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农村,水车和牛,都是农民的命根子。车水,既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水车是高级农具,它的制作和现场安装,需要技艺高超的木匠和熟练的老农。车水是集体劳动,它的正常运转需要步调一致和齐心协力。它的技术性、协作性、集体性和寓乐性,彰显出千姿百态的文化现象。我伴着水车长大,儿时玩水车受过伤,成年后车水是常活,具有深厚的水车情结。 车水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流行于长江流域栽种水稻各省。车水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车水劳力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最初劳动中简单的、有节奏的呼号,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有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车水号子也几是车水歌,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古幽远转载《车水记》 古幽远转载在《秋韵》这篇《车水记》,文言古风,行文流畅,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四月孟夏,江南农忙于稼事。灌水牛耕,耘田播秧,一片繁忙。水车连池塘田畴,车水溉田。童叟踏车登自如,扶栏谈笑自若。羡之,蠢动欲念起。乡叟见之态,拂髯笑晏告之诀。与童子登。 登车扶栏,踏木驶之。脚登轮转,木叶带水,白浪涌出。见之,心亦飘然。童子踏踩渐快,余心力颇有不从之感,虽眼盯踏登且脚勤,无奈快而乱之方寸,一足踏空,身悬拦之,若一猕猴。幸双臂紧夹扶栏,,而未入池塘。其景,引叟晏笑,童子笑甚粲,余则面赫渥赭。叟责童子,童子喃言道:“古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先生乎?。” 羞于色,而讷于言,拱手谢叟别,蹒跚于阡陌。 呜呼哉,禅道:世事非一人所能,非一人所为。此长彼短,朝起潮落;天阴晴,月圆缺,天地人间无一能万全者乎!
摄影家图文并茂说车水 湖南省摄影名家唐大柏先生用珍贵的旧照片配以精练的文字再现车水场景:在五、六十年代时代洞庭湖区,农村抗旱排渍主要是靠水车。在那时,水车是价值最高的大型农具,每年冬天抗旱排渍过后,就要用桐油进行一次油洗,然后用绳索将它挂在堂屋的主墙上,像宝贝和神灵一样地供养起来,待到春节过后,又小心翼翼地从墙上放下来,再来作全面检修,整装待发。有的地方,在水车下田时还要放鞭炮,祝贺风调雨顺。 每到春耕生产季节,田垅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是车水抗旱和排渍,车水工具很多,有手拉水车、脚踏水车、牛力水车、和水力水车等。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田土高低不平,用手拉水车者多,在湖区和平原区田土成片,地势平坦,用脚踏水车和牛力水车者多,在靠近溪流边用水力水车(俗称筒车)者多。在抗旱和排渍紧张期间,常是户连户、村连村,所有水车和人力全部出动,日夜不停,气势宏伟,场面壮观。尤其是在排渍时,常是一个车水埠头几台甚至是几十台脚踏水车一同作战,车水的人大都会唱山歌,有时是很多人同唱一首歌,有时是男女对歌,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人们根本忘记了当时的疲劳。到了晚上,小伙子们,为了贪个凉快,甚至裸露身子车水,一车就是通宵,没有一人叫苦。不过,有时也为了争水塘车水和抢占车水埠头,相互不让,甚至打起群架,但通过调解,又会同归如好。
