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五、五官与五脏
人的五官与五脏也有直接联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凡五官之病,中医不仅治五官,更兼治五脏。
心主血气,藏神,五行属火,充于脉,其华荣于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色红,味苦,嗅焦;
肝主疏泄,藏魂,五行属木,充于筋,其华荣于爪,开窍于目,与胆互为表里,色青,味酸,嗅臊;
脾主运化,藏意,五行属土,充于肌,其华荣于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普格天气,色黄,味甘,嗅香;
肺主宣降,藏魄,五行属金,充于皮,其华荣于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色白,味辛,嗅腥;
肾主精髓,藏志,五行属水,充于骨,其华荣于发,开窍于耳,与膀胱互为表里,色黑,味咸,嗅腐。
1、鼻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目为肝之官
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
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3、口唇为脾之官
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
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
《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
耳朵是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
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六、五情与五脏
1、心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2、“肝在志为怒”
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3、“脾在志为思”
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为忧(悲)”
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
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七、五季与五脏
1、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2、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3、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4、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5、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是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八、五液与五脏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2.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自然属性 (五脏) ( 五色 ) (五味 ) (主管) (开窍五官) (情志) (五季) (五液)
木 肝 青 酸 筋 目 怒 春 泪
火 心 赤 苦 血 舌 喜 夏 汗
土 脾 黄 甘 肉 口 思 长夏 涎
金 肺 白 辛 气 鼻 悲 秋 涕
水 肾 黑 咸 骨 耳 恐 冬 唾
(注:口内粘稠液为“唾”由肾出,左右上下对应着看)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到日常的养生中,相信您自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九、五官、五味、五脏、五色、五行、五指对应
口-----甜-----脾-----黄-----土-----拇指
目-----酸-----肝-----青-----木-----食指
舌-----苦-----心-----赤-----火-----中指
耳-----咸-----肾-----黑-----水-----无名指
鼻-----辛-----肺-----白-----金-----小指

从五官不适看五脏衰弱:
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与身体的五脏是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如果五官感觉不舒服,那五脏也正逐步地发生功能衰弱,从而产生了疾病。
1、眼睛
如果,你的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这就说明,肝脏功能开始衰落,是肝病的先兆。这时,你可以按一按,肝脏的四周,如果发现有发胀的感觉。你要及时就医,还要注意生活上用眼卫生。有时,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健康。 2、耳朵
如果,你的耳朵,老是嗡嗡作响,声音也听不太清楚。这就说明,肾功能正在逐步衰弱,是肾衰的重要信号。这时,你如果还出现阵阵的脚痛与尿频等症状,更是证明肾衰的开始。特别是,那么一些工作过于劳累的人,尤其要注意做到劳逸结合,少饮酒,少吃姜、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3、鼻子
如果,你感觉到鼻子的嗅觉不灵敏,还出现经常的咳嗽,甚至有时呼吸困难。这说明,肺脏功能正在逐步衰弱,是肺衰的重要信号。这时,你首先就要注意饮食,立即戒烟,或者控制吸烟量,注意不要和经常吸烟的人在一起!平时,多注意吃新鲜瓜果和蔬菜,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4、嘴唇
如果,你嘴唇感觉到麻木,身体日渐消瘦。这说明,胰脏功能正在逐步衰弱,是胰脏失调的先兆。原因是你的饮食失调、饥饱不当所致。由于胰脏不好,就会殃及胃。当你的胃,受到损害时,你的嘴唇,就会明显地变得干燥、麻木。这时,你一定要调整饮食,还要注意到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食品。
5、舌头
如果,你舌头味觉感觉迟钝,尝不出味道,而且还伴随心悸、梦多、失眠等症状。这说明,你的心脏功能受到损害,心脏衰弱的先兆。原因可能是你操劳过度所致。特别是,当你觉得口中干涩,舌苔厚重,尝不出食物的滋味一系列症状时,这时特别要警惕心脏发生病变
五味和五色与人体相通应,所以通过食物的五味,五色可以协调人的容颜美,
青色应肝,酸味入肝,所以面色发青的人,不宜多服青色及味酸的食物
赤色应心,苦味入心,故而要想面色红润,可补以红色,味苦的食物,如西红市,橘子.红苹果
黄色应脾,甘味入脾,所以容颜缺少明黄色的,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一类.
