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丝绸之路
丝绸博物馆的氛围一直是静谧的,“桑、蚕、丝、帛”,四个甲骨文字,嫘祖的雕像,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场景,石青缂五彩四团云龙衮服、鎏金蚕、平金纳纱绣龙袍、黑地牡丹梅蝶蝙蝠纹漳缎女服,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宋锦技艺……在展厅里流连,心下窃喜,仿佛一个人锦衣夜行于漫漫丝绸之路,穿梭于宁静无声的中国七千年丝绸文明史。
记忆中我拥有的第一套真丝衣服是这样的:短袖上衣,朝鲜领,胸前有两根小飘带,直筒长裤,全套姜黄色双绉面料,母亲在观前街玄妙观剪了零料让裁缝做的,料子七毛钱一尺。双绉这种真丝面料手感很有特点:阴凉光滑中带一点点涩。 上天眷顾我,让我生长在丝绸之乡的姑苏城内,使我有条件享用数不尽的丝绸!真丝的内衣、真丝的睡袍、真丝的裙子、真丝的旗袍、真丝的披肩、真丝的围巾……呵呵,我的真丝世界,我的绫罗绸缎! 丝绸产品共分为十四大类二十七小类,里面学问深得很,我们没有必要了解那么多,只要能挑选到喜欢的并且又适合自己的,那你就可以尽情享用它们啦! 当代时尚年轻人是不兴穿丝绸的,丝绸衣服容易起皱,携带不方便,不适合满天飞的白领人士;牢固度差,经不起大幅度动作,穿着它,你不得不收敛自己,学着点淑女绅士的举止;耐污性也不好,穿着它们可以上得了厅堂,却下不得厨房的。但是,丝绸的手感、触觉真的有说不出的美妙啊。比如说绢,这种质地紧密轻薄的平纹丝织物,古时没有纸,除了竹简,许多诗赋、绘画、记载文件、书写经文等等事情,都是在绢上进行的。林黛玉灯下垂泪,在贾宝玉为她拭泪的丝帕上写下:“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哪得不伤悲!”写诗那丝帕的料子就是绡。绡是用生丝织成的,虽和绢一样是平纹织物,但是它要轻薄透明得多,纱巾手帕一类的用绡来做很好看的。可见,有了纸后也还是要在丝绸上写写字的,现代人也许永远不会去学林黛玉,但这事想想倒也风雅。当你不工作、不劳动、不忙碌的时候,披上一袭丝绸衣裙吧,泡上一壶热茶,静坐一会儿。脖子上的纱巾被微风吹起,轻拂你的脸庞,一下又一下,好似耳边有人在喃喃细语…… 当我坐拥我的绫罗绸缎,不禁怀念一个人,就是103岁高龄去世的费达生先生,一位为我国的蚕桑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的杰出女性。在她100岁时我采访过她,握过她温暖的手。晚年的她,手指上天天缠绕着一缕蚕丝线,她和蚕丝一刻也不能分离。她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中国蚕丝这位高贵的纤维皇后,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她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弟弟叫费孝通。 怀 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