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一通二否法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同时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所著的诗集《女神》, 历史剧《屈原》、《蔡文姬》, 史学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申三百年祭》、《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 古文字学专著《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等, 都曾在我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他学识渊博, 才华横溢, 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像这样一位大家, 他是怎样读书、做学问的呢? 关于如何读书, 郭沫若有过许多论述, 这里只介绍他的一个观点.他说: `读一切深邃的书都应该如是: 第一, 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 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理解不足, 只好精读, 只好深思, 换句话说: 便是只好待时.待到自己的经验足时, 终有彻底理解的时期出现.理解已足, 然犹不能暖姝自划, 要有批评的眼光, 于可能的限度之内否定原作, 然后原书的生命才能成为自己的生命, 作者的心血才能成为自己的心血.一切都要凭自力, 不可倚赖他人.' 郭沫若的意思很清楚, 读书的第一步, 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书的内容.理解不深不透, 就要精读、深思;如一时理解不了, 就过一段时间, 等到自己的经验足了, 思考成熟了, 就会彻底理解的.第二步, 就要用批评的眼光去审视书本, 要努力去否定原作, 发现其中错误, 提出与之不同的见解.只有这样读书, 才能把书本的营养消化、吸收, 变为自己的血肉. 概而言之, 郭沫若主张读书一要理解、弄通, 二要批评、否定, 所以我们就把他的读书方法概括成`一通二否法'. 本文开头提到的郭老的许多专著, 都可以说是他`一通二否'阅读、研究方法的成果.他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 又敢于提出否定的意见, 从而形成了自己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 《十批判书》, 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