白色应肺,辛味入肺,故想肌肤美白,可常食白色,辛味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一类
黑色应肾,咸味入肾,所以面黑者应少吃黑色及咸味食物
十、四性、五味
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一)、“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
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菊花茶,绿豆汤,西瓜汤,荷叶粥等,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等。
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这类食物包括:糯米、高粱、南瓜、姜、葱、蒜,洋葱,韭菜之类食物,以及狗肉、羊肉等等,能除寒助阳,健脾和胃,补虚等等。
食物除" 四性"外,尚有性质平和的" 平性"食物,如谷类的米、麦、及豆类等。
(二)、“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食物的性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有明显区别。一般说: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因此我们只有对"五味"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饮食中吃得更合理,更科学,才能取得理想的功效。
1、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 胡椒 ,暖肠胃、除寒湿。 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2、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如:白糖,助脾,润肺,生津。红糖,活血化瘀。冰糖,化痰止咳。蜂蜜,和脾养胃,消热解毒。大枣,补脾益阴。
3、酸味食物:可收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米醋,消积解毒。乌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山楂,健胃消食。木瓜,平肝和胃等。
4、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如:苦瓜,清热、解毒明目。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解暑。茶叶,强心、利尿、清神志。
5、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如:食盐,清热解毒,涌吐、凉血。海参,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海带,软坚化痰、利水泄热。海蜇,清热润肠。
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性味",应把"性"和"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分析食物的功效。同为甘味,有甘寒、甘凉、甘温之分,如白糖、红糖。
同为温性,有辛温、甘温、苦温之分,如姜、葱、蒜。
因此不能将食物的性与味孤立起来,否则食之不当。如莲子,味甘微苦,有健脾、养心、安神作用。苦瓜,性寒,味苦,可清心火,是热性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 │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 ├─────┬────┬─────┬─────┬────┬─────┤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 五音 │ 角 │ 徵 │ 宫 │ 商 │ 羽 │ ├─────┼────┼─────┼─────┼────┼─────┤ │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 │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 │ 五化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 │ 五气 │ 风 │ 暑 │ 湿 │ 燥 │ 寒 │ ├─────┼────┼─────┼─────┼────┼─────┤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 │ 五官 │眼(目)│ 舌 │唇(口) │ 鼻 │ 耳 │ ├─────┼────┼─────┼─────┼────┼─────┤ │ 五体 │ 筋 │ 血脉 │ 肉 │ 皮毛 │骨(髓) │ ├─────┼────┼─────┼─────┼────┼─────┤ │ 五华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发 │ ├─────┼────┼─────┼─────┼────┼─────┤ │ 五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 │ 五声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 │ 五志 │ 怒 │ 喜 │ 思 │忧、悲 │ 恐、惊 │ ├─────┴────┴─────┴─────┴────┴─────┤ │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它 │ ├─────┬────┬─────┬─────┬────┬─────┤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 │ 六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 │ 藏 │肝藏血 │ 心藏脉 │ 脾藏营 │肺藏气 │ 肾藏精 │ ├─────┼────┼─────┼─────┼────┼─────┤ │ 伤 │怒伤肝 │ 喜伤心 │ 思伤脾 │忧伤肺 │ 恐伤肾 │ ├─────┼────┼─────┼─────┼────┼─────┤ │五脏所恶 │肝恶风 │ 心恶热 │ 脾恶湿 │肺恶寒 │ 肾恶燥 │ ├─────┼────┼─────┼─────┼────┼─────┤ │五味所入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辛入肺 │ 咸入肾 │ ├─────┼────┼─────┼─────┼────┼─────┤ │五味所走 │酸走筋 │ 咸走血 │ 甘走肉 │辛走气 │ 苦走骨 │ │ ├────┼─────┼─────┼────┼─────┤ │ │多食之,│多食之,令│多食之,令│多食之,│多食之,令│ │ │令人癃 │人渴 │人悗心 │令人洞心│人变呕 │ │ │--手足│--口渴 │--烦恼 │--心中│--呕吐 │ │ │不灵活 │ │ │空虚 │ │ ├─────┼────┼─────┼─────┼────┼─────┤ │五劳所伤 │久行伤筋│久视伤血 │久坐伤肉 │久卧伤气│久立伤骨 │ ├─────┼────┼─────┼─────┼────┼─────┤ │ 舌分布 │舌两旁 │ 舌尖 │舌中心 │舌中心 │ 舌根 │ │ │--肝胆│ │--肺胃 │--肺胃│ │ ├─────┼────┼─────┼─────┼────┼─────┤ │ 五禁食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肾病禁甘 │ ├─────┼────┼─────┼─────┼────┼─────┤ │ 五宜食 │肝色青,│心色赤,宜│脾色黄,宜│肺色白,│肾色黑,宜│ │ │宜食甘 │食酸 │食咸 │宜食苦 │食辛 │ ├─────┼────┼─────┼─────┼────┼─────┤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心病者宜食│脾病者宜食│肺病者宜│肾病者宜食│ │ │食 │ │ │食 │ │ │ ├────┼─────┼─────┼────┼─────┤ │ │梗米饭、│麻、犬肉、│大豆、猪肉│麦、羊肉│黄黍、鸡肉│ │ │牛肉、枣│李、韭 │、栗、藿 │、杏、薤│、桃、葱 │ │ │、葵 │ │ │ │ │ ├─────┼────┼─────┼─────┼────┼─────┤ │ 补 │肝用辛补│心用咸补之│脾用甘补之│用酸补之│用苦补之 │ │ │之 │ │ │ │ │ ├─────┼────┼─────┼─────┼────┼─────┤ │ 泻 │酸泻之 │ 甘泻之 │ 苦泻之 │辛泻之 │ 咸泻之 │ ├─────┼────┼─────┼─────┼────┼─────┤ │ 虚 │肝气虚则│心气虚则悲│脾气虚则四│肺气虚则│肾气虚则厥│ │ │恐 │ │肢不用、五│鼻塞不利│ │ │ │ │ │脏不安 │、少气 │ │ ├─────┼────┼─────┼─────┼────┼─────┤ │ 实 │肝实则怒│心实则笑不│脾实则腹胀│实则喘喝│肾实则胀 │ │ │ │休 │,经溲不利│胸盈仰息│ │ └─────┴────┴─────┴─────┴────┴─────┘ |
五脏 五官 五色 五味 五情 五行 职务 功能 表裏關係
肺 鼻 白 辛 忧 金 丞相 主氣 大腸
肾 耳 黑 咸 恐 水 作強 藏精 膀胱
肝 目 绿 酸 青 木 將軍 藏血 胆
心 舌 红 苦 赤 火 君主 主神明 小腸
脾 口 黄 甘 甘 土 倉廩 統血運化 胃
心 — 红色 — 苦味 — 火 — 征 — “喝”
肝 — 绿色 — 酸味 — 木 — 角 — “嘘”
脾 — 黄色 — 甜味 — 土 — 宫 — “呼”
肺 — 白色 — 辣味 — 金 — 商 — “思”
肾 — 黑色 — 咸味 — 水 — 羽 — “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