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勃兴读书风

 我看寰球 2013-08-05
春秋勃兴读书风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墨、名、阴阳等“诸子百家”群星灿烂,《汉书·艺文志》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后人取其整数为“诸子百家”。又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欣欣向荣的景象,被称为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重要原因是,当时自由宽松的良好政治社会环境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讲学的盛行,产生了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兴起了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从读书来看,孔子读书是极其刻苦认真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断了三次可见苦读次数之多。孟子少年时读书不太用功。有一天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说:“你背给我听听。”孟子翻来覆去总在背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既生气又伤心,举刀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对孟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刻苦努力,不经常温故知新,就永远学不到真本领。”孟子很受触动,此后刻苦读书。苏秦读书“锥刺股”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后来苏秦说服赵王,“封为‘武安君’,受相印”。《庄子·外篇·骈拇》记载了臧牧羊时勤奋读书的典故:“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策是当时写书的竹简。所以后人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相传湖北宜昌秭归有屈原读书洞,屈原自幼聪明好学,放学后经常来读书洞支好石桌石凳,认真阅读塾师不准在书房里读的“野书”。据《归州志·山水》:“州城东北百二十里三闾乡,相传屈原读书洞,遗址尚存。”吴丈蜀《题读书洞》诗云:“一洞离尘百仞余,骚人把卷淡云舒。干年谁可知公意,不悔平生错读书。”

   从著书来看,孔子“笔则笔,削则削”,编辑整理的文献最多。诸子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道德经》、《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商君书》、《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名家的《公孙龙子》,纵横家的《鬼谷子》,杂家的《吕氏春秋》等。韩非被誉为“善著书”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吕氏春秋》号称精品,难以“增损一字”。《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庄子·杂篇·天下》记载惠施著书很多:“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人以“学五车”、“书五车”、“学富五车”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的读书著书之风逐渐消失,“焚书坑儒”、“刘项原来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相继出现。有人认为,百家争鸣的核心是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难以存在于战国后,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岳庆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