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剩饭?警惕蜡样芽孢杆菌中毒

 雨雪无睛 2013-08-09

特别策划:如何度“苦夏”·食品安全

吃剩饭 <wbr>警惕蜡样芽孢杆菌中毒

 吃剩饭 

警惕蜡样芽孢杆菌中毒
    闷热的天气,您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偶尔自己会有短暂较轻的呕吐和腹泻,而这种较轻的食物中毒之后,自己又想不起来吃过什么可疑食品。食品药品监管局专家提醒大家,这种症状很有可能就是蜡样芽孢杆菌在“使坏”,因为它的最爱就是剩饭。
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就是这么“阴险”,很快出现,一般不重,不超过一天,污染的食物并不出现明显的变质,之前不容易警惕,中毒之后回想起来也没吃什么感觉变味了的东西。
    专家说,蜡样芽孢杆菌会引起食物中毒,中毒者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受污染的食物不会出现明显变质,米饭等淀粉类食物最容易受污染。蜡样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与食物中,在夏秋季极易引发食物中毒。
    一般说来,蜡样芽孢杆菌在20℃~40℃会迅速繁殖,最佳温度是30℃~32℃,很耐热,环境不利时,它产生的芽孢能耐受100℃达30分钟,一般烹饪方法很难将其杀灭。
细菌繁殖的结果是产生肠毒素,食品中污染蜡样芽孢在室温内(16℃~40℃)极易繁殖产生对热稳定的肠毒素,故肉类、奶类及剩饭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温短期时间存放。剩饭即使在食用前加热煮沸,芽孢也不易死亡。

 

 

 

黄曲霉菌洗不掉
    只要将发霉的食物洗干净,再加上高温加热,黄曲霉毒素可以去除?错!一旦发现霉变的食品,大家一定要坚决丢弃。因为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成分是脂溶性的,而非水溶性的,一般的水洗和烹调加工温度不能将其破坏。

 

 

高温天气关注“舌尖上的安全”
37℃~42℃是食品的最危险温度
    近一个月以来,多地气温连创新高,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在高温天气里,何为食品的安全温度?怎样预防食物中毒?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察处副处长陈升、山东省妇幼保健院保健科主治医师李美、济南市疾控中心预防科主任李兆强。
远离“危险温度”
    何谓食品“安全温度”?陈升介绍,每种食品在储藏和保存时都有一个自己最适合的温度,超过或低于这个温度,食品将会降低口感,甚至滋生细菌,导致变质。
    “对食品安全影响最大的是细菌。”李兆强介绍,细菌繁殖需几个关键因素,即营养物质、湿度、氧气、温度,前三者不易掌控,容易控制的就是温度,远离危险温度也就保障了食品的安全。食品细菌易滋生的温度是4℃~60℃。通常食品加工和保存时要将冷产品的温度控制在4℃以下,热产品控制在60℃以上,防止细菌的快速繁殖。
    “而37℃~42℃是食品的最危险温度。在此温度下,细菌繁殖速度最快,4小时左右就能增加4000多倍,近期的高温恰恰让食物处于最危险温度中。”李兆强说,“凉菜上菜时的温度跟室温差不多就得当心,证明它正处于最危险的温度中,食物很可能微生物超标,不建议食用。”
预防“食品腐败”
    据李美介绍,食品腐败包括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各种变化。如鱼肉的腐败、油脂的酸败、水果蔬菜的腐烂等。
    食品储存的温度不当,会促使细菌滋生,甚至导致食品腐败。李美提醒,“在炎热天气里,细菌生殖能力旺盛,特别爱藏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中。软包装的灭菌乳、瓶装果汁等若一次喝不完,须将剩下的拧紧盖子并立马放入冰箱。巴氏杀菌奶在目前的室温下存放很快会出现细菌超标,必须存于冰箱中,且在生产时间的48小时内喝完。”李美强调。熟肉制品最难存放,熟食品在10℃到60℃的温度条件下存放时间应尽量小于两小时,长时间存放则容易变质。李美建议,当天吃不完的,要分袋包装,冷冻起来。
谨防“舌尖上的中毒”
    炎热季节,气温持续走高,食物易腐败变质和受到细菌污染,出现食物中毒和发生肠道传染病的风险增大,现在到9月份尤其容易发生。
    李兆强也给出了几个预防食物中毒的“小贴士”:一是低温储存食品,注意在安全温度中储藏食品,防止变质。二是接触生鱼、生肉和生禽后应注意洗手,防止交叉污染。三是烹熟食品应及时食用,提倡“现买、现做、现吃”。四是生熟食炊具要分开使用,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洗消毒工作。五是蔬菜、水果应充分浸泡、清洗后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