老头儿解说两人水车 老头儿用自己的亲见亲历,以二人站式水车为例,采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解说水车的精巧结构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微妙微俏,生动形象:二人水车由车槽、车轱辘、车页链、车架、车杠组成。 高1丈有余的二只车架,相距1丈,竖立在地面上,其上端用车杠相连,形成门框结构。 车轱辘二端搁在二车架的凹槽上,距地面约三分之一丈。就象在门框的中偏下处卡上一条门杠,使得门框更加牢固。车轱辘的轴,长约1丈,中间粗二头渐细。在中间垂直于轴的平面上,固定一个形似轮船方向舵的转盘。距轴二端各四分之一轴长的地方,也在垂直于轴的平面上,固定一个十字架。十字架的四个端点各安一个车坨,便于人站在上面用力蹬踏,从而带动车轴、车轱辘同步转动。 车槽,就是一条长约二丈的木水槽,槽的下部份深度、宽度刚好能使车页链的叶片通过,上部分上表面开口,上、下部份之间用木条隔开。车槽尾端置于低处的水中,首端置于车轱辘的下方,将低处的水沿车槽提升到高处来。 车页链由几十片约16开纸大小的薄木叶片组成,象一圈闭合链条。一头挂在车轱辘上嵌合,另一头挂在车槽尾端的小轱辘上嵌合。 车水时,人站车坨上,手扶在车杠上。由人的向下、向后的蹬力作用,车轱辘转动,带动车页链转动。处于车槽下部份的叶片带着水向上运动,将水提升。处于车槽上部份的叶片空载向下运动,回到低处水面,进入下一次载水循环。如此,人不停地依次蹬踏四只车坨,整部水车不停地运转,低处的水源源不断地被提升到高处。 杨柳细说三人车水 博友杨柳用文学手法把三人水车的组合、车水要领和自己的体验及收获,娓娓道来:长长的车筒从岸上伸向水中,成串的车叶贯穿在车筒里,由一大一小两个梁头拨动。梁头是安装在车梁中间的成车轮状的木轮,车梁上分左右安装三组脚踏的木拐,车梁空架在两端的车架槽里,两边车架的上方横架着一根木杠。 车水时,人伏在木杠上,双脚象走路般踏动双拐,车梁转动梁头跟着转动,车叶便绕着梁头沿着车槽汩汩出人于水中,入水的叶片便源源不断的将水提抽上来。打个比方,车水就象骑单车,链条如同车叶,大小齿轮如同梁头,脚踏车拐齿轮带动链条转动。车轮就如意转动起来。但车水却远没有骑单车那样轻松,要把一筒水踏上岸来,付出的辛苦就如同登山一样。 车水须六人分班轮换,每踏完一百槽便换上下一班。通常车水,生产队长派工时要考虑男女搭配。车水时要记槽,记槽就要喊槽或唱槽,唱槽一般由那些嗓音清亮的人来唱,由一唱到百,拖腔拉板,婉转悠扬,直传入好远好远。所谓一槽,就是在车叶的任何一节插一把艾叶或菖蒲作标记,周而一圈为一槽。水车踏动时那入水的车叶依次入水,极象一群鸭子扑扑地钻入水中。在山区,堰塘是固定不移的,所以都有固定的水车码头。码头边总有些遮荫的树木。 文革中我从中学辍学回家务农,首次出工便央着队长安排我车水。心想车水就象走路一样谁还不会,不料上得车来脚踏双拐,竞象杂技演员踩高跷一样,悬在半空双脚不敢迈步,车梁转动双脚被车拐打得青肿,落得那些叔叔嫂子们一阵欢笑。后来自己偷偷的踏着空车练习,才慢慢地掌握了要领,但踏起跑车来双脚还是跟不上趟,仍然只吊在伏杠上象荡秋千一样。一天下来双脚灌了铅似的重而且痛,好几天还开不了步。 后来车水多了,熟能生巧,进入了自由王国,在车梁上也能健步如飞了,才真正感受到车水的乐趣。伏在横杠上踏动双脚,车梁吱吱嘎嘎地响着,清水汩汩地从车口里流出,流向干裂的田野,失水的禾苗象贪奶的孩儿唧唧地汲着,喝足了水的禾苗立即舒叶伸杆抽穗扬花,在阵阵南风中轻轻摇晃,田野里送来阵阵稻香,心里便感到一种劳动的惬意。 