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家浜陶园:中西合璧筑园宅

 苏迷 2013-08-07

陶园,桃园,还是桃源?在苏州盛家浜有座陶氏宅园,三种称呼贯穿一气,仿佛从古穿越到今,曾经的陶园,今天的桃园,何尝不是当代苏州人梦寐之中的桃源呢?

记者  陶瑾

 

时下,走在街上酷暑难耐,倒不如去孵园林,分外闲适。那些藏于巷中、鲜为人知的园子往往是最佳私享地,譬如陶园。在“度娘”上找苏州盛家浜,很快搜到吴中区盛家浜,却不是记者想去的那一个。根据文字描述:盛家浜东出游马坡巷,西出剪金桥巷,中段南侧支巷称小粉弄。于是七绕八绕,在一片墨绿色的爬山虎掩映下找到盛家浜陶宅。

从门口挂的牌子大致能猜到这里现为文化艺术馆,进门后,一张桃园示意图将整个宅园的布局标注得很清楚。而整座宅子并非“按常理出牌”,中规中矩地全部按苏式传统古宅“几进几路”去构筑,陶宅还融入了部分海派元素,使其有几分被艺术化了的感觉。

 

清代“分家”,三户私有

说起来,盛家浜是小巷里的一条支弄,巷长100多米。旧称成家浜巷,原有西通第一直河的断头河浜,西端跨有成家桥。上世纪20年代末填浜废桥拓巷。

坐落于盛家浜4、6、8号的陶氏宅园宛如深巷里的一颗珍珠,闪闪发亮。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是一座富有江南情调的民宅庭院,掩隐在苏州古城小巷深处,此地建筑多为典型的清末民初风格,走过一个世纪风雨沧桑,至今仍然凸现出当年主人典雅的审美情趣和庭院清丽秀美的风姿”,有人曾这样描述陶园。

据悉,这处宅子始建时规模不小,占地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中西东三路,是清朝时期某个大户人家的宅第,据说原先的主人姓马。后来家道中落,全宅便以轴线为准分三块出售。

最东面4号为民国时期上海邮政总局局长王振伯的宅院,院内栽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广玉兰和黄杨树;6号为苏州张姓律师购得;最西面8号则为东吴丝绸厂业主陶叔平的宅园,前面是一中式庭园,其中水池、假山、亭子和曲桥等景观相映成趣,后面是一栋两层的西式楼房。园内还有两株百年以上树龄的金桂和银桂,三峰太湖石也姿态玲珑。

由于这三户大人家平常都紧闭大门,住在周边的百姓也只能从外边观望,并不知道其中宽广的天地。

苏州沧浪街道党政办主任朱勤农说,最近他在陶园碰到了马家的后代,一位90岁的老太太在12岁时从这里搬出去,不过每年她都回来苏州一次,只可惜看不到过去古宅的模样了。而今,马家的后代基本定居在台湾、上海。

 

大杂院变身吴文化之家

今天的“桃园”早已修葺一新,不再是大户人家私有的独门深院,而是作为吴文化展示、教育和活动阵地,取名“桃园综艺馆”,对外免费开放。

其实回到上个世纪末,由于人事变迁及年久失修,昔日的宅园成了居住几十户人家的大杂院,破落不堪。为了保护古建遗存,同时改善居民生活,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部门着手对桃园进行整修改造。2003年上半年,先后动迁居民28户,下半年开始启动修缮工程。整个修缮过程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耗资1000多万元,并将盛家浜4号、6号、8号连为一个整体。取名“陶园”,不只是因为陶宅园景尚留存完好,又谐音“桃”字,蕴含了“世外桃源”的意思。

经过一番精心“雕琢”,宅子里设置了松迎堂、养真轩、翰墨楼、清风苑等几大馆室,让人们来此静静享受文化、艺术、饮茶等生活方式。现在的大门开在盛家浜8号,走进去,最先来到西路的一个庭园。两侧栽有高大的古树,居中有一座硬山顶厅堂——松迎堂,花窗上的竹帘“落”下,使整个屋子瞬间凉快许多。后一进是苏州民间工艺展藏馆,一栋两层的西式建筑,想必原来应该是主人的居所,现作为苏作家具、刺绣、剪纸、泥塑等吴地民间工艺的展示厅。绕过楼旁的一条小径,后面有一个花园。太湖石的堆叠,绿植的点缀,将后花园装扮得别样清秀。

在松迎堂旁,则呈现出“前园后宅”的格局。花园里,一个不大的水池上架着一座曲桥,分割了水池的空间,增强了视觉的可观赏性;假山上立着一座五角凉亭——吟风亭,在周边众多建筑物中一下子脱颖而出。园后有一座翰墨楼,收藏了数千册苏州作家作品及吴地文化丛书,同时居民能够通过多媒体欣赏吴文化的精粹。

怎么走到第二路,就是原本的张家呢?在苏州民间工艺展藏馆旁有一个小门洞,穿过它就能来到中路和东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先引你来到中路的花园,一旁则是一个三间宽的大厅,现用作茶室。透过美丽的花格窗,能够望见门前的一眼小天井。天井内有些许湖石、荷花的点缀,以及一座“盛德日新”砖雕门楼。大门紧闭,后来记者从后边绕过去,才知还有一栋楼。从茶室出来,再往东去,便是“桃园”的东路。东路也遵循了“前园后宅”的格局,前有花园,后有骑马楼。眼前这个花园那叫一个气派!花园不仅面积大,且设计具有一定特色。回廊、凉亭、古树、山石等“园林小景”搭配谐美。北面,透过四叶草形的门洞,“清风苑”显出几分高雅。据了解,这里原来是主人的内宅,屋前有一个石板天井,如今被沧浪街道用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在“清风苑”的馆室内,图文并茂地展出了范仲淹、况钟、于成龙、包拯、陆绩等中国历史上100位清官廉吏的史料事迹。

“2012年,街道对‘清风苑’进行重新整新,现在这里设立了‘清廉馆’、‘警示馆’、‘廉政书画馆’、‘动态展示馆’和‘小巷名人馆’等六个馆室,融入了更多的廉政元素,打造出了更浓厚的廉政文化教育氛围。”朱勤农告诉记者。

走在焕然一新的“桃园”内,移步换景。厅堂楼阁,疏朗古朴;小桥池塘,清逸幽雅;湖石假山,花草名木,生机盎然。怪不得每天来此游赏的人络绎不绝呢!

 

 

资料、图片:《苏州古民居》、《苏州旧住宅》、《苏州名人故居》等;特别鸣谢:苏州市方志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