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故事大道理】绝境里的机遇

 长风石皮浪 2013-08-05

绝境里的机遇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面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马沙漠。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太平洋冷湿气流与沙漠上的高温气流终年交融,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也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因为白天强烈的日晒会使浓雾很快蒸发殆尽。

  一直以来,人们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看不到一点绿色。

  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来到这里,他发现这里处处蛛网密布。

  为什么只有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定在这些蜘蛛网上。借助电子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丝具有很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根源。

  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蜘蛛织网那样截雾取水呢?

  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罗伯特研制出一种人造纤维网,选择在当地雾气最浓的地段排成网阵。这样,穿行其间的雾气被反复拦截,形成大的水滴,这些水滴滴到网下的流槽里,就成了新的水源。如今,罗伯特的人造蜘蛛网平均每天可截水10580升,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之需,而且还可以用来灌溉土地。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有的只是绝望的思维。

三根指挥棒的提醒

  美国有一个年轻人很有音乐才华,二十几岁就当上了乐队的指挥。渐渐地,他就忘乎所以起来:我的指挥才能这么出众,有谁能够取代我呢?

  有一次排练,大家都已准备就绪,就等他了。然而他却发现,自己把指挥棒落在家里了。于是,他连忙叫人回去取。团长说:“不必了吧,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不就行了?”他觉得很好笑,乐队里除了我,别人带指挥棒干什么?

  出于礼貌,他还是随口问了一句:“你们谁有指挥棒?”谁知,话音刚落,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三个人分别掏出了一根指挥棒。看到这三根指挥棒,他顿时清醒起来: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人物,很多人一直都在暗暗努力,时刻准备取代自己!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优势不靠努力,很快就会被超越。

“失败者”的欢歌

  从著名学府耶鲁大学毕业后,他遵照祖父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一日三餐有序,按时上班下班,他的生活表面上充满了无尽的希望。然而,命运在这时却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为年轻的他对学生爱心有余而严厉不足,这在当时那个保守的时代,是难以被教育界接受的。结果,很快他就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不久以后,他又做了一名律师,并准备为维护法律的正义而奉献自己的青春。但让他意外的是,正是他这个美好的愿望,最终毁掉了他的事业。因为作为一名律师,他似乎一点也不理解当时流行的行规——“谁有钱就为谁服务”,他竟然会因为当事人是坏蛋而推掉送上门来的钞票,结果把优厚的酬金拱手让给竞争对手。相反,如果是好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又会不计报酬地为其奔波效劳。对于这样一个人,律师界感到难以容忍,于是,他只好再次离去,成为了一名纺织品推销员。

  后来他再次改行,当了一名牧师,试图为引导人们的灵魂向善而努力。这个职位似乎很合乎他的性情,然而,他又因为支持禁酒和反对奴隶制而得罪了教区的信徒,最后被迫辞职。

  1886年,在他81岁的时候,他辞世而去,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告别了这个多彩的世界。但就是这个一事无成的人,却穿越历史的时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人们每年都会亲近他,尽管并不知道他是谁。“冲破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马儿铃声响叮当/令人心情多欢畅……”

  这首《铃儿响叮当》,在百年以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传唱不停。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作者就是“失败”一生的美国人约翰?皮尔彭特。

  这首歌诞生在一个圣诞节的前夜。作为礼物,他为邻居的孩子们写下了这首歌。歌中没有圣诞老人,没有诱人的糖果,有的只是风雪弥漫的冬夜和穿越寒风的雪橇上清脆的铃铛声,还有一路的欢歌笑语和不畏风雪的美好心灵。

  在皮尔彭特坚定的心里,他始终相信人生和世界是美好的,即使他在谋生的各个行当里被品行不如他的人挤走,他也并未随波逐流。今天,当他的歌声在我们的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恰是他坚守在内心深处没被污染的天籁之音。

我只会这点儿事

  查尔斯是个家境贫寒的小男孩儿,从小就被周遭的亲戚、朋友和同学嘲笑。

  因为和同龄人相比,他实在“笨得可以”——他上小学时常常多门功课不及格,到了中学,物理成绩甚至得过0分。同样,他在拉丁语、代数以及英语等科目上的表现也“惨不忍睹”,就连体育也很糟糕。在他唯一一次代表校队参加的高尔夫球比赛中,他输得一塌糊涂。

