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住国道边——玉溪新闻网

 七里山人 2013-08-06
玉溪乡村纪事(之八)
家住国道边

http://www. 2013-07-31 22:00:13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张家春 文/图)

   因为据守国道的地利,一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迹的峨山彝族小村庄曾经获得过一般村庄难以企及的发展机遇,成为名噪一时的餐饮名村,并因此创造了一张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餐饮名片。随着高速公路的贯通,这个村庄渐渐归于沉寂。

坡脚村里的留守儿童

  国道边的“小香港”

  坡脚是峨山县双江街道辖区内的一个小村庄,从峨山县城沿213国道往西走10多公里就到了。小山村很小,人口仅200余人,因为正好坐落于国道上一个缓坡和一个长坡之间而得名。近年来,在玉溪众多的饭店餐馆中,以“坡脚”命名或者经营相关菜品的饭店随处可见,小山村的名字也逐渐广为人知。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坡脚自古是马帮、商贾往来昆明和思茅、西双版纳的必经之地,当地人自古有经商的传统,或开马店或开客栈,曾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坡脚,穿村而过的213国道上车辆和客商往来日渐增多,坡脚村人的朴素商业意识被唤醒。以213国道上过往车辆和客商为服务对象的饭店、旅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坡脚村、213国道沿线,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路边饭店群。

  缘于213国道的交通主干道作用,坐拥地缘优势的坡脚餐饮业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盛。当时,仅坡脚村就有饭店经营户21户,以坡脚为中心,213国道沿线前后不到10公里范围内的饭店经营户甚至一度超过40家,这些饭店一年的营业额最高时逾千万。当时饭店从上午9点开业,一直可以持续到夜间两三点钟,长期在坡脚村工作生活的总人数超过1000人,村里不仅有食宿店,还建起了几家修车店,邮电所、加油站和信用社等都有。因为当地一带的餐饮业发端于坡脚,又以坡脚村饭店最为集中,往来客商大多习惯性地把当地一带的饭店称为“坡脚饭店”并口口相传,“坡脚饭店”和“坡脚杂菜”因此声名远扬,坡脚村也曾经一度被戏称为峨山的“小香港”。

  餐饮业的兴起也使不少坡脚村人在饭店经营中创造着山村的财富传奇。1990年开饭店的坡脚村人沈建武的饭店生意最好时,共有十四五个人在忙活,一天上千元的营业收入,到停业时,他的饭店已为他赚取了上百万的利润,成为了小山村里的百万富翁。据了解,因为经营饭店,当地至少产生了5户百万富翁,资产积累上10万元的饭店经营户更是比比皆是,当时人口仅200余人的坡脚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兴亦路衰亦路

  不过,从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吹到这个小村庄30年后的今天再看它,坡脚村似乎并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实现持续向前发展。

  如今的坡脚,老213国道两边虽然稀稀拉拉开着一些饭店,但大多数房屋简陋,生意惨淡。进入村里,村中农户大多房门紧闭,透过门缝,坍塌、漏雨,一副长久无人居住的样子,偶尔可见的村民不是小孩就是老人。

  对坡脚村曾经的辉煌,75岁的村民杨维英证明确有其事。在一名卡车司机的点拨下,1982年,杨维英率先在坡脚开起了食宿店,一开始便生意红火,到她家吃饭的车辆经常沿213国道排成长队,为此她还专门请了2个小工,并为他们各添置一辆自行车前后跑着看护车辆。为了生意,杨维英一家六口人全部上阵不够,还另请了五六个小工。生意最好的时候,她家30个床位住了60个人。随后,村里其他农户纷纷效仿,坡脚餐饮业由此兴起。由于一些原因,杨维英的饭店到1990年便停了下来,而到彼时,她已经拥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

  在记者见到她的当日,这个昔日的女强人已闲了下来,老伴早已过世,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照料着村里的3处老旧的房产和几亩土地。4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到城里开饭店去了。不过,她大部分时间也追随子女们住在城里,烦的时候又到村里小住几天。“村里人太少,太冷清了,连我这种恋家的老人都住不下,谁还愿意在村里。”老人有点悲戚地说。