有时旱情紧张,天焦地枯,禾苗的叶片都烧红了,塘里的水也象锅里的水一样烫人,便自然地想起那首古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烫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甚至还想起许多古人的悯农诗句来。有时车水,天空月明星稀,田野一片朦胧,远远近近传来的槽歌此起彼伏,互相应和着不绝于耳,那真是一首绝妙的田园交响曲。 车水轮班,每班休息的时间约四十分钟,伙伴们或下水冲凉或摘片荷叶遮面仰躺在树荫下憩息,而女性们则坐在树荫里纳鞋底,或说着不让男人们听见的悄悄话。 车水的间歇,是我最好的读书之时,我先后读完了《战斗的青春》《烈火金钢》《林海雪原》,还背熟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在车水中,知识的吮吸填补了我精神的空白,而劳动的锻炼又促进了我体格的成熟。劳动和读书,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偿,那段劳动生活使我至今不能忘怀。
知青忆想四人车水 从长沙下放到澧水流域的石门县的知青相虎,经历了辛劳而充满乐趣的车水劳动,体验深刻,记忆犹新:一架水车的零部件还不少, 七零八乱地堆放在河边。一位农民穿着短裤跳进河水中, 要我将水槽移给他, 他接过水槽后, 将带有一个木齿轮的挂着木页片的一头缓慢地沉入水下, 岸上的人则将二个大木架放在用锄头修平的田垄上, 随后将二人抬过来带有无数个木脚蹬的水车主轴搁在木架的二个轴心上, 把水车片与主轴上的大轴连上, 插进一节木棒将整个水车叶片连起来, 再在水车木架上架一根长约五米的横木杠, 这样就装好了整台水车。 二男二女四个农民从水车的支架两头攀上水车, 一只脚踩住一个脚蹬,直至四人全部上了水车, 在吆喝声中水车叫着转动起来, 不一会清清的河水被抽进了水田,一股又一股的河水灌向四周, 滋润着秧苗的生长。 这时, 水车上的妇女高声地唱着我们无法听懂的歌, 曲调完全一样, 反复伴随着水车的吱呀声不断地唱。我们问旁边的农民小龙, 他才告诉我们, 那个妇女是按水车叶片上做的记号在唱歌, 叶片每转一周就车了一槽水, 一般四人要抽100槽水才能休息, 因此曲调一样的歌实际在记录抽水的槽次。 当他们抽完100槽水后, 我和小虞急不可耐地攀上水车,抓住顶在胸前的横杠, 将一双赤脚伸向那转动的脚蹬。四人站好后, 脚蹬开始向后退, 我的双眼死盯住两只脚蹬, 生怕踩空掉下水车。第一槽水潺潺流进田里, 我用余光看了小虞一眼, 只见他用一只手抓住横杠, 另一只索性用整条胳膊挽住水车横杠, 保住平衡, 以防掉下。 水车仍在转动, 一槽又一槽清凉的河水不停地流了出来。旁边的人告诉我已抽了50槽水, 我的脚开始不听使唤了。我虽用双眼死死盯住脚蹬, 还是一脚踏空被抛向田中滚进泥水中, 慌乱中我爬上田垅, 洗掉泥巴, 只见小腿骨上出现一块紫红的伤印, 怪不得掉下水车时感到一阵腿痛, 可能是水车脚蹬撞的。小虞急忙跑过来问痛不痛, 农民大哥则告诉我们今后车水两眼往前看, 双脚像走路一样一步跟着一步, 自然些就不会掉下。当即我再次攀上水车,双眼朝前方望去, 双手轻握横杠, 两脚跟着脚蹬一步一步向前走去,这样很稳当地车完了整整100槽水,我们才汗流浃背的下地休息。
江苏车水歌
