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順千年洞葬

 凯华书房 2013-08-04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距安順市平壩縣城北21公裡處的齊伯鎮桃花村,草木蔥郁,群山環繞。而在一座名為“老熊山”的陡峭半山腰上,一座天然的喀斯特岩石溶洞將山活生生地劈開了一個天窗,但洞內卻顯得格外森嚴與神秘,該洞有一個森嚴肅穆的名字——棺材洞。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棺材洞,其歷史可追溯到1200多年前,是附近5個民族村寨中的劉姓苗族墓葬。千百年來,山寨劉姓苗家按血緣親疏將死者棺木疊放洞中,不分死亡先后,也不分男女老少,抬進洞就一層一層往上壘疊。時至今日,該洞尚存有500余具棺材,是目前貴州省數十個棺材洞中存放棺材最多的棺材洞。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洞葬,民間有民間朴素的說法,但在學者眼中則有其浪漫的解釋。比如,一位高坡的苗族學者認為:“他們(指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氏就是他們的老祖宗,由於戰爭失敗的歷史原因,祖先們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之中。甲定,苗語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黃河’。他們的先人一代一代夢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還鄉,故有‘洞葬’之習。”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走近棺材洞,洞外樹蔽藤挂,甚為肅穆,一條東西向的季節河流從山前奔嘯而過。洞內廳堂寬大無縫隙,干燥涼爽。洞口向南,分大小兩洞,大洞口寬27米,高21米﹔小洞口寬10米,高15米。洞口距平地高約17米,東西長45米,南北寬24米。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環顧岩洞,存放的棺木均靠近洞口,置於通風、見光、干燥處。或疊置、或單層陳放,依地形分成4組,形制有船形棺、圓木棺、方形棺、梯形棺、長方形棺、現代棺6種,大多保存較為完好。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在棺材洞裡,曾出土了宋代的部分文物,其中兩件鷺紋彩色蠟染折裙,更是難得的珍品。該折裙融蠟染、挑花、刺繡、填彩為一體,對研究彩色蠟染的歷史有著極高的科研價值,並首次進入了中國文物精品展的殿堂,目前已被收藏在貴州省博物館。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很多專家提出,洞葬不但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亦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加之洞葬周邊自然風光均較優美,周邊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節慶、服飾、飲食、建筑等傳統文化,是貴州進行民族文化遺產宣介、展示並使之產生社會效應的理想場地。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棺材洞的入口。洞葬有一整套駭人聽聞的程序,程序都由寨上的“鬼師”一手操辦,十分隆重和嚴肅。入殮那天,死者穿上一套嶄新的民族服裝。給死人陪葬用的是半張人民幣,另一半由家人自行處理,或珍藏,或燒掉。死者入洞的當天晚上,親人要到洞裡點上火把,以示讓死者明察通往陰間之路。在高坡苗人看來,凡是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斃者,就叫作死得不“干淨”,而這樣的死者是不能葬進洞中的。岩洞在當地苗族生活中的意義十分重大,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選擇岩洞,苗族的先民甚至居住在岩洞之中,岩洞又是安葬死者的去處。遷徙是苗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貴州很多地區的苗族古歌裡,都有關於苗人祖先遷徙的歌詠之辭。把洞葬之俗與歷史聯系起來,也許並不全是臆造。祖先們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他們的先人一代一代夢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還鄉,故有‘洞葬’之習。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自古以来就是苗族、布依族的聚居地,境内美丽的格凸河畔崖壁高耸,沿河逆流而上,有一处崖壁上悬置着数十口棺木。 
  这些悬棺的主人是谁?这里的人们为什么采用悬棺安葬死者?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古代,这样的工程是怎样完成的? 

苗族悬棺习俗保留至今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丧葬方式,分布于我国四川、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和台湾等地。其悬置方式有3种:一是木桩式,在峭壁凹入可避风处,凿孔插桩,架棺于上;二是凿岩式,凿岩为穴,置棺于内;三是自然洞穴式,利用岩壁天然缝隙或洞穴,置棺于内。 
   木桩式、凿岩式悬棺目前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四川省珙县,悬崖峭壁上还存放着250多具棺材。长江三峡沿岸的风箱峡和大宁河畔的悬棺遗迹,多达300余处。自然洞穴式悬棺多集中在贵州省安顺市的紫云格凸、平坝县的桃花村等地,有的洞穴内存放多达600具。悬棺离地面高度一般在26米——50米,高的可达100米,多临江河。格凸河畔悬棺属凿岩式和自然洞穴式两种。 
   贵州省紫云县旅游局局长易华长期研究格凸河悬棺,他介绍,直到数十年前,这里的苗族村民还保留着神秘的凿岩式悬棺葬习俗,自然洞穴式悬棺至今仍然保留着。 
   在边远封闭的格凸河一带,苗族村民聚居的地方多处有悬棺。格凸河中游的一个100多米高、40多米宽的洞穴的左边岩石上,1988年前存放着240多口棺木。易华介绍,他在这一带考察悬棺时,曾在悬棺岩脚下的村寨宗地乡红岩村锅枪组,访问当地一苗族老人,这位老人称,其中一悬棺内的死者是他们的祖辈,祖辈离世已80多年了,现在他们已经不再使用悬棺葬了。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的苗族,至今还采用自然洞穴式悬棺,一个洞穴内存放的棺木达600多口。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悬棺起源于临时存放 

