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盒
发文工具
撰写
网文摘手
文档
视频
思维导图
随笔
相册
原创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图片转文字
文件清理
留言交流
康尔嗽组成:生牡蛎15克、生海石15克、生蛤壳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6克、橘皮10克、杏仁6克、苏芩6克。功能:健脾燥湿,除痰止嗽。主治:咳嗽痰多,喉间漉漉,胸闷自汗,食欲减少,口水淋漓,大便糟杂,舌质胖淡,舌苔白腻,面青发稀,脉濡滑。用法:将药用清水200毫升浸泡半小时,第一次微火煎开20分钟,倾出药汤,第二次加水120毫升,煎15分钟,两煎药汤合并约100毫升。早中晚空腹分服3次。溃疡愈合散组成:党参10克、生黄芪10克、川贝10克、三七2克、白芍10克、乌賊骨10克、生甘草10克、元胡8克、川楝子10克。服法:上药同研细粉,以两指研擦时应无粒感(过90目筛),每日三次,每次4-6克。主治:上消化道溃疡。当患者脘痛、吞酸等症状严重而妨碍饮食时,应先加用汤剂控制,待痛感基本稳定后服用本方,以省汤药煎煮的麻烦,连服2个月为一个疗程。禁忌:服药期禁忌酒、辣、生、冷、硬性食品,溃愈合亦需饮食调理,心情愉快,以免溃疡复发。加减运用:血虚患者可加丹参15克;患者有热可加黄连6克;胃阴虚者可用北沙参30克,石斛15克煎汤送服,此两药量少则效差,若打粉则效果不理想。黄芪桂车汤组成:肉桂末1.2克(吞)、车前子15克(包)、生黄芪12克、冬葵子9克。功能:益肾补气、利尿导尿。主治:产后小便不通。加减运用:若产后恶露未尽加当归、川芎。肾虚较甚加杜仲、牛膝、桑寄生。膀胱郁热加淡竹叶、木通、忍冬藤、益元散。附子大黄汤组成:制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黄18克、益母草30克、炙黄芪45克、芒硝粉10克(冲服)。服法:加开水久煎,每剂两煎,早晚分服,连服10天为一个疗程。功效:温补脾肾,通腑降浊,利水泻毒。主治:慢性肾病尿毒症,证属脾肾阳衰、水停毒盛者,症见畏寒肢冷,精神倦怠,恶心呕吐,纳呆腹胀,头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面胫浮肿,CO2结合力降低,尿蛋白阳性,部分患者血压升高等等,舌淡苔白,脉多沉滑。加减运用:刘氏临证之际,常根据患者的不同兼症而在原方基础上增味,如纳呆甚者,可加鸡内金、麦芽;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乌药;呕吐者,常加竹茹、旋覆花;恶寒发热者,可加连翘、麻黄;尿浊者,可加萆薢、白茅根;余沥不尽者,常加补骨脂、杜仲等;腰痛甚者,可加续断、狗脊、牛膝等等,疗效更佳。龙胆石膏汤组成:龙胆草60克、生石膏160克、白茅根95克、大青叶95克、知母60克、玄参95克、生地95克、甘草45克、忍冬花95克、蒲公英95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热盛邪实的发热头痛,温病斑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煎服方法:清水3750毫升,煎存1250毫升,成人每次服120毫升,每隔3-4小时服一次。小儿酌减。加减运用:临床运用时,需根据不同兼证,随证化裁、伴咯血、衄血者加水牛角;神昏谵语高热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抽搐者加钩藤、全蝎、地龙;呕吐加革藿香、竹茹;痰多加天竺黄、胆南星;“热深厥亦深”的四肢凉冷者,当倍用生石膏清其热。三消饮组成:天花粉30克、生地30克、生山药3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知母20克、丹皮20克、茯苓10克、泽泻20克、丹参30克。