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们想象不出当年没有空调电风扇在院落乘凉的情景。或许,在外婆家旧柜上还能找到一把斑驳了的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一把真正的“轻罗”小扇……就这样的旧物件,在苏州杂件收藏家蔡念群手中,复活了传统的苏式团扇制作技艺。
轻罗小扇 清风徐来
陈晓雯/文 大 沐/图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摇蒲扇,困竹榻,吃井里冰的西瓜香瓜,用井水冰的酸梅汤、绿豆汤、鲜橘水,听老人讲鬼故事和他们当年风光的故事……在高温40℃左右的酷热中,90后们想象不出当年没有空调电风扇在院落乘凉的情景。或许,在外婆家旧柜上还能找到一把斑驳了的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一把真正的“轻罗”小扇,扇面上工笔仕女,端庄娴静,裙裾边角围绕藤萝叶蔓,朱唇一点的红与花草交相呼应,扇柄处还饰有鹅黄穗结,甚至是丝丝缕缕的扇面尚挂在泛黄的象牙扇柄上,就这样的旧物件,在苏州杂件收藏家蔡念群手中,复活了传统的苏式团扇制作技艺。 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有柄的扇子,又名纨扇、宫扇。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苏州的扇子制作历史悠久,其中以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最为出众。绢宫扇是团扇中的一种,用丝绸制的团扇,从实用又发展到鉴赏和装饰用。 团扇是小众雅玩,也透着大千世界。唐寅在《秋风纨扇图》上曾作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明中期后,随着折扇的流行,团扇的使用日益减少,至清代中期几近消亡,直至清中期阮元得到一柄宋代马和之与杨妹子合作的团扇,照样复制分赠友朋弟子。从此之后团扇复现于世间,流行于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庶民百姓。 而阮元的故事,让杂件收藏家蔡念群关注起团扇来,十多年前陆续收藏团扇,收进的团扇成扇和扇面总数已过百。他最喜欢的一把是载泽和奕谟合作的刻漆戗金团扇,无论是扇面还是装潢都透着皇家范儿。而一柄清代的罗织物团扇因偶遇蔡念群而起死回生,扇面与扇柄“身首异处”,他以苏州人独有的一双巧手把大漆扇框和扇柄与扇面拼接起来,将本已残破的团扇还原出昔日的摇曳。在收藏之余他经常亲手修复破损的团扇,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以贾养藏的日子里,钻研起恢复团扇制作工艺,在业界有了“团扇蔡”之雅号。 竹、木、象牙、玳瑁、漆雕等,渐渐不满足于从民间旧物中淘来的扇柄扇框,蔡念群置办好各色工具,开始从浙江竹、福建竹到四川竹,自己尝试着先制作团扇骨。劈了多少斤竹,烘断了多少根竹,已记不清。只知寒冬酷暑里,电炉上凭着手感烘扇骨竹围边,烘得大拇指很耐烫。竹扇框一点点按角度烘弯成圆了,还会弹回去,要醒两天后再复烘出弧度来。那墙上挂着的一把把扇框扇骨,便是在观察过程中。制作圆形扇有经验了,又尝试做鹅蛋形、六角形,而那把梅花形扇因多边形且有正反方向,足足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吃足功夫的纯手工艺。 扇面也从绢、罗、织锦缎、提花缎、缂丝尝试绷上扇框扇柄。江南的气温、湿度,及织物不同的特性,都影响着成扇。蔡念群摸索出在江南特有的黄梅天里制作扇面的最佳时机。扇面吸足了空气中的水分,再绷上扇框,即便到夏秋燥天,扇面也不会绷裂或导致扇框变形。无图案装饰、缂丝、刺绣纱面贴绢、藤编和牙编等装饰手段的团扇外,以绘画为装饰手段的团扇,一样样都成了他尝试的对象。有一次,一队东北来的游客来到拙政园附近的蔡念群工作室,一下子看中了他亲手制作的几把团扇。而这些团扇,花了多少功夫与心血,早已不是可以用钱来衡量了。团扇文化所蕴藏的内敛含蓄之美,还在变幻的扇面造型、丰富的装裱,以及扇面上展开的一幅幅书画之中。 “夜合庭前花正开,轻罗小扇为谁裁。”“桂嫩传香,榆高送影,轻罗小扇凉生。”从盛夏至立秋,坐在流水的光阴里,在清词丽句间感受纨扇的万千风情,袅娜的仕女凭栏凝思、石缝间生长的兰草、月下一剪梅的疏影横斜……细腻的心思,深藏的情愫,纤指素扇,盈盈一握,使人顿生“团扇不摇风自举”的遐想。清风习习,散步回家用来消暑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