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记录的不是往事--是民间工艺的精神血脉

 苏迷 2013-08-04
他记录的不是往事
是民间工艺的精神血脉
是民间工艺的精神血脉
   图片均为陆涵生作品。关于陆涵生生平,读者也可参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作者单存德)一书。
  前段时间,商报陆续刊载76岁老人丁亚成《琢木情缘》系列文章,回忆了他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的学艺经历,记述两人之间的艺术交流,呈现一件件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文章受到众多读者好评,认为通过文字了解到苏州已故工艺大师陆涵生其人其事,并对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产生了更浓厚兴趣。本文对《琢木情缘》作一回顾和梳理,以期对读者和工艺美术从业者有所借鉴。 (春生/文)

  一

  初识亚成老师是农历癸巳的初春,我全然不知这个七十六岁的老人会用文字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但那天他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让我难忘:“人老了想起很多事,我发现自己最难忘的倒是和陆涵生交往的那些时日。”
  在人生的晚晴回望走过的漫漫岁月,记忆一定会自动筛选,从而撷取那最精彩的片段作最美的回放。就这么轻描淡写一句话,自有其分量。
  亚成老师年过四旬那会儿试探着问陆涵生,我这么大年纪了能否学木雕,没想到陆老爽朗一笑:有志不在年高,你愿学,我就愿教!就因这一句承诺,成就了师徒间的一段精彩往来。
  亚成老师所述的这番缘分,我想是那个年代工艺美术界的一个奇迹。人们的脚步刚刚淌过温饱线,远不至于踩到艺术和收藏的领地;工艺师也只在勉强糊口,过着清贫的日子,更无从享受今天这般被宠着捧着的“大师”礼遇。如此背景下,一个政府公务员业余时间操起雕刻刀,一个老工匠又毫无保留将技艺倾囊相授,如此你来我往的师徒之谊和君子之交,其余味真是令人咀嚼不尽。
  我想亚成老师从事雕刻,是缘于对美的一份渴求,他渴望用木雕怡情养性,追逐更好的精神状态,这位儒雅好文的谦谦君子得到了超过预期的回报,他为自己后半生预备了品之不尽的心灵鸡汤。而他的文字,更向我们呈现了一段活生生的史料,一曲生动的苏州工艺美术之歌;他写活了一个人,一段记忆,一段深情。

  二

  把眼睛凑近,我们可以在博物馆展柜细细端详陆涵生的作品,距离只是一层玻璃。但永不可再现的,永无法触摸的,是渐渐模糊以至于遗忘的那个人和那些事。所以亚成老师这些文字,其重要并不亚于博物馆的藏品。
  因他的记述,我们看到了陆涵生的为人,看到了那个时代工艺美术从业者的人生苦旅。陆涵生“鸟叫起、鬼叫睡、决学艺、苦九年”,身为学徒时的苦楚历历在目,还因长期躺在冰冷的水泥上,落下腿脚不便的毛病。为何是九年呢?学三年,帮三年,没有钱请谢师傅只能又干了三年。
  更难忘的是那份冷漠与刻薄,师父处理关键技术总是独自跑到阁楼上,还把梯子抽掉,免得徒弟偷学。“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当时手艺人总是彼此戒备,那是为了自家生计啊,谁也不忍心横加苛责。但从那个环境下走出的陆涵生,却全无旧派手艺人那份狭隘之心,他一遍遍将技术演示给弟子丁亚成,并将创作思路和作品立意也尽数交待,如他自己所言:“七十多、名来扬、无保守、传四方……”,怎样的人生境界,怎样的一种对工艺美术负责的态度,才肯将自己辛苦摸索的经验,无保留传给他人?
  更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当病魔侵蚀得陆老发不出声,只能以表情、手势和写字交流,他还执意要看弟子的习作,并给出批评意见。这番精神,今天的业者还有几人在承继着?

  三

  在同时代木雕师傅中,陆涵生的脱颖而出是有原因的。我们能在亚成老师的文中找到最生动的诠释,除去“不惧挨千刀”的苦学,更因他多少年来躬身奉行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态度。
  细节的观察。在陆涵生七岁时,便蹲地上观察蚂蚁爬行,数清蚂蚁几只脚。年轻时为创作《英雄出世》木雕,他盯住行将破壳待孵的喜蛋静观一天,等到雏鸡破壳而出,捕捉其刹那间的行走姿态。老年时雕刻牛角 《出水五螺》笔架,他把五枚田螺放入水中,观察其水中游弋之姿;又把水放干,细观田螺脱水后收缩的瞬间状态。正因如此细致的观察,才能将雕刻之美定格在最为细微之处。
  精神的注入。陆涵生喜欢雕刻花生,他对花生的理解显然高人一筹。他说,“花生壳内有坚硬的果实,所以雕成花生一定要有 ‘劲力’。他形象地握紧拳头,筋骨都凸显出来,力量就是这样,甩掉‘奶气’,有热血汩汩,脉搏突突的活力!”这段叙述真是生动,将花生看作有精神的个体,才能淋漓尽致地刻画其生命活力。
  生动的画面。再拿花生说事,雕刻一簇簇的花生,再生动总不免单调,然而陆涵生于花生丛中再雕刻一枚破壳的花生,里头是可以活动的果肉,便增添了一份情趣。又如《五龙嬉玉环》(上图)的五条螭龙,形态各异,或昂首或张口,或追逐嬉戏,还有一条小螭龙顽皮地咬住老龙的皮,作品顿时生动起来。不过小螭龙这份亲昵的情调,若非对生活有过细致的观察和体味,是断断想不到施之于创作的。
  造型的把握。陆涵生告诉弟子,作品造型暗藏着形式之美,他说阿拉伯数字的“3”“9”都是很好的造型,英语字母的“S”“W”也是。他将“S”型比作两条小鱼对游,可谓惟妙惟肖。由此可知,陆涵生对于造型美是有理性归纳和研究的。
  开阔的眼界。陆涵生云,若想雕刻有成就,必须熟悉传统艺术,不但要从本门类工艺的纵向上寻根溯源,而且要从横向艺术门类上,融合探求书画、金石、印钮和明式家具等艺术之径,拓展艺术之路。正因为这份博大的视野,陆涵生才能开创自身特色的工艺世界。

