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客都创想绿色旅游文化梦

 智慧旅游519 2013-08-08
□陈熠瑶李沫

    绿色,对于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全市85%左右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山地的梅州而言,是一种融入城市生命的颜色。被誉为“世界客都”的梅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数百年前,客家人翻越高山,穿越密林,来到梅州安家落户。高山和丛林见证了他们的迁徙,给予他们最安全的守护。保护生态的理念刻入了城市发展的脉搏中,一个关于生态、文化与旅游的创想正是在这样一座满城翠绿的城市中萌发。

    “十一五”期间,梅州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广东省旅游局签订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框架协议,主动适应生态发展区定位,提出“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战略目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的先锋产业,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梅州旅游最鲜明的旗帜,也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先锋产业和特色产业。“十二五”伊始,梅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打造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构想,并于2012年3月召开的梅州市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决定》,推动梅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旅游成梅州绿色崛起先锋

    在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这样指引梅州的整体开发——“梅江区、梅县划入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粤北山区点状片区,兴宁、平远、蕉岭划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粤北部分,丰顺、大埔划入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韩江上游片区,五华划入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全市功能定位为广东绿色崛起先行市、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世界客都、韩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粤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生态无疑成为梅州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梅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主任刘许川告诉我们,梅州一方面要保护好生态,特别是梅州处在韩江的上游,环境关系到整个韩江流域25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责任重大;另一方面梅州是经济欠发达山区,人均GDP在全省排到末尾,经济发展成为迫切需要。面对这样

    的双重压力,经过几届政府的反复探索思考和实践,提出了“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

    而旅游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烟低碳产业,无疑成为梅州寻找“绿色崛起”之路的探路石和先锋军。梅州市旅游局局长吴献华告诉笔者,梅州结合自身的生态优势,再加上“世界客都”的文化优势,开创性地提出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概念。从“十一五”期间着力打造的“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到“十二五”期间发力建设的“文化旅游特色区”,梅州旅游不断升级发展,为梅州的绿色崛起、破解山区科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

    一切只为守护绿色净土

    在刘许川看来,梅州是广东的一块净土,没有被现代工业过度污染的地方。如今梅州所有的污染企业全部退出,现代工业全部进园发展,规划建造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园,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实现工业集聚发展,各县全面保护生态环境,更是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工业发展的乱局。

    利用工业集聚后腾出的空间,提出“以文化和旅游作为牵引”,主攻中高端市场,面向大众游客的市场定位,梅州提出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以梅县、梅江区为核心,以兴宁、五华为重点,以丰顺、大埔为南翼,以平远、蕉岭为北翼,将1区1市6县总体纳入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以前所未见的力度在全市各县(市、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

    刘许川指出,“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是梅州旅游发展定位的新描述,也是准则。梅州在进行城乡统筹建设中,把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与保护生态、保护特色民居、扶贫“双到”相结合。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环境改善、农产品销售,促进产业集聚,尤其是生态产业的集聚,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城市更美丽,乡村更有魅力。如今梅州每个县都在进行“美丽乡村”的试点建设,梅县采取六村联动,将重点在六个村规划建设总长49.6公里的绿道、2座廊桥、8个凉亭、3个休闲水景观和一批栈道等,把各个景观景点串珠成链,凸显美丽乡村的魅力。城市建设也是如此,如河堤上必须退缩50米,道路必须退缩20米,体现了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的紧密结合。

    吴献华特别介绍了S223线优化升级,称之为梅州加快旅游发展、优化道路配套设施的典范。S223线是连接梅州市区至雁洋的重要道路,建成初期存在绿化不

    足、沿线坟地多、环境污染等问题。去年梅州投入2亿多元,全面完成了S223线、205国道梅县新城至南口段等重点旅游干线的加铺沥青、绿化美化、加装路灯工程。同时,对连接雁南飞、雁鸣湖、五指峰、灵光寺、叶帅故园、桥溪古韵等景区景点的道路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初步形成了“车在绿道走、人在画中游”的格局。