车水号子在江苏,实际上是车水歌! 江苏车水号子有五句半、七字唱、串十字、五声三和、急三腔、嗨嗨腔、跌断桥、西凉月、榔头调、数双等。音乐形式有两句头、四句头、五句头、五句半、六句、八句、多句子等。也有数首曲子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较大的多段曲式。节奏有的自由,有的较规整,音乐比较粗犷。如果在田中急着等水栽秧时,节奏更为急促,歌声更为热烈。歌词多即兴创作,比较固定的有“数麻雀”、“数猫”、“数蛤蟆”、“数水筹”等。也有全曲只唱衬词的,演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并常用锣鼓伴奏。 江苏淮安车水号子,它通常与其它民歌一样,总要来个开头导板,这导板多是车水劳动专业术语的衬词,是有别其它号子的显眼之处: 沟边有个小儿郎,不吃饭菜尽喝汤。 胃口不好光叫苦,咕噜咕噜翻肚肠。 我的妈妈哎,我的娘家哥! 肚肠翻出水花花,流到田里活庄稼。 秧苗长得鲜又嫩,几天就要穿大褂。 导板歌词形象生动,既有物化人化的交替形象,又是一种自由的乡野比兴,令人回味无穷。接下来是乡野生物的通俗谜语对答,植物类有向日葵、芝麻、茨菰、菱角、藕;花草有凤仙花、鸡冠花、蔷薇花、栀子花;动物有小知了,蜻蜓、燕子、大水牛等。再往后是叙事唱,有说古代人物,象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白娘子小青青等等。 江苏高邮市里下河还有编辑成书的《锣鼓车号子》。一般车水伴着锣鼓声,边踩边打号子,十分有趣。打鼓的人领唱,其余的人跟着吆声,格式和京韵大鼓比较相似。 号子吆声哪得听?闲来偶忆尚分明。 铿锵野韵蛟龙口,满拂带花锣鼓鸣。 脚下飞轮旋碧水,胸中俚语逗红英。 日行八百还原地,笑望秧田绿色新。 欢快的锣鼓声,高吭激越的号子声能传几里路远。如两架水车相距不远,还会暗中斗一斗,比谁的腹中货多?若有大姑娘、小媳妇在车前经过,他们会唱起《二八佳人》来: 二八佳人多娇女,天生美貌鲜如花。 玉骨冰肌真柔软,扭扭捏捏实堪夸。 轻言细语来问路,西施昭君不如她。 这一段还算比较文的,下两段就胆更大、更热烈了: 二八佳人女多娇,芙蓉脸儿杨柳腰。 眉清目秀生得好,把我真魂引动了。 丢个眼神哈哈笑,叫我心中好懊恼。 几时同这佳人配,出双入对把魂销; 二八佳人女裙衩,叫人一见动心怀。 犹如观音来出世,好象嫦娥下凡来。 十指尖尖如嫩笋,脚踏花花红绣鞋。 若得与我为夫妻,心中莲花朵朵开。 如果是灌水栽秧,还有一段开场白: 且住令锣一响,众位细听端详。 虽然踩水栽秧,大家和合一样。 你们吆声我唱,笙箫合成一腔。 早饭后唱梳妆,村野顽童奉上。 号子曲调虽不复杂,但内容非常丰富,历史题材有《列朝英雄传》,爱情题材有《四季相思》、《梁山白与祝英台》、《秦雪梅懒梳妆》、《二八佳人女裙衩》等,农村题材有《四季农夫》,生活题材有《风花雪月》、《酒色财气》等,除《红娘子》中的个别号子太荤而外,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健康的,特别爱情方面,如: 二八佳人美少年,不做针线泪涟涟。 嫁个丈夫年纪老,嫩花却被老藤牵。 不知趣来又可嫌,嘴里不住叫花天。 爹娘贪他多财富,误了青春美少年。 全段直抒胸意,唱出了一个没有婚姻自由的少女的心声,她不为财富所动,追求的是真情实感。 江苏溧阳有一首传统的车水歌,别有风趣的: 一上龙车哼一声,骂声鲁班不是人, 当时能将水车造,造了水车累我们, 苦了穷人腿肚筋。 新做水车下江河,两边挂着鼓和锣, 车干多少塘和坝,累惨了多少小哥哥, 腰酸腿痛怨龙车啊! 小小龙车节节扣,水车安在江里头, 四位大姐来车水,八只小脚往后钩, 辫子搭在背后头。 脚踩水车把眼睁, 眼看水车添上兵。 左边添上杨宗保, 右边添上穆桂英, 踩着水车水欢腾。 车水是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是单一的机械动作,不用置疑是枯燥无味的、沉闷的。但是,我们伟大的先民在劳动中创造出了号子,当他们敲打起锣鼓、吆唱起号子时,龙口的水花发出了欢快的和鸣,连车旁老柳的枝条也在风中婆娑起舞,对河的桃花更是张开了迷人的笑靥,一派生机勃勃。一切,水乡的一切是那么的春意盎然!
