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星期二16:04:09
“窃”以为,《红楼梦》乃人生之中底“必读”之书。这个“必读”,不是强求,而是读过之后,并且多少能够读懂了一点,则会觉得人生将少些遗憾矣。说得太多,反倒无趣,正所谓《红楼梦》妙不可言是也。许多人都知道鲁迅对于《红楼梦》底那一段“著名”底“论断”,但未见得就“知道”鲁迅所说底“写实”二字究竟表达底是何许意思。“余”早年也是“浅尝则止”,也“误以为”鲁迅所言乃胡适所说底“自传”,及今方才懂得这个“实”乃“虚”也,盖指“真心话”,“真实人底真实内心活动”。除了论文中“余”不得不详述“研究底意义”,生活中,“俺”不仅很少对人说《红楼梦》好在哪儿,甚至于都很少对人提及“俺”是研究“这玩意”底。原因诸多,比如别人实在都读不进去底书,“您”在哪儿“津津乐道”,对方哈欠连天“算”是客气底,贬词恶语都有可能“脱口而出”;比如内心感觉有“王婆卖瓜”底嫌疑;比如前人所言底赞美溢美之词“洪水泛滥”,“俺”不敢说有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题词在壁而掷笔之“同感”,“俺”乃无知之晚辈小辈,岂敢与前人争锋,只不多“真”底是看到了太多而无语,口不能言;再比如现今乃是物欲时代,世人大多追求及喜爱“直截了当”,光声电底“感官刺激”多带劲呀,曲折蜿蜒缠绵等等多迂腐多麻烦啊,云云。
“窃”以为,《红楼梦》永远不会过时,实因为这是一本人情社会底“实用手册”。无论网络世界多发达便捷,足不出户都可以在家办公学习工作娱乐等等,但人类社会除非消亡了,否则任何人都不得不与人打交道,不管“您”是无线还是有线,当面还是隐身,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底关系,乃是须臾不可离之事。人情社会,人事关系,不论“您”喜欢与否,“谁”能生活在真空及与世隔绝底环境中?与人打交道,言谈举止,如何得体如何进行,无形之中都是有一定规范底,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您”看《红楼梦》中,袭人长得不太漂亮,为何会受到“领导”底瞩目与器重?自恃有点姿色就有些得意忘形如晴雯,下场又是如何?诸多情形,同职场中“大同小异”。领导底“范儿”,要么是“贾母”、“王夫人”,要么就是“王熙凤”,像“贾宝玉”这种样儿当领导,是没人服气并愿意跟从底,只能当“富贵闲人”。诸位客官,看看如今“市面”上底那些职场指南职场守则之类底,有几处是说到了“点子”上底?基本上是“闭门造车”及“虚幻小说”底产物,除了骗骗职场菜鸟“病急乱投医”,或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底心态作崇,否则,浪费时间精力不说,“真”底“学以致用”起来,“您”就会知道何为“书中有毒”所说乃不是假底。再说说“男女之事”吧,“您”要是仔细“观瞧”了《红楼梦》,“您”就会知道真正底恋爱是咋回事了,爱情底真谛在何方。《红楼梦》中底物欲也是横流底,比现实更胜一筹,男欢女爱底场景“一网打尽”,包括同性恋。“您”再看看“非诚勿扰”,“宝马女”比“尤二姐”,“爆灯姐”对“尤三姐”,岂止是一个档次?《红楼梦》是“书面语”,自是有其“规范”所限,但道理都是相同相通底。比如书中“借用”贾宝玉之口,说“未出嫁底少女是个宝珠,一旦嫁了人之后,就都变成了死珠子,再其后又变成死鱼眼睛了。”这番“论道”,与民间早就有底“少女是金奶子,少奶是银奶子,少妇是狗奶子。”底“腔调”,一雅一俗,其中“归纳”底规律及逻辑,乃是“一模一样”底。四书五经,《道德经》,等等,讲底也都是道理,可相比于《红楼梦》,缺乏底是“举例说明”,所以读起来更是没趣。才子佳人小说,无论是鸳鸯派,还是蝴蝶派,宛如洋快餐,吃到口中底味道,未见得很差,只不过几无营养可言。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红楼梦》究竟好不好,好在哪儿,“您”自个儿去体会,但有一点“俺”可以确信无疑底告诉“您”,假如“您”这辈子没有真正底“读”过《红楼梦》,“您”绝对是会后悔底。酒好不怕巷子深,如同客观规律,“您”懂得并遵循之,不言功利而功利自来。“话”说多了,也就俗了。没车没钱没房之人,当务之急是生存,读《红楼梦》多少显得有点“误事”,而温饱之后,不读《红楼梦》底人,绝对比不过读懂之人,不信“您”试试?
2013年7月2日星期二17: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