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流逝飞快,这个城市的面貌、城市的结构、城市的内容,在过去几十年间迅速改头换面,我们有了更大的生活半径,有了更高更远的风景,但在记忆深处,却总有一些美好时常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老街巷即是。 老苏州:吴门鱼 吴门鱼是一名摄影师,专长苏州当地的人文摄影,特别爱好苏州的老街巷。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记录即将消失的东西。作为一个老苏州,底蕴深厚的街巷文化也让他感到自豪和骄傲。“苏州的街巷都非常内敛,光看外表好像并不知道它有那么文化,但其实老街巷是最有文化底蕴的,也代表了苏州的文化。” ◇最感兴趣的街巷:混堂弄 巷名很有意思,发现后特地去找来资料看,结果发现不止一处。好奇心切的他就去实地考察,最终比资料还多发现一处,一共5处。但其实,混堂弄原有12处之多。 ◇最钟情的街巷:丁香巷 平江路是吴门鱼每天必要报到的地方,不管刮风下雨,只因每一刻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丁香巷就是这样被发现的。起初他是被那诗意的名字所吸引,后来是因为发现了现代的丁香姑娘。一个黄梅季的雨天,站在丁香巷那被雨浇湿愈加发黑的石子路上,正巧碰见一个女孩从巷子里推着自行车走出来,在她穿雨衣的那一刻,他按下了快门。“下雨天能见度低,感觉看到了现代的丁香姑娘,特别有诗意。”灰灰的砖墙,窄窄的路面,有很古朴的味道,他说,那就是真正的苏州小巷啊。 ◇印象深刻的街巷:幸福村、北码头巷、悬桥巷 幸福村在盘门,现在早已消失不见。但当年他刚上班那会,每天都要经过那里。巷子就在城墙底下,能看到洗菜、烧饭、洗衣服等很市井的苏州生活,至今仍让他记忆深刻。 如果说那时的幸福村算是旧时的城乡结合部,那么北码头巷是典型的苏州人居住的地方。当时,这里很热闹,边上还有个码头,小时候,他曾看到过纤夫拉纤的场景。河里还浮着很多木排,大人们会踩着木排到河中央去洗衣服。有意思的是,七、八年前的某一天,他踩好点打算在第二天同样时间、同样地点拍摄。就一个晚上,要拍的风景被拆,他当时就目瞪口呆。现在,北码头那一端的城墙正在改造,那一幢民国的洋房估计也不会再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悬桥巷也在平江路一带,印象深刻是因为整条巷子全是大户人家居住的老宅子。巷子很大,建筑很有特点,边上还有菉葭巷,可以从大户人家的备弄直接穿到悬桥巷,但一般人不知道。 那些老苏州记忆深处的老地名 察院场:察院场不就是观前吗?去观前必要在察院场那一站下车。但你真的知道它在哪里吗?这条巷子在民国初期就消失了,现在的察院场只剩下一个公交站名而已。老底子的人大概都知道它的具体方位,察院场原来位于观前街西端,是条“L”形的巷子,从现在的施相公弄、弄南口接观前街、转西至护龙街(今人民路)一段。至于为什么叫察院场,是因为原来这里设有教察院衙门,是朝廷的监察机关,设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官员,权力很大。所以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力也是杠杠的。这个名字因此也就一直叫到现在。 北局:北局在观前,每一个在苏州长大的人没有不到那里去玩过的。而老苏州也一直喜欢把“去观前”说成“去北局”,到北局就到了观前。之所以习惯那么叫,也是有来历的。明代,这里设有专供皇家应用的织造局。到清代,在城南带城桥下塘又增设织造局,称“南局”,此处即简称“北局”,然有南北局之分。旧时,这里曾是古城的文化中心,热闹繁华之地,共开有七家戏院,中央还有承载多少苏州人年少记忆的“小公园”,内建有李根源题书的林则徐纪念碑。去观前玩,必到北局。 三元坊:每个苏州人都知道的地方,原来在人民路南端,即书院巷口至府学(文庙)处一段,来自钱棨连中“三元”的事。据史籍记载,连中“三元”极不容易,也不多见。作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中“三元”的人,苏州人特别高兴和荣耀,特地在府学之东建起牌坊,称“三元坊”。现在,三元坊早已消失,也只剩一个公交站名,和市图书馆左侧的钱棨读书像,用以怀念这令苏州人骄傲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