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采撷高粱杆作者:陈四梅 时间:2012-04-23 15:06:18校本课程 第1课 就地取材-----采撷高粱杆 福建省厦门市柑岭中学 陈四梅 课 型:造型.设计课 一、教学目标: 1、认知高粱、了解高粱杆的利用状况及材质的特点。 2、高粱杆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3、高粱杆的横劈、竖切、剥皮、编织等基本加工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高粱杆的材质特点,利用高粱杆进行制作的意义,高粱杆的加工方法,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教师:高粱杆、装饰品、美工刀、尺子、白乳胶、大头针、铅笔、图片、多媒体教具等。 学生:高粱杆、美工刀、尺子、白乳胶、大头针、铅笔、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猜一猜用什么材料制作?用什么方法制作? (一)认知高粱。了解高粱杆的利用状况,高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中国高粱栽培区大体分为4个大区,分别是:春播早熟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春播晚熟区(辽宁、山东、山西、河南等省),春夏兼播区(四川西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和南方区(长江以南诸省、市、区)。闽南地区种植的高粱是属于春夏兼播的旱地高粱(帚用高粱)。 (二)高粱的用途。高粱的全身都是宝,用途广泛。既可食用、饲用,又有多项加工用途。高粱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 食用高粱:高粱脱壳后即为高梁米,高粱为粗粮,可食用、饲用。 糖用高粱:用子粒和茎叶制淀粉和糖,生产白酒、酒精、醋、饴糖;加工成麦芽啤酒、麦芽精、麦芽膏、麦芽饮料等。 帚用高粱:高粱脱壳后,高粱杆上的麦穗,可制作扫帚等。本文采用的高粱杆是闽南地区种植的帚用高粱。 思考与讨论:高粱杆除了包装酒瓶、制作门帘、果盘,还有哪些用途?
(三)开发利用帚用高粱,高粱杆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思考与讨论:精美的高粱杆工艺品是采用什么技法完成的? (四)高粱杆的基本加工方法 1、横切:高粱杆按要求的形状与长度横向切断。 2、竖劈:用切刀顺着高粱杆纵向破开。 3、剥皮:把高粱杆外皮剥开。 4、插接:根据需要把两根高粱杆粘接。 5、编织:把高粱杆外皮剥开,用来编织。 6、拼摆:按造型需要把切好的高粱杆进行拼摆。 7、粘接:分阶段,把做好的局部造型进行粘接。 组装成型:将拼摆或粘接好的高梁杆,进行组装成形的过程。一般有钉接组合,穿接组合,粘贴组合等综合方法的运用。 以上技法中的切,劈在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开刀锋。
(五)体验与实践:运用横切、竖劈等技法创作一幅装饰画。 方法及步骤: (1)构思,确定主题内容,拟写设计方案,勾画平面图。 (2)运用高粱杆材料,制作出主要框架,形成作品基本造型。修饰,调整好,达到美观的效果。 (3)最后涂上防潮的涂料,完成作品。 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 1、必须把选择晒干的高粱杆。 2、注意安全。 3、耐心加信心。 4、上油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校的校本本课程的第一课,利用本地的资源--高粱杆。采撷高粱杆材料,发动学生课前收集整理高粱杆,利用到农村美术教学上,通过实践操作,将高梁杆拓展为可资利用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变废为宝,变身为手工课的材料,结合闽南民俗风情、闽南生活进行创作,尝试工艺美术创新,更好的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本节课主要是启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体验制作的过程,动手创作的乐趣,陶冶情操,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为下一阶段创作课程做准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