    如今整个梅州城乡建设都围绕着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以保护生态,增强可观性为前提进行规划建设。刘许川笑言:“垃圾不落地,家园更美丽。”营造梅州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大环境,以后的梅州就是大景区。

    生态文化旅游相辅相成

    梅州是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这里的客家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浓厚的文化底蕴一直让每一个梅州人都引以为傲。在刘许川的观念中,生态、文化、旅游三个概念既是融会贯通,又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困在传统观念中,就容易走入误区,反而限制了思路。

    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真正实现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通过改善环境,集聚高端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相辅相成地发展不失为一条有效之路。比如现在梅州正在策划的中国收藏文化基地,由国家文物局授权,在核心区雁洋建造一个华南最大最权威的文物鉴定中心,是全国三家文物示范基地中的第一家,建成后将长期举办藏品鉴定大会,还准备和央视合作每年举办一次顶级艺术品鉴赏大会。这样的项目之所以能落户梅州,正是看中了梅州钟灵毓秀的山水与古典的气质相符,而对于旅游而言,能集聚大量高端客源、人气,带动酒店产业投资,传播品牌,提升知名度,既能吸引游客,又能产生最大附加值。

    除此之外,举办大型的文艺活动,打响客家文化。如去年客家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梦里客家”在《中华情》播出,今年的央视中秋晚会落户梅州,实现了小城市与央视大品牌的对接,迅速提升梅州的知名度。梅州还争取长期成为“星光大道”华南赛区的赛点。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带动旅游业发展。比如2012年在梅州客天下景区拍摄的“国庆七天乐”,直接提升了景区在国内的知名度,今年春节期间许多人慕名前往,游人如织。

    特色区的天时地利人和

    刘许川指出,梅州招商引资,

    实际上是招商选资。梅州旅游人气旺,带来了投资热潮,全市88个项目,总投资300多亿元,迄今已投入120多亿元,建设了一批五星级酒店和度假村。近3年,梅州财政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共13.32亿元。

    梅州交通道路状况也得到改善,梅惠高铁列入“十二五”规划,明年动工。梅州境内唯一一个机场——梅县国际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等航班,也是海峡两岸季节性旅游包机航点。邻近有潮汕国际机场(距市区1小时,距丰顺半小时)和福建连城机场(距梅县1个多小时),均有高速公路直达,全程连通。高速公路方面正在规划一条能缩短梅州至广州、深圳距离的高速路——畲华高速公路,从市区连接一条至汕湛高速路,届时,梅州到广州时间将缩短为2.5小时,梅州将融入珠三角三小时经济圈。另外一条是从大埔连接到漳州的高速,梅州到厦门的行车时间将缩短为2小时。“十二五”规划期末,梅州将连接上厦深高铁,梅州至鹰潭也将开通高铁,梅州将有两条高铁,梅州至杭州3个小时,到广州1.5个小时。

    刘许川表示,梅州开发有一个整体的理念,全市一盘棋,一个规划,避免各县旅游同质化发展,各县错位发展,各有特色。近两年,旅游业回报很大,旅游人数稳步增长,重点是提高旅游附加值、提高旅游产业的带动能力。通过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文明素质增强,幸福感增强、创业渠道增加。比如,“果园变公园”,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增加,通过建造乡村旅社,出租农舍,出租农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并参与到第三产业建设中。再如,“库区变景区”,水库库区建设也融入了生态的元素;农村水圳陂头也变成旅游景点。

    在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梅州市定位为“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生态产业发展试验区、世界客都、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经过短短一年的建设,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未来发展蓝图已徐徐展开。尤其是当前正在全力打造的雁洋核心区,放大雁南飞效应,加快桥溪古韵等特色项目建设,使叶帅故园与灵光寺、阴那山等风景名胜区串珠成链,有力地推进了以休闲、观光旅游、保健疗养为重点的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集聚发展,成为梅州市探索建设幸福导向型产业试验区的先行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