  从小到大,查尔斯没有朋友,同学、老师都认为他笨得无药可救,家里人也常为他的愚钝唉声叹气。

  这个孤独的、失败的、不被人理解的小男孩儿,终日只能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用他最喜欢的画画来打发时间。

  然而,命运女神似乎仍不肯眷顾他。

  中学毕业那一年,查尔斯给当时的迪斯尼公司写了一封自荐信,请求公司给他一个机会试试。他按照迪斯尼公司规定的漫画主题废寝忘食地创作了许多漫画,并满怀期待地寄了出去,结果,迪斯尼公司也认为他是个一无是处的笨家伙,根本不愿意录用他。

  那个时候,查尔斯的母亲正与癌症病魔苦苦搏斗,他父亲经营理发店的微薄收入既要给妻子治病,又要照顾几个孩子的生活,还要给查尔斯缴付绘画函授课的学费。

  查尔斯一而再再而三的求职失败,令不堪重负的父亲大失所望,他苦笑着问儿子:“除了瞎画,你还会做什么?”

  查尔斯战战兢兢地回答:“我什么都不会,我只会这个。”

  “既然我只会画画,那我就只能把它画好。”男孩儿心想。

  终于,查尔斯善于自嘲的乐观与坚持打动了《星期六邮报》的一位编辑。

  于是,便有了后来风靡全世界的连环漫画《花生》。画中,那个和作者一样失败、失意的名叫查理?布朗的小男孩儿,很快成为深入人心、令人过目不忘的小可爱。

  查尔斯?舒尔茨一举成名,成为蜚声国际的漫画大家,行家的赞许和传媒的追捧也随之而来。

  若想成功,只需专注于你会做的那点儿事,并坚持将它做好,那么,再不起眼的“这点儿事”也终有一天会成为一番令人瞩目的大事业!

首先做一只孔雀,其次才是开屏

  1791年秋天,他出生在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父亲由于体弱多病,不得已将铁铺转让给他人而自己当帮工,他从小就在别人的吆喝声中长大。为了补贴生活,他只读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还不到12岁他就开始做报童,次年在一家书店学习。

  一天的劳动之后,大家都筋疲力尽,唯有他一声不吭地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暗淡的烛光下苦读。有时,实在是太累了,他就用冷水浇头,还用指甲在手上划过,以保持头脑清醒。渐渐地,他迷上那些奇妙的电的现象,那些化学试验也令他痴迷不已,他常常在工作中傻傻地呆立,脑子里想的都是改善试验的方法。

  当他看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时,他也梦想着能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可是这对于他这个穷孩子来说又谈何容易?但他向来就有一股犟脾气,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拥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他向店主要了间小小的空房,开始把这间空房布置成自己的实验室。他捡回那些别人不要的空瓶子等废物,还省吃俭用买一些最便宜的药品,并把这些东西统统放在他的“实验室”里,慢慢地,“实验室”里的东西就堆积如山了。在看了理论书后,遇到一些模型试验,他都亲身实践,并且在昏暗的光线下仔细观察并记录着整个试验的过程以及结果。他沉迷于这些试验的直观感,并为自己能印证前人的定理而欢欣。慢慢地,下班后的所有时间他都用来读书和做试验。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整整8年!

  尽管他有时神情专注得似乎在想着什么,还带着几分傻气,但他装订书的手艺丝毫不含糊。这家书店在当时的伦敦享有盛名,不少皇家的会员几乎都定点把他们的科技书籍送来这里装订,而他精湛的技艺也为他赢得了良好的人缘。一位叫当斯的顾客就很欣赏勤奋好学的他,见他沉迷于化学试验,就把当时一代化学大师戴维在皇家学院的讲座入场券悉数赠给了他。

  他收到这些入场券后欣喜若狂,他曾多么希望上大学,多么希望能聆听大师的教诲和指点啊,而这一切却那样不期而至,这让他几乎不敢相信!

