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不光是中国人的讲究,德国人也兴这个,他们有句谚语,andere L?nder,andere Sitten, 译成中文就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风俗。 
 
到德国转眼21年了,快赶上生活在中国的年头了。入乡随俗于我,意味着什么呢? 是不是讲一口流利的德语,看德国电视,听德语广播,读德文书刊,参加德国派对,就是入乡随俗呢?是不是对德国的社会现状体察入微,对其历史文化侃侃而谈,对名人明星若数家珍,喝德国啤酒,开奔驰宝马,雇德国员工就是入流呢? 
 
我觉得真正的入乡随俗,不是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像德国人那样思维、思考和思辨,或者穿一身欧洲风,哼唧着德国民谣,讲一口贝肯鲍尔式的巴伐利亚德语,开口德累斯顿歌剧院,闭口慕尼黑老美术馆;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吟诵心爱的唐诗宋词,习古筝吹长箫,练气功唱昆曲,大啖重庆火锅,浅酌二锅头,而非德国猪腿和杜塞尔多夫黑啤,沉迷“修长城”胜过玩轮盘;这些中国风的做派,在西方人眼里别有风趣,孔圣人的后代不该就是这样的东方韵味十足吗? 
 
经历过的几件小事至今未忘,它们给我的启发是:融入一个陌生的国度,重要的是知道和了解这个社会的规则和习俗,然后遵守和遵从,这是入乡随俗最本质和最基本的东西。 
 
93年的圣诞前夕,男友在一家大型连锁超市打工。有天,他乐不可支地告诉我,超市内部卖给了他两辆崭新的自行车,让我明天下班的时候去接他,然后一道骑车回家。那时到德国刚一年多,没想过买山地车这样的奢侈品,纯属捡了个便宜货,因为车身上有擦痕,所以按照内部规定准备扔掉,(我猜想主要是为了防止人为破坏,才制定出这样的规定,就是任何有损坏的商品,一律不能打折卖给员工,而是一股脑儿地扔进封闭型的铁皮垃圾箱,当做特殊垃圾清理掉),男友觉得实在太可惜了,便斗胆一问。德国同事看他一个年轻穷学生,就去请示上级,于是特批5马克一辆卖给他两辆,因为他说有个女朋友,也是中国勤工俭学的留学生,想周末一道骑车出游。 
 
我俩兴高采烈地骑着油光锃亮的山地车回家,在离家不远处的30公里区域,是两条较窄的单行道,中间则是参天的大树和宽阔的步行区,每周一、三、五都有自由市场,卖各种各样的新鲜食物。突然,我们听到一声大喝:“单行道!!!”我俩都愣住了,这才意识到我们在单行道上逆行骑自行车,这不仅不安全,而且违反交通规则。刚才大喝的司机已经开远了,我们匆忙离开单行道,换到正确的车道上。对刚才陌生男人的断喝不仅没有反感,反而由衷感谢他把我们唤醒。除了感谢,还有对可能发生意外的后怕,和因无知而违规的内疚。 
 
那时我们还没有考驾照,在中国学自行车时,无论北方的他,还是南方的我,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骑车安全教育,没有单行道逆行的概念。今年春天,女儿小学四年级时,德国学校进行了统一的自行车驾照教育,还有正儿八经的路考,由老师、警察和家长们一起,守在每一个路口打分。我这才进一步了解到,德国人对孩子的交通规则教育是多么的仔细和严谨,难怪德国成为举世闻名的交通礼仪大国。 
 
说起来,我们是在国内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具备一定的素质和修养,但由于初来乍到,和交通常识的匮乏,第一次让德国人“刮目相看”了。6年后,我们虽然早就在驾校系统地学习过交通规则,通过了理论考试,拿到驾照也好几年了,但一不小心又犯错了,被较真的德国人逮了个正着。 
 
1999年夏天,我们搬进了一处环境绿化不错的居民小区。有一天,尚无孩子的两个丁克开着车出门逛荡,快到小区出口的地方,两位正在聊天的德国女人招手示意,把我们拦了下来,其中一个不温不火地说:“你们不觉得自己开得太快了吗?你们难道不知道吗,在我们这样的居民小区,最快只能开7公里?”我们当时压根儿忘了7公里这个茬儿,但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德国人不会凭空捏造的,于是立马表示歉意,说以后一定注意,不会再在小区里开快车了。是的,她说得一点儿没错,我们念驾校时也学过和考过,在竖有蓝色牌子的居民小区,汽车的速度应该是行人步行的速度,也就是每小时7公里的样子。这条规则主要是为了降低噪音,保障小区的安静,为了所有在小区里散步的、骑自行车的和遛狗的居民们,还包括狗狗们的安全,尤其是为了在小区内玩耍的孩子们的安全。我们虽然以前在驾校的课本上学到过这条交规,但在实际生活中甚少碰见这样的情况,即在竖有蓝色牌子“安静的居民区”里开过车,于是这条交规被我们无意间忽略了。这位女士的“多管闲事”,不仅没让我们反感,反而让我们佩服她的当仁不让,而对我们自己行为的失当则感到内疚。后来我得知,她是一位会计师和两个孩子的母亲。无论是出于母亲或者公民的责任感,为了小区的安宁和孩子们的安全,她拦车提醒,都值得尊重。 
 
就事论事,错了就是错了,及时坦承和改正错误,遵守规则,恪守礼仪,在我看来,就是入乡随俗最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一件刚搬到这个小区发生的事情,让我对入乡随俗有了另一份理解。那时,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地忙工作,连邻居们的姓名和面目都还没有一一弄清楚,更别提他们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了。一天,一位紧隔壁的邻居来问我,附近一家邻居的孩子马上要正式加入教会了,大家准备凑份子给孩子买件礼物,你们家愿不愿意参加?份额可大可小,在某个范围内可以自己决定。尽管我当时没太明白那是个什么样的入会仪式和活动,是天主教还是新教,是哪家的哪个孩子,但明白了这是一件对德国人来讲慎重其事的大事情,和凑份子的中心思想,于是爽快地应承下来。因为这件不足挂齿的小事,邻居们觉得这家中国人慷慨大度。他们以小见大,认为我们自己虽然不信教,但随和可亲,知书达理,愿意和他们打成一片,于是对陌生的我们有了认同感。借助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形成了和睦友爱的邻里关系。弹指14年过去了,颇为顺心如意,不仅我们自己受益,孩子也获益匪浅,邻居们都珍爱地说,我家女儿是大家乔迁新居后出生的孩子,是邻居们看着一点点长大的,对她喜爱有加。 
 
入乡随俗,既是对异国礼仪习俗的尊重,也是对他乡规则和规矩的恪守。我们每一天都在接触和学习新的东西,每一天都在不断地吸收知识,提升自己,而入乡随俗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为修身养性的一部分。 
 
入乡随俗,既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大事,体现了一个人的认知和见识。做得好,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和快乐,做得不好,或许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甚或心境。 
 
也许,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手头上正在做的事情,无论是工作也好,学习也罢,还是相夫教子,游山玩水,做最好的自己,入乡随俗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