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诗歌流派与诗歌体式统计表

 爱雅阁 2013-08-05

唐代诗歌流派与诗歌体式统计表

 

流派/体式

简介

原因

代表作家

风格特点

影响

上官体

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

上官仪《早春桂林殿应制》

“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倾向,对律诗的定型有促进作用。它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正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度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 和沈佺期宋之问

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王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

孟浩然《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

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感情丰富。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卢照邻《长安古意

杨炯《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

王勃《滕王阁诗

骆宾王《途中有怀》《畴昔篇》

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还有山水诗,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边塞诗派

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 将士生活为主诗歌体式。

盛唐疆域广阔,安边开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他们一方面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另一方面也为立功边关求取功名的仕进道路所吸引,或身赴边塞,或心向边关。再加上一些边帅能武能文,延揽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种横槊赋诗的创作环境。因此,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便在隋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

高适《燕歌行》

岑参《走马川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使至塞上》

具有美学风格: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题材广阔,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为主要题材。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他们在人生态度上积极进取的,而不是消极退却的,他们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乐观情绪何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他们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兵都有深厚得同情,他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的作品色彩强烈,情调高昂,显示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他们的风格:一般是豪放悲壮,能够振奋人心的,他们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气氛,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是更为合适的,他们的缺点是个人功名思想较重,有时混淆了战争的界限。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

由于安史之乱引发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的心里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痛定思痛,蓦然感到自己的无能和衰老,从而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耿湋、夏侯审

。诗歌意象创作细致省净,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追求清雅高逸,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格律归整、字句精工也是他们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他们的作品体裁多用近体格律,很少能见到乐府歌行体。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俯拾皆是,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所以时有惊人之笔。不过有时也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从而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

乐府诗派

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的一种诗歌体式。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正走向衰落。一方面,藩镇割据,宦官擅权,赋税繁重,贫富悬殊,蕃族侵扰,战祸频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进一步显露出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对现实的弊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政治,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唐王朝中兴。这种情况反映在当时的文坛和诗坛上,便出现了白居易、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琵琶行》

元稹《连昌宫词》

张籍《野老歌》

王建《江陵道中》

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直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新乐府运动的创作,既要针砭现实、指斥时弊,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诗人一反大历以来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以来的优良的诗歌传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事实上,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现实政治的黑暗,也使得新乐府运动已无法再继续下去。尽管如此,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多写反映现实的乐府诗,就是对新乐府运动传统。皮日休的《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聂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和唐末农民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而且在诗歌理论及创作方面,自觉接受与推崇杜甫李白。还主动从禅宗及佛教思想与艺术中吸收合理成分,把“心”当作诗歌创作的源泉。他们的创作,表现的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历程,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792年(贞元八年),4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通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

韩愈《晚雨》、《归彭城》、《南山》

孟郊《巫山曲》、《游子吟》

韩孟诗派除了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融叙述、议论为一体,写出了不少“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  在以文入诗的同时,韩愈还无视古典诗歌重形象、重比兴、重趣味的传统,屡屡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了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大胆地摆脱传统诗教的束缚,一改盛唐以丰腴肥润为美的审美时尚,努力追求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以“不平则鸣”为创作理论,形成了重神尚骨,以奇险怪异为审美的诗歌主张

讽喻诗

指用语包含讽刺内容的诗歌。以嘲讽、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战斗性。

由于统治者阶层的黑暗统治,导致下层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令许多中下层阶级的文人对此产生不满,他们同情人民的艰苦生活,和对统治阶层的腐朽进行抨击,和抒发自己的情怀,遂产生了以讽刺为主题的诗人.

白居易《轻肥》《卖炭翁》

讽刺统治者,反映农民大起义前后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形式短小精悍,富于幽默感。常用夸张的手法塑造讽刺形象,一般不注重人物和情节,也不强调意境和含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鲜明犀利,明快有力。同杂文、漫画相似,像匕首、投枪,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讽刺诗的出现推动了文坛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揭露并批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苦吟诗

主要是指以孟郊,贾岛为主的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狭隘的格局,穷愁的情绪和苦吟的精神的一种诗歌体式。

心苦——国家苦、人民苦和个人苦所致主,诗歌发展到盛唐时各方面已成熟,中唐诗人难以出新,韩愈的提倡、鼓励和影响。

贾岛《苦吟》

用字讲究,以铸字炼句取胜。

苦吟精神,在唐末五代还是很有影响的。如晚唐的李洞,就“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戴之巾中。常持数珠念贾岛佛,一日千遍。但是贾岛的诗对于后来的诗坛发生了不良影响。比如,宋代有所谓江湖诗派,明代有所谓竟陵诗派,以及清末同、光年间流行的诗体,一味追求奇字险句,内容贫乏,变成了形式主义。