  四

  那个时代的工艺家,作品蕴含着朴素的情思。陆涵生的作品都有感而作,他所雕刻的花生寓意长寿,梅花寓意傲雪凌霜,一个孩子寓意只生一个好,五个松鼠寓意“子孙万代”、“五子登科”……
  陆涵生说自己从旧社会走来,饱受饥寒交迫之苦,生活坎坷命运多舛,也便有了最朴素的人生梦——一是寿命长一点,二是生活过好点。“一直想创作一个木雕作品,来表达这个人生之梦。”九泉之下他应该欣慰,因为弟子丁亚成一直记着这个事,并用黄杨木雕刻出如意型的百结花生,花生寓长寿,如意寓幸福,于是将这个“人生梦”物化地表达。
  通过谐音和传统寓意进行的此类创作,其构想朴素而直观,该怎样看待其艺术境界?诚然,这样的设计并不高深,但我们可以看到,雕刻者已然融入了个人的想法和创意,因而也绝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简单工作。
  相对如今更强调个体精神世界的艺术创造,陆涵生时代工艺美术品的精神追求并不玄奥,却继承了民间朴素而单纯的美好愿望,而且是“最中国”“最民间”的“真声音”,这恰恰是中国民间艺术千百年来的一个核心。工艺家并不具备艺术家般深刻的思想,但这并不妨害他们用作品直抒自己的诉求和企盼。
  民间艺术有其狭隘之处,却又呈现着独有的美丽和真诚。今天我们欣赏陆涵生及那个时代的作品,既能发现传统工艺美术可以继续提升之处,也必会留恋于那份朴素所蕴含的真善美。——在工艺创作中,不管个人思想有多深邃,倘若丢失了内心的真善美,作品是无法打动人心的。

  五

  如今亚成老师是个文质彬彬的老者,闲散时在家中看报,傍晚到街头散步,他有幸福的家庭,还有着不可能贫乏单调的精神世界。
  他反复温习陆涵生的作品,以及那发自内心的谆谆教诲。自学艺后他从未荒废手头的技术,白天工作忙碌他便夜间补习,全不在意子夜的钟声在耳边掠过。
  亚成老师的作品继承了陆涵生的理念,“一生爱好是天然”,以天然为师,追求自然天成之趣。工艺美术从业者看重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雕刻师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而属双向,并非是随意斧凿式的单一处理,而是一种亲密的互动。材料的天然形状、质感和色彩给创作者以灵感,而创作者依形取势的雕刻将让作品灿然生辉。追求天然是对材料的一种尊重和理解,相信每个经验丰富的雕刻者同有此心。
  我更愿将亚成老师归入文人雕刻家之行列,不只因为他有诉诸文字的创作理论,更因在那个工艺创作尚未百花齐放的年代,他已经能够将个人生活之所思所感融入作品。比如在报纸上看到孤猴的故事,他深有感触便跟陆涵生聊及,从而促成一件孤猴作品的问世。因在舞蹈班与耄耋老友们轻歌曼舞,他心有所感创作了随形木雕《舞者长生》。
  因是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知识分子,亚成老师的创作迥异于需要谋生赚钱的工艺从业者。后者不免为了生计而屡屡陷入重复制作,而亚成老师每一件作品都源自心头的构想,因而无愧于创作二字,也因而他可以尽情回味每一件作品所带来的不同愉悦和情感体验。

  六

  亚成老师将文字陆续刊于《城市商报》收藏版,与市民分享这笔精神财富。而他谦称,自己所述只是雪泥鸿爪般的零星片段。诚然,十几年的足迹往返以及情感互动,三十多年执着雕刻的默默耕耘,绝不是一二十篇文章所能道尽。然而这些文字,已为我们捎来温暖美好的画面。
  于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亚成老师这些文字提供了隽永开阔的思考空间; 而关于工艺大师陆涵生其人其事其艺,亚成老师的文字更是最好的剖析、最详尽真实且生动的描述。在这些文字里,我们读懂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美与思,那是一曲绵长的生命讴歌。
  不时在脑海里闪现一幅画面,想象着那个名叫陆涵生的随和的老人,饱经世事沧桑却一身正气,他没有在苦难的人生中累积负面的哀叹与愤恨,而是温和而真诚地告诉弟子:“雁过留声,人过留影,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应该留点精神在世上……”
  留点精神在世上。感谢亚成老师的记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