湖北车水情歌
湖北的车水号子分为两类,一类是有锣鼓伴奏的,即劳动者分班轮流,一班在水车上车水,另一班边休息边敲锣鼓唱歌,这叫“车水锣鼓”;另一类是车水者自己唱歌而不用锣鼓,这叫“车水歌”。这首“车水歌”的内容与车水劳动直接相关,同时又贯穿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率真、乐观、朴实,洋溢着劳动者豁达的情怀。它的唱词为七言三句体,而曲调则有六句,即每句正词句后面都有一个长短不一的衬句,形成两种句格的穿插进行: 太阳哎红光哎照呀照满天啦, 咿儿哟喂儿哟, 只见情妹喂喂子哟到啊田边啦,哎, 情哥哎!哎嘿! 幺妹啊!哎嘿! 我搬槽筒到啊涧边啦, 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到涧边, 咿呀呀得儿咿呀嘿! 一人啦车水呀胳里胳膊软啦, 咿儿哟喂儿哟, 两人车水喂喂子哟车呀得欢啦,哎, 情哥哎!哎嘿! 幺妹啊!哎嘿! 你来帮我车呀儿转啦, 哗啦啦啦,哗啦啦啦,车呀几转啦, 咿呀呀得儿咿呀嘿! 那天啦与你呀说了一句话呀, 姐姐哟妹妹哟, 湾里有人喂呀子哟嚼啊牙巴呀,哎, 情哥哎!哎嘿! 幺妹啊!哎嘿! 你我事情要啊说大呀, 哗啦啦啦,哗啦啦啦,要啊说大呀, 咿呀呀得儿咿呀嘿! 不怕呀旁人啦嚼啊嚼牙巴, 咿儿哟喂儿哟, 我只要情妹喂喂子哟不啊变卦啊呀,哎, 情哥哎!哎嘿! 幺妹啊!哎嘿! 我吹吹打打到啊你家呀 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到啊你家呀, 哎呀吹吹呀,哎呀打打呀, 哎呀抬呀,哎呀抬呀, 哎呀抬到我家呀,哎呀抬到你家呀, 咿呀呀得儿咿呀嘿!
洞庭湖区车水喊线(槽) 在运动健身场,每当我和伙伴列成一排,同时登起脚踏健身器,节奏加快的时候,眼前便浮现出家乡车水的场景,耳边萦绕着车水喊“线”的号子声。我家乡在九澧之一的涔河上游北岸丘陵区。 脚踏水车是中国的传统的先进木制农具,在没有抽水机的年代里,家乡农作物抗旱非它莫属。它把堰垱、河溪、水库及其干渠里的水提灌到农田。脚踏水车有两人车、四人车、六人车、还有八人车,一般是六人车。 还有坐蹬车和手摇车。 不说水车发明技术之伟大,也不说水车制作工艺之精巧,只说要车水抗旱,从水车部件的搬运、安装到正常运转出水,这既是一门力气活,更是一门技术活。 六人车,即六个壮劳力上车踏水。车水前,社员们先去农具库里将水车部件搬运到车埠。两人抬车筒,两人抬车梁,一人挑椅凳,还有一人打杂。遇到力气大的,一人扛车梁。车梁足有八九十公斤,中间是长着十六个木齿的车轮,轮两边分布二十四个脚踏柁,扛着扛着,稍不小心,头和脖子就卡在柁网中的危险。 开始安装水车了。在一位技术熟练的社员指挥下,分工协作进行。一边跳下水去,将车筒下部固定在取水处;一边把车筒上端放在车埠接水处,将筒中车爿链顺延地下。两边早已放好椅凳,车梁安装在椅凳上,迅速将车爿链沿车轮滚上去,与等待好久的车爿链迅速连接。接着,调试着各部件的角度、距离,尤其是车爿链与车论的各种比例关系。 调试差不多了,六人登上水车,试车。 