   易华介绍,很早以前,因为战争,这里苗族人的祖先从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败退,辗转到贵州紫云格凸河畔。 
   在格凸,现在虽然不再悬棺,但在丧俗活动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隆重祭奠仪式,办丧事的人家要宰一匹精壮的“战马”送亡人,这匹马有四件必备之物,一是马鞍,二是战刀,三是弓箭,四是斗笠。 
   据当地村民介绍,苗族同胞认为当初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们的马匹跑得太慢,于是迁怒于马,每逢办丧事,就要宰一匹“战马”泄愤。 
   在格凸河附近,有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寨叫脚杆寨,村民介绍,苗语中脚杆寨叫“不这吾”,意思是“我要回家”。祖辈为了告诫后人叶落归根,发誓只要脚杆还在,一定要打回老家,收复失地。于是祖辈亡故后并不入土,而是由后人将尸体高悬于阴凉、凌空、鸟兽也无能为力的岩洞、绝壁处临时存放,一是防追兵破坏,二是防畜兽侵袭,三是便于长久保存,等待有朝一日“回家”。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安順千年洞葬 - wuwei1101 - 西花社
贵州省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苗族洞葬,大多数棺材被人为撬开,有的白骨散落遍地。这个洞穴位于一座无名山的顶部,洞的规模极大,洞内几乎有40米高,宽度在70米左右,纵深则有百余米,存放的棺柩不下两百具。
   
悬棺可能由攀岩人分吊组装完成 

   自然洞穴式的悬棺存放难度不大,虽然也“高悬”,但是有路可上去。而木桩式和凿岩式悬棺的难度就大了。那重达数百斤的悬棺,离地高度五六十米乃至上百米,有的安放斜度接近甚至超过90度,这两种悬棺形式大多置于水流湍急、难以攀援的险要绝壁上,别说把棺木扛上去安放好,就是空手爬上去都很困难。 
   悬棺究竟是怎样放上去的呢? 
   易华说,在关于悬棺的安置问题上,考古界有四种说法:一是凿岩为路,待棺柩安放停当后,再把路毁掉;第二种说法是,先用土填埋崖壁,然后再挖去填土;三是搭架子;四是从崖顶放绳索。 
   易华介绍,上海同济大学陆敬俨教授曾在江西省贵溪县龙虎山的悬棺墓穴使用绞车垂直提升法进行了安放悬棺的表演,陆教授的方法是:用一台木制的绞车和几个木制滑轮,用绳子将地面上或崖下水面上的棺木吊起来,待提升到洞口前,由事先进入洞内的人甩出绳钩,将棺木拉入洞内。 
   也有人说悬棺由攀岩人分吊组装完成。 
   他们分析,格凸河景区的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这样便于拆装组合。 
   攀到绝壁的人将存放棺木的位置选好,打好木桩或凿好放棺木的洞穴后,用藤或用绳,把棺木部件一件件吊上绝壁进行组装,再把尸体吊上,放入棺内,盖好,悬棺葬就完成了。 
   至于棺木和尸体分开吊到悬崖绝壁是否符合悬棺葬的理念,这一问题在格凸一带早些年苗族丧俗活动中可得到解答,他们虽然不再悬棺,但在土葬中把尸体与棺木分开送往墓地,把棺木放到挖好的坑内,尸体入棺后盖棺、盖土。 
   那么,谁能上绝壁呢? 
   易华介绍,历史上曾有一些苗族先民像山里的猕猴一样,能在格凸河两岸的悬崖绝壁上攀行,到达人迹罕至的险洞幽谷。如今,这里有几个人继承了攀岩绝技,他们就是罗发科和他的三个徒弟黄小宝、王凤忠、王小国。 
   罗发科师徒四人能在格凸河景区一带百米高绝壁上,不用任何防护设施,只要有脚可踏、有手可攀的地方,他们借助竹竿、木棒作为攀岩的辅助工具,5分钟就上到108米高的悬崖绝壁上,4分多钟后,就能徒手退回地面。 
   罗发科介绍,他们的祖先为了悬棺洞葬,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传到他们已经是第七代了。 
   据介绍,罗发科12岁随父亲学攀岩,是兄弟4人中惟一学会的。黄小宝、王凤忠和王小国也是从小学起,虽然一起学习的还有其他一些小孩,但随着难度的加大,能坚持下来的很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