花间派

唐五代词派。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词风大体相近的文人。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所谓花间派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实际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温庭筠《望江南》

韦庄《思帝乡

诗风近于轻浮,颇有形式主义倾向,流露出浓厚的凄婉感伤的末世情调,生动流丽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

它上承南朝宫体的诗风,下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在词艺术方面这些探索,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题材的偏于闺情,表现的伤于柔弱,词句的过于雕琢,也带给后来词人以消极的影响。

香奁体

指中国唐代一种专以妇女身边琐事为题材,多绮罗脂粉之语的诗歌体裁,又称艳体

渊源于六朝宫体。

韩偓《香奁集》

作品多写男女之情和妇女的服饰容态,风格

  绮丽纤巧

描写范围则从宫廷贵族扩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恋情、狭邪生活,对后世诗歌有一定影响。宋人叶茵《顺适堂吟稿》中有几首写闺情的七绝,就题名《香奁体》。晚明王彦泓(字次回)《疑雨集》、清代袁树(字豆村,号香亭)《红豆村人诗稿》,亦多刻意模仿《香奁集》之作。。

游侠诗

初盛唐的游侠诗正是曹植《白马篇》的继承和发展,以塑造了游侠形象为主,写他们的言行举止,更歌咏了侠客的气节和精神一种诗歌形式

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深受儒家思想的仁、义、诚信、谦让和受道家的影响。首先是“替天行道”的观念以及庄子思想中的强烈的个性精神及其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生活理想,爱憎分明、热烈偏执的情感方式的影响

李白《侠客行》

杜甫《少年行》

王昌龄《少年行》、

高适《邯郸少年行》,

 

多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性格,和对理想、自由的向往。气势昂扬,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诗人们如此普遍而热烈地歌颂游侠,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正是这些作品,形成了时代的大合唱,唱出了唐人昂扬激越的侠义精神,从军报国的爱国热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为国捐躯的慷慨情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从而构成了盛唐气象的重要内容,对后代诗词的发张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遗风于宋如辛弃疾等。

流派/体式

简介

风格特点

影响

太白体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李太白的诗能突破以往约束诗歌的形式和规律,大胆创新,五言古诗,七言歌行,五言律诗和五言、七言绝句都写得很好,不但题材广泛,才气洋溢,而且意境高远,笔致生动,善于用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事物,是我国诗歌史上积极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七言歌行篇幅长、容量大,形式自由,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

他的诗歌中所展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他的影响。由于他以才气写诗,凭气质写诗,他的诗风事实上是无法学习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流派/体式

简介

风格特点

影响

少陵体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诗体被诗论家称为少陵体。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他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时期,亲眼见到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其诗沉痛,真挚,被后人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他也有很大的成就,诗风觉郁顿挫,纵深博大,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元次山体

文学家。元结字次山与李、杜同时,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玗洞,因号 猗玗子。河南人。天宝进士。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后任道州刺史。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他选了当时与自己风格相近的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和元季川等七人的诗二十四首,史为《箧中集》,所以诗论家也把元结的诗体称为“箧中体

他的诗歌有强烈的现实性他反对当时“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作品,要求诗能反映社会现实。他长于写五言古诗,语言朴实,风味敦厚,内容也注重描写民间疾苦。” 除少数四言、骚体与七古、七绝外,主要是五言古风,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但因过分否定声律词采,诗作有时不免过于质直,也导致他创作上的局限性

后人对元结评价很高,唐代裴敬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萧颖士、韩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李长吉体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的诗得力于楚辞和古乐府诗,构思奇特,富于幻想,具有浪主义色彩。他注重遣词用字,力求新颖,不落俗套。文笔有时浓丽,有时冷艳,形成独特的风格。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对下层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李义山体

李商隐,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技巧娴熟,词句凝炼,辞藻华丽,对偶工整,文字与音调均美,而且内容含蓄,无论咏史、写情,都富有真情实感,寄托深远,是形式与内容都结合得较好的作品。缺点是好用僻典,有时诗意陷于晦涩,使读者难于索解。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王安石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

注:一,因一些诗人的风格自成一体,不好纳入某个派别,于是便单独归纳。从整个唐代流派来看,水田园诗派的人数是最多的,其次是边塞诗派,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等。 

二,游侠诗不能找到真正的代表,因为盛唐以前的绝大多数诗人都作过一些游侠诗,如李白,杜甫,初唐四杰等。(本表收录不全,还有待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