车安装好后,有休息几分钟上阵的,但大多不下车,接着战斗。随着水车“支呀|支呀”的欢叫,车筒里涌出浑浊的河水,喊“线”的号子也就随风飘扬,洒落田间: “一个啊呵哎——,一耶依耶——”车爿链已在车轮的带动下在车筒中绕了一转,还是浑浊的河水已从车筒中流出。 “……,……” “二十哎哦——,九耶哎哎——” 车水,必须喊“线”,由一人吟唱,先低后高,先慢后快,抑扬顿挫,婉转悠扬。 其实,喊“线”,就是车水记数,车爿子上下翻转一个轮回,就是一转水,从“一”数到一百,大约半个多小时,叫做一线水。 喊“线”,不仅只记数,更重要的是号子把车水人的情绪、精力、步伐协调一致,随着喊线声的节奏和车水的进度,人们的情绪逐步高涨,精力逐步旺盛,两只脚越踏越起劲,越踏越快,以匀加速度挺进。 车轮滚滚,车爿子将河水从车筒里“哗哗”拖出,让其悠悠欢快地奔向稻田的四面八方。然后车爿子越上车头,象一群黑鸭子,列着长队,“依呀,依呀”地游入河里,钻进水中。 “九十哎,一呀嗬嗬——!”喊“线”声高亢激昂。 车梁上早已挥汗如雨的六位男女,顿时放下胯部,使出浑身力气,使劲登踏,气喘吁吁,热汗奔腾,拼命往前冲。 “一百呀——满哎——!” 此刻,一“线”水喊完了,全体不约而同,放开嗓子齐声发出“约嗬菏——!约嗬菏——!”脚下生花,汗珠滚滚,车轮飞转,塘水四溅。雄壮的吆喝声和车爿车梁的“支呀”声、车头“扑扑”的溅水声、车下“哗哗”的趟水声,形成一部奔放而热烈的交响乐。 十秒钟后,车梁渐渐的减速,一直到停止,终于,六位汗人精疲力竭地停下了脚步,在无声中或坐着,或躺着,边擦汗边喘粗气边喝水。 一刻钟后,又登上水车了:“一个啊呵哎——,一耶依耶——” “……” 车水这活,在农活中算最累的,用的是力气,没有捷径可走,不使劲,车爿不转,水提不上。而且一般都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暑天,抗旱任务相当紧急,水车有限,劳力不足,还得日夜加班的干。因此,干这活的必须是壮男劳力,人手不够时,由铁姑娘上阵。我上过几次水车,尽管用劲吃奶的力气,弄得腰酸脚跛,但终因不够资格而被淘汰。曾也为自己力气男不如女而羞愧过好一阵子! 最壮观的,是“打河车”的场面。大的场面,我记得两三次。 第一次大约是六0年左右的夏天。清晨,我好奇地跟着爸爸去看什么“打河车”。十一架水车从河里依着梯田架上山顶,从下面望上去,好象水车架到了白云端,爸说,这是十一渡的“河车”。六十六人先后上车,由第一架车喊线。最热闹的是,喊到“一百,满”的时候,十一架水车、六十六人齐声吆喝: “约嗬菏——!约嗬菏——!” 声音响彻云霄,肯定惊动了雨神,晚上就大雨倾盆,河车终于引来了天河的水! 再一次是七四年秋天,大干旱,九渡“河车”提水,只是少了四架水车,多了两台抽水机。我们小学教师参加了夜战。夜晚,在“达达达……”的马达欢叫中,吆喝声此起彼伏,喊“线”声只能时隐时现了。 车水这农活,水车这农具,已成为历史。 但是。水车,作为物质文化,博物馆里应该有吧?喊“线”,是非物质文化、劳作文化,也还是可以挖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