  杨维英老人的状态其实只是坡脚村及坡脚村人生存状态的一个侧影。坡脚所属的厂上村委会的余平告诉记者,坡脚村曾经创造过当地的村庄发展奇迹,不过辉煌的历史抵不过现实,村里能外出的人基本上都出去了。全村在册户籍人口220人52户,在村里长期生活的人不到一半,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40多户人家在外经营饭店,半数以上的人走出村庄。虽然该村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具有良好的商业传统,但至今村庄并没有太多的改变,相反因为大量人员的外出变得凋敝,缺乏人气,连新房都没有添建多少。在村里干了48年村医的柏云生感叹,村里人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人气了。在他的眼中,村庄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几乎没有变过样,富起来的人在外买了房,在村里的人纷纷往外赶,村里就只剩下一些老人和老房子。

  坡脚从一个普通小村庄到曾经名噪一时的餐饮业明星村,最后又归于沉寂与路有关,兴亦路衰亦路。因为据守国道的先天优势,坡脚村靠着餐饮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一度繁荣。到1999年,玉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老213国道作为交通运输主干道的作用被替代,昔日车水马龙的213国道上过往车辆急剧减少,以过往车辆和客商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坡脚饭店群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丧失了大部分客源后,众多坡脚饭店的经营好景不再,一些经营户选择了停业,一些选择了外迁,流落在玉溪、思茅一带,只有少数人选择继续留在当地惨淡经营。曾经盛极一时的坡脚饭店群土崩瓦解,坡脚村也在经历了近20年的热闹后重归沉寂。

  改变中的坡脚村人

  据一个熟悉坡脚村与坡脚村人的峨山干部介绍,当时坡脚村之所以能发展起餐饮业,除了占据地理优势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坡脚村人厚道、朴实与善良,这些品质在杨维英身上可以找到。杨维英算是坡脚的精明人,可在其10多年的饭店经营中,有不少过路的落难人接受过她的接济,一些人甚至被她收留。

  不过,另一件事情却让坡脚村人的形象有了变化。

  2008年,坡脚一户王姓村民注册了“坡脚”商标,不允许村里其他餐饮经营户擅自使用。而在当时,据统计仅在玉溪,以“坡脚”为旗号的饭店经营户就有近20户之多,且大多为坡脚村人。对于土生土长并一直靠打坡脚牌经营餐饮业的坡脚村人来说,“坡脚”被注册专有更像是对他们切身利益的无情剥夺,合法不合情。于是,一场“坡脚”品牌的使用之争在坡脚村人之间展开。由于事情牵扯多方利益,在相关部门的组织斡旋下,商标持有者与部分经营坡脚饭店的坡脚村人和厂上村委会达成协议,允许坡脚本地人在经营餐饮业上继续打坡脚牌。事情到此似乎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了,然而这一次争斗,从正面的意义看,是一次农村人品牌意识觉醒的例证,但这次争斗,却让不少坡脚村人伤了心,也让坡脚村人变得更加精明:世道变了,人心变了。 

  曾经一段时间,刚刚走出村庄在外闯天下的坡脚女人谢某对家乡充满了无尽的眷念,手机铃声《橄榄树》一度成为她每天必听的歌曲,以此寄托其思乡之情。而今,在外经营餐饮业多年的她已经成为一个精明能干的老板娘了,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更关键的是,多年的城市生活,她自己都承认自己的心变得坚硬甚至冷漠。坡脚有老母亲、几处老房子,还有一些值得怀念的东西。有时候,她也会回老家看看母亲,“但仅仅是回去看看而已,要我们再回村庄是不可能了。”谢某说。在当时众多坡脚饭店纷纷往外迁离的过程中,谢某迁到了玉溪。因为那次“坡脚”商标的使用之争,她的饭店不再使用坡脚牌,而是改成了“坡却饭店”。

编辑:沈建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