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地名,城市的共同记忆

 苏迷 2013-08-07

        裘潇

每一座城都有专属于自己的记忆,这种记忆唯有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才会有感觉。

看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吗?他在上面一个接一个的讲段子,下面的上海人个个都笑得前仰后合。没错,这就是属于这个城市的记忆,懂的人会心一笑,泛黄的岁月就涌上心头。

上海是这样,苏州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苏州人的城市记忆中,有一种记忆是永远也抹不去的,那就是老地名。每一个老地名的背后,都承载着苏州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而更重要的是,提到老地名,就是在启动那段和它有关的生活记忆。那是我们在苏州这座城市的共同记忆。

遗憾的是,随着城市的变迁,许多有着苏城珍贵记忆的地名已不复存在,实为可惜。

苏州人的自豪和骄傲

家住濂溪坊附近的王老先生平日喜欢看关于老街巷的书,对苏州的老街巷文化也算略知一二。关于家附近的濂溪坊,他告诉我们,那是为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而命名。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子全书》,写的散文《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之句,脍炙人口。濂溪坊,原名“布徳坊”,他就曾居住于此,并在驻地讲学传道,门徒众多,声誉很高。

不过,那条宋前六十古坊之一的濂溪坊在拓宽干将路时已被拆除,现在的濂溪坊其实由财神弄更名而来。“看到这些地名,总觉得特别自豪。古人留下那么多的故事,想想我们生活在共同的土地上,会觉得很震撼。”王老先生发出感叹。

苏州人对于老地名其实是颇为自豪和骄傲的,不仅是老地名作为地方集体记忆的载体,更因其数也数不完的文化和历史,有力地佐证了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据1985年统计,苏州中心老城区共有1461条道路地名,其中,古城内有888条,著名街巷有110条,古城外有573条,著名街巷有39条。这些街巷地名的由来与苏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古迹、人物、典故、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等情况都有密切关系。

 

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潘君明是一名专门研究苏州传统街巷文化的学者。30多年来,他走街串巷实地考察、搜集资料,一门心思地研究老街巷文化。苏州城内的一街一巷有什么文化、发生过什么故事,对他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记忆。

他告诉我们,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能真正被称为老地名的是从南宋末期开始的那些古坊。据《吴地记》记载,苏州有古坊60个。但至宋代金兵南侵之时,只剩20几坊。直至现在,留存的古坊仅有6个,即孝义坊、滚绣坊、干将坊、闾邱坊、碧凤坊、庆元坊。唐代以前没有发现可考证街巷的书籍,但唐以前的古坊也还有5个,通关坊、盍簪坊、吴趋坊、嘉鱼坊、富仁坊。

这些古坊大多还在原址,只不过有几个已被叫别了名字。如盍簪坊也就是现在的合村坊,嘉鱼坊也就是现在的嘉余坊。每一条街都有来历,有出处,有历史文化,拿嘉鱼坊来说,“鱼”即是贩鱼的市场,“嘉”,美好的意思。当时的乐桥是古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嘉鱼坊一带即为渔业集市,故名“嘉鱼坊”。“老地名都是有来历的,了解老地名就能了解苏州的历史,它是相当珍贵的。”

 

吴文化保护的努力

然而,能流传千古的老地名,坚强却也脆弱。潘君明曾做过统计,苏州近四、五十年间,消失的街巷路名有260多条。特别在改革开放后,消失得特别多。

苏州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莫俊洪介绍,20世纪90年代后期,苏州开始街坊改造,也是地名消亡较多的时候。当年,仅干将路拓宽,沿线的许多小街小巷如狮子口、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豆粉园、铁瓶巷等就消亡了30多条。古文化保护专家们当时都是极其痛心,直叹可惜。

不过,近几年,苏州开展吴文化保护工作,古城区内除了重点建设的桃花坞地区以外,原则上没有消亡,基本以恢复老地名为主。“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尽量减少取消地名。对于那些消亡地名,也尽可能从文化角度去恢复,既保留地名又延续其文化,保留其意境。”对老地名的消失,莫俊洪也表示既惋惜又无奈,他说,地名办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老地名、保护吴文化。

去年5月开始编纂的《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就是他们为了研究挖掘和保护利用好这些老地名做出的努力。经过整整一年的收集整理、考证,1600条老地名已收集完成,首批800条名单已研究确定。莫俊洪透露,到时,根据列出的名录,将借助民间力量,把这些名录的地名文化和内涵编写成一本专业的街巷文化书籍。初步打算分三年完成,现在正定名单和出初稿的过程中。“古书、古文化中提到的地名一定会保护下来”,把过去零碎的记忆形成完整的东西,这是要一直要做下去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