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病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来源:现代化养猪信息网 作者:陈健雄 时间: 核心提示: “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猪只机体在病毒或霉菌毒素、不良饲养条件等多个免疫抑制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猪群免疫失败,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不良的饲养管理引起的应激反应等主要的免疫抑制因素导致猪只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猪只注射疫苗后抗体水平仍然较低,诱发猪瘟、猪伪狂犬、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猪流感、多杀性巴氏杆菌、猪副嗜血杆菌、猪链球菌-Ⅱ型、猪胸膜肺炎放线性杆菌、大肠杆菌、霍乱沙门氏菌、支原体属(包括肺炎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使大部分发病猪场损失惨重。许多猪场病死猪同时存在多种病原,也有个别猪场以2~3种病原为主。 对猪群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足。许多中、小型猪场为了节约成本,减少了猪群药物保健、驱虫和疫苗接种的内容,并使用质量较差的原料,猪群营养不良,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收购和加工和饲料贸易方式的改变,饲料储存和运输的时间延长,为饲料中霉菌的生长和霉菌毒素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猪只摄入霉菌毒素后,产生免疫抑制,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猪群抗体偏低;而目前猪场使用的霉菌毒素吸附剂大部分只能吸附黄曲霉素,对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T-2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伏马酸)的吸附效果差,导致一些猪场虽然已用了霉菌毒素吸附剂,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许多猪场猪舍饲养密度过高、通风能力低,猪群容易发生应激而引起抵抗力下降,加上秋、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导致饲料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氧化而失效,部分饲料铜含量严重超标,高铜氧化破坏维生素营养,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 部分猪场在饲料中长时间超量添加利巴韦林、金刚烷胺抗病毒西药或磺胺类等毒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导致猪群中毒或抵抗力下降。 2 防制策略 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全方位封闭猪场,禁止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重点加强对装猪台、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对外来车辆和装猪台应严格消毒;猪场工作人员必须经沐浴、更衣、换鞋、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禁止任何猪场以外人员进入猪场生产区;并做好猪场废物、污水处理和杀虫、灭鼠等工作,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猪场内。 高度重视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通过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轻外界病原对猪群的压力;消毒时应选择对病毒效果较好且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复合醛类消毒剂,每天对猪舍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重点做好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苗、A型或A+B型巴氏杆菌疫苗、猪伪狂犬、链球菌Ⅱ型、猪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
|
来自: 昵称13358541 > 《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