  1812年2月的一个晚上,他异常激动地第一次跨进皇家学院的大门,坐在阶梯形的讲演厅里。为了这一天,他拿出几乎所有的积蓄买了一套像样的衣服,还买了上好的钢笔和笔记本,准备好好享受这一精神盛宴。他的目光一直盯着讲演厅的入口处,终于,戴维出现了!戴维讲座的主题是发热发光物质,他的谈笑是那么的举重若轻,讲述是那么的鞭辟入里。他没想到科学竟然能给人如此享受!

  他侧耳聆听戴维的每一句话,并飞快地记录着,一堂讲座下来,他记了一页又一页。听完4次讲座,他那厚厚的笔记本居然写满了。戴维带他游览了崇高而神圣的科学殿堂,让他感受到那里的春暖花开,使他明白真正的科学就像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篇,能散发出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由于是现场记录,字迹难免潦草,为了整理笔记他又反复抄过多次讲座的内容,以至于这些内容他都默记于心,出口能诵。他从小练就了一手好字,他把笔记认真细致地整理在一起,并用精致漂亮的封面装订成册。他有时出神地想,要是自己能成为一个和戴维一样令万众瞩目的科学家,那该多好啊!

  只是,科学在那样的年代是属于贵族的,而对于像他这样贫苦的孩子来说,科学似乎离他远了点。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他又犯了一贯的犟脾气,他鼓足勇气给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爵士写信,希望能在皇家学院里找份工作,即使是打杂也可以。他忐忑不安地等待着消息,一周过去了,音信全无。为了能在皇家学院找到工作他干脆跑到皇家学院去打听,得到的答复是:“班克斯爵士说,你的信不必回复!”听到这话,他非常失望。但是他想,科学的神圣殿堂应该是向所有向往它的人而开的,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迈进这神圣的殿堂。他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戴维那和蔼可亲的笑容,这笑容似乎在频频鼓励他:孩子,坚强一些,科学的殿堂就在前方……对,戴维在皇家学院有很高的声望,我何不给他写信试试呢?

  于是,他连夜给戴维写了一封书信,还把装订成册的戴维4次讲座的笔记一并寄去,他在信中激情澎湃,写满了一个年轻人对戴维的崇拜,写满了一个年轻人对科学的痴迷……

  如火般的热情终于开始融化阻挡他前进的冰山,不久,他便被戴维招到皇家学院化学实验室当了自己的助手!

  这一刻,他雀跃欢呼!神圣的科学殿堂终于向这一位学徒招手了。

  他叫迈克尔?法拉第。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预告了发电机的诞生,开创了电气化的新时代。他毕生致力研究的科学理论——场的理论,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据说,戴维在瑞士日内瓦养病时,有记者问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他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元素,而是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他叫法拉第!”

  戴维所见的青年才俊何止万千,那么法拉第又是如何为戴维所发现呢?对此,戴维也有自己的答案:

  一次,他和父亲一起去公园,看见好几只孔雀,其中一只最美,父亲告诉他这就是孔雀开屏,孔雀因开屏而美丽。随即,一只麻雀飞过来,也学孔雀呈开屏状,却无丝毫的美感。他问父亲,为何麻雀开屏不美,父亲笑了笑说:“世界上从来只有孔雀开屏,想要开屏,首先要做一只孔雀,其次才是开屏。”

天才不离地

  过去我也迷恋速读,希望能做个一目十行的人。可是当我已经能看得相当快的时候,却产生一个困惑——那些美丽的诗篇和深奥的哲理,只有我慢慢吟咏和细细推敲,才能有收获,如果“一眼带过”,似懂非懂、学而不精,岂不是要错过许多精华?

  今天在报上见到一则美联社的消息,感觉太妙了!消息大致是这样的——

  英国出现了一位5岁就能把脑中旋律化为音符、12岁就为伦敦交响乐团作曲的神童。但是当这位名叫厄博的孩子3月1日发表作品《无言之歌》,获得2000观众的掌声,而被赞美为“莫扎特第二”时,他的母亲却很严肃地说:

  “看,莫扎特的下场,是34岁就潦倒而死。这世上最危险的就是把孩子捧得太高,可能让他到下个星期,都没办法恢复到脚踏实地。”

  各位年轻朋友,每当有人赞美你是天才时,请看看自己的脚,有没有实实在在地站在地上。

  你不可因此而轻飘飘地飞,反而要走得更实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