闭行为,一种自以为安全的防范措施,它不等于给渴望沟通的心灵也加上锁链。
     给心灵加一把锁,也不等于完全拒绝别人的进入,拒绝和世界万物的交流,只要能够以爱心做钥匙,以理解做桥梁,任何拒绝都可以开启。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想法,不被社会认同,不被传统包容,只是因为孩子还在成长;只是因为成长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必要和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相适应;只是因为这样的适应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任重道远,举步维艰;只是因为在发生这类特殊心理疾病的群体之中,常伴有僵硬的教育方法和专制的管理特征。
     为此,我们呼吁:对待“带锁的日记”和“带锁的人群” 这种心理学起因的病症,社会应当有包容之心,教育工作者和整个社会必须以冷静关心的态度认真接受,使“带锁的心灵”感觉自己的痛苦正在被理解,被社会的热流逐步化解;要承认这类孩子所表现的各类症状是有根据的,并努力为这些症状作出他们可接受的解释与情感抚慰。
     而作为社会一分子,孩子更应当有融入之心,不要刻意制造和社会的距离,不要刻意霜结心灵的冻土,不要把自己逼到孤独的死胡同里去。
     因为现代社会需要更全面更兼容更健康的人才。
     (你是吗?)
     卸掉心头那把锁子,走到火热的生活中,满脸微笑走过来,一切ok !
     (我们看到你的微笑了!)
     心理健康小贴示:具体怎么做,聪明的孩子自然明白!
     1. 健全认知自己;
     2. 讲究情绪调适;
     3. 培养健康个性;
     4. 注意磨练意志;
     5. 融洽人际关系;
     6. 避免心理异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