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肌肉两端起止点与疼痛发生关系

 qibai70 2013-08-02

长圆针

经筋与运动力线
            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即主人体百骸的联接与关节运动。人体自身的肌肉收缩既可产生躯体在空间的位置改变,这就是运动。
        人体运动是由自身的肌肉主动收缩而产生的,自身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由肌肉本身传递到肌两端与骨相连结的结合点上,从而使其跨越的关节产生活动,而出现肢体的运动。损伤性的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会同时受到损伤。反复、长期的非生理的肌收缩,必然会使两端受力点受伤。因此,当肌肉附着的一端出现关节疼痛时,其常常在肌肉另一端附着点也会伴有轻重不等的损伤。这样,就出现了在痹痛关节远端的疼痛点。将两点相连,则成为一条痛点联线。而这一联线,也恰恰是该肌肉的运动力线。
   从临床实践上看,凡肌肉两端起止点受到损伤引起疼痛时,该块肌肉也必然会出现保护性痉挛。早期的挛缩状态,对保护肌肉有利。同时,由于该块肌肉已有一端或两端腱止点处有损伤刺激存在,也迫使该肌肉不断受伤害性刺激的激惹,使该肌肉处于痉挛状态。长期的痉挛使肌肉间血液循环受阻,血液回流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内大量致痛物质渗出,形成“迫切为沫”、“津液涩渗”的状态,出现“排分肉”、“肉裂而痛”的结果反而会既加重疼痛。同时,在肌肉的运动力线上,也可触及肌肉的挛块,肌肉收缩、变粗变短,有明显压痛等反应。
    生活中的活动都不是一块肌肉所能完成的。除上述主动肌的运动损伤外,一般都会殃及相关的其他辅助这一运动的肌组,甚至要累及参与这一运动的所有肌群,从而出现极长的损伤线。这些力线,与十二经筋整体性描述一致。经筋更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于它是对人体运动力线的深刻总结和描述。这种描述,从生理上概括出参与同项运动的肌肉组分布规律;在病理发展过程中,又是病痛传变的潜在扩延线。这种规律性总结,可以称作点线规律。
   人的主动运动,不仅是主动肌及其相应力线上肌肉组参与,而且有固定、协同肌参与协助。协同肌都居于主动肌两侧,因此,协同肌损伤的痛点就分布于主动肌力线的两旁。将这些病痛点与主动肌力线上痛点相连,则往往形成一个“面”,由此,经筋劳损扩延的过程还可以由““线到面”,这又可称作线面规律。除主动肌外,任何运动都需要固定肌的参与。故经筋的损伤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除上述几组肌肉参与关节活动外,尚有与主动肌相对抗的肌肉参与,这就是“拮抗肌”。借助拮抗肌主动弛缓或“伸展”,使主动运动平稳,节制其运动过度,防止出现急跳或痉挛运动。不协调的运动和劳损性伤害,它不仅损伤主动肌,而且可以损及拮抗肌和固定肌。拮抗肌分布在肢体对侧面,当其损伤时,其病状会出现在肢体对侧,使痹痛病状向立体方向发展,即“由面到体”。“由面到体”的逐渐进展规律可称为面体规律。
   由上述原理根据人体生物力线,用特种针(长圆针—解节法)来解决各种由肌肉导致的运动损伤性疾病,根据临床实践治疗西医无法根本性解决的问题,如偏头疼,腰脱,颈椎病,网球肘,高尔夫球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