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八):《化书》

 水西公主 2013-08-04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理化卷(八):《化书》

《化书》,亦名《谭子化书》,是五代时期南唐(937—975年)道士谭峭所著的一部谈论万事万物变化的书。

谭峭,字景升,福建泉州人,大约生活于唐朝末年(860—907年)至五代(907—990年)期间。其父名洙,曾任唐朝国子司业。谭峭自幼聪敏,博涉经史,又喜爱道术,曾拜嵩山道士为师,得所谓辟谷养气之术,道家称其为紫霄真人。谭峭颇有道术,在福建时,闽王王昶尊他为正一先生。闽亡后,他隐居庐山栖隐洞,从学者百余人。南唐政权对他也很器重,赐号金门羽客,并欲授予官职,他推辞不受,隐居而终。

《化书》是谭峭在终南山修道时所著。谭峭游历建康(今江苏南京)时,见到南唐大臣宋齐丘,将此书传授于他。宋齐丘遂窃为己作,并对之有所增改。故该书又名《齐丘子》。后来此事得到甄别,本书才恢复它应有的名字《谭子化书》,亦名《谭峭化书》,简称《化书》。

《化书》一共六卷,依次为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主要内容为讲论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其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科技知识和十分杰出的科学见解。下面我们略举数例以为说明。

卷一“环舞”条:

“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回流者,头目自旋:非宫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变也,而人自变之。”

这条涉及力学上运动相对性问题。要判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定所用的参照系,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同一物体有不同的运动状态。本条谈论的就是这一原理的一些具体例子。

卷二“转舟”条:

“转万斛之舟者,由一寻之木;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一目可以观大天,一人可以君兆民,太虚茫茫而有涯,太上浩浩而有家,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见精神之藏,则数可以夺,命可以活,天地可以反覆。”

这一条在科学思想史上十分重要,它反映了一种机发思想,认为在事物运动过程中,有一种微小而居于枢要位置的因素,操纵这个因素,就可以控制整个物体的运动。这段话表现了道士们面对自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卷二“声气”条:

“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气振则风行而万物变化也。”

这一条讨论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明确提出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与空气的振动分不开。这是中国声学史应予重视的一条史料。

卷一“大含”:

“形气相乖而成声。耳非听声也,而声自投之;谷非应响也,而响自满之。耳,小窍也;谷,大窍也;山泽,小谷也;天地,大谷也。一窍鸣,万窍皆鸣;一谷闻,万谷皆闻:声导气,气导神,神导虚,虚含神,神含气,气含声,相导相含,虽秋蚊之翾翾,苍蝇之营营,无所不至也。”

这一条谈论声音信息分布的弥散性,以为“声导气”,“气含声,相导相含”,因此声音信息弥散分布于天地之间。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因为声音的本质是一种波动,波的衍射特性决定了它的分布必然是弥散的。当然,这种弥散分布不是平均分布,它存在量上的非均衡衰减。谭峭能提出声音的弥散分布特征,亦属难得。他在卷一“游云”条中提出:“太虚之中,无所不有;万跃之内,无所不见”,则又涉及到了形象信息的弥散分布特征。

在光学方面,《化书》多有可提及之处。例如卷一“形影”条说:

“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镜镜相照,影影相传,不变冠剑之状,不夺黼黻之色。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

这一条记述几何光学复镜成像,且明确指出后面的镜子是以前面镜子中的像作为物来成像的。

卷一“四镜”:

“小人常有四镜,一名圭,一名珠,一名砥,一名盂。圭视者大,珠视者小,砥视者正,盂视者倒。”

这一条记述了谭峭的四种镜子,它们各有其不同成像特点。这四种镜具体形制,今人之说多有分歧,有学者认为它们属于透镜,也有学者指出反射镜亦可造成上述成像效果。不管哪种说法成立,我们都可以说,本条的记述表明,当时人们对镜子形状与其成像特征已经有了某种初步认识。

卷五“战欲”条:

“食之欲也,思盐梅之状,则辄有所吐而不能禁;见盘肴之盛,则若有所吞而不能遏。”

这一条是对司空见惯的条件反射现象的描述。非但如此,谭峭在本卷的“庚辛”条,还记述了人工养鱼过程中在鱼群中形成条件反射的两个例子:

“庚氏穴池,构竹为凭槛,登之者,其声策策焉。辛氏穴池,构木为凭槛,登之者,其声堂堂焉。二氏俱牧鱼于池中,每凭槛投饵,鱼必踊跃而出。他日但闻策策堂堂之声,不投饵亦踊跃而出。则是庚氏之鱼可名策策,辛氏之鱼可名堂堂,食之化也。”

这段话,把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条件刺激的作用特别提了出来,这在生物学史上,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化书》不是一本纯粹的科技著作,谭峭在这本书中,通过论述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阐释他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看法,故本书对于全面研究谭峭学术思想,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应予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化书》所记载的一些变化实际上并不存在。例如卷一“蛇雀”条所谓“蛇化为龟,雀化为蛤”,“老枫”条所云“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等,皆属子虚乌有。这是时代使之然,并非谭峭本人的荒唐。

《化书》流传至今,被分别收入《四库全书》和《道藏》,另有《墨海金壶》、《宝颜堂秘籍》等刊本印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