功能:养阴润燥、益气利湿。主治:消渴。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中、晚饭后分三次服。加减运用:阴虚型:患者口渴饮水多,排尿多,喜冷饮,善食易饥,消瘦,舌质红,脉弦数,适当选用元参,加重天花粉、麦冬之用量。气阴两虚型:患者口干饮多,但量不太多,食欲一般,疲倦无力很显著,舌质稍偏红、苔白腻、脉弦,适当加用黄芪、白术。阳虚型:糖尿病多年,饮水不多、不喜冷饮、消瘦、夜间尿多、怕冷、下肢发麻、行动不灵活、视力极差、舌质不红、脉象沉细。选用人参、枸杞子、桑螵蛸等。本方临床应用20余年,效果较满意,据近来30例患者的疗效统计,血糖完全降至正常者为15例,占50%,血糖接近正常者(120—130mg)为13例,占43%,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调安汤组成:人参10克另炖(或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香附12克,酸枣仁12克,夜交藤15克,金钗石斛15克,桅子10克,龙齿30克先煎(或龙骨20克先煎),素馨花12克。功能:调肝安神。主治:心血虚少、肝气郁结而出现的眩晕、失眠、多梦、心悸、忧郁、烦躁,甚至出现神魂失守症状者。用法:清水三碗,煎为一碗,温服。药渣以水碗半,煎为一碗,睡前再服。加减运用:1、随机(病机)运用:根据病机调整主辅药物的份量。属于肝郁化火,上扰心神者,以栀子、钗斛为君,以香附、素馨花为臣,而以枣仁、夜交藤为佐,以生脉散、龙齿为使。以收清、疏、柔、镇、清之效。属于心血虚少,肝气郁结者,以生脉散为君,香附、素馨花为臣,枣仁、龙齿、夜交藤为佐,桅子、石斛为使。以收养、疏、柔、镇、清之效。属于肾水不足,心火妄动者,以生脉散、龙齿为君,桅子、钗斛为臣,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清、柔疏之效。属于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以生脉、龙齿为君,枣仁、夜交藤为佐,香附、素馨花为使,以收养、镇、柔、疏之效。2、随证(证候)加减:头痛眩晕(高血压):去桅子、钗斛,加石决明30克(先煎)胸痛、气闷(冠心病):去桅子、钗斛,加砂仁10克,田七末6克冲服。大便秘结:去龙骨,加火麻仁12克。眩晕、心悸(脑动脉硬化、高血脂、供血不全)去桅子、钗斛,加丹参15克,何首乌20克、山楂12克。跟痛症的几种非药物疗法1、跟痛穴针刺激法患者洗手,暴露掌部,取跟痛穴(大鱼际与小鱼际纹线交点作垂直于腕掌横纹的直线,此线中点即是)局部常规消毒,选用1寸28号毫针,刺人得气后行捻转提插,令患者活动患足,一日一次,七日为一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可愈。2、穴位数贴法取川乌、土鳖虫等量,粉碎为末备用,然后将适量樟脑粉均匀撒在麝香虎骨膏上用火点燃,待樟脑熔化时,将火吹灭,立即取备用药粉撒于上趁热敷贴患处,三天换药,连续3-5天即可。3、针灸刀松解术患者洗足,选准压痛点,局部严格消毒后麻醉,用形似剑头的针灸刀进针作闭式剥离松解,七日一次,一般一次可愈。导水茯茯苓汤组成:白术10克、连皮茯苓2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六一散12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苏叶10克、杏仁10克。功能:健脾利湿,疏肺导水。主治:颜面或全身水肿、腹水、阴囊水肿,发热恶寒,咳嗽喘气,尿水便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悸,或伴扁桃体肿大,疮疡,脉沉或滑数,舌苔薄白或白滑,或质红苔薄黄。用法:水煎,一日一剂,6小时服一次。加减运用:脾虚气弱者,加条参或太子参、苡米、炙甘草,去六一散;并发高血压者,加防已;心力衰竭者,可倍用茯