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的本质是政府过剩当下的产能过剩,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煤炭、化工几个行业最为明显,而与这几个行业关联的行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过剩。所谓过剩,顾名思义,就是生产的东西超过了合理价格之下的需求。价格低了企业是就亏钱卖,不合算。价格高了市场不要。所以,在经济学里说,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只有不合适的价格。所以很明显的是,这些昔日的风光行业,都要按照不符合预期的价格来处理过剩,用二级市场的术语说,叫割肉出货。 那么过剩是怎么出现的?为什么一方面有那么多需求,一方面却是过剩?经济学教程初级版里,有个理论叫蛛网理论,是说农民在粮价高的时候多种植,结果第二年就会供粮过多,从而粮价下跌,粮价下跌,农民就会减少种植,从而第二年又会粮价上升,如此反复,在几何图形上好像蜘蛛网,所以叫蛛网理论。供粮过多就是过剩,所以过剩的原因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现在地方官员,核心工作就是招商,因为要税收。当然,跟农民一样,官员招商也会找那些市场紧俏的项目,比如地产,比如前期的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煤炭、化工,这些项目,在当时来讲国家政策鼓励,市场呼声高,纳税也高,所以地方就会拼命“种植”。所以我们会看到,各地都在讲新能源产业,都在讲汽车产业,都在讲装备制造业,都在讲化工。只要这些项目上马了,那么地方也就有了税收,也能形成一些就业。 当然,项目上马需要资金跟进,那么资金怎么跟进?这里,另一个“农民”角色也出现了,这就是银行。在中国,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地方官员可以把本地银行的行长招来开会协调贷款,这是在国外很难见到的。而且,这些行长们也来了。也会进行贷款支持。地方分行行长似乎接受着上一级总行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所以,同样是工行,有可能在某省支持了太阳能光伏,同时在另一个省也支持了太阳能光伏,所以在贷款投向上并没有合理分散。银行成了地方项目的买单者。地方会以地价等作为抵押,但是呢,地价也要靠银行资金的支撑才会有那个水平,所以,这里的道理就是,银行或者是自欺欺人,自己玩左右手游戏,或者是乐于揣着明白装糊涂,先赚了再说。 所以,地方政府不仅干预了项目招商,而且会干预项目融资。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几乎没有风险的事情。反正是你地方在协调资金,我只是出项目,人财物全在地方出,项目好了我赚,项目不好我就拜拜。何乐而不为? 所以,我们看到,地方政府先是用地,用税收来养项目,让银行贷款支持项目,等到项目投产,发现过剩了。与蛛网理论中的农民是一样的。其实企业并不担心,因为企业并没有投入多少,地方政府和银行最担心。 前段时间看到个消息,说某市长说五年可以赚多少万亿,把投下的资金赚回来。真是无知者无畏。这个市长的讲法,代表了大部分地方官员的水平,他们不知道项目上马后的结果会怎样。 所以,产能过剩,本质上就政府干预后的过剩,所以根除过剩还不能用完全市场化的手段,否则官员们交代不过去的。那么如何根除过剩?要标本兼治。 第一,截余补缺。把过剩的以最低的价格出售。那就是把几大行业的过剩产能投入到当下的短板领域,民生。民生领域消化不了,那就没办法,销毁即可,就像资本主义倒牛奶一样。 第二,让市场经济主体归位。银行是商业单位,不要那么听地方政府招呼,如果行长想当官,那么就让他去当,别在银行里混,这就是商业守则。政府只要把社会治理好,不需要招商,甚至禁止政府招商,要让企业主动进驻,而不是现在无所不用其极的变味招商。 如果目前的体制不变,那么我们用初级版本的经济学理论就可以预测,即使解决了当前的过剩,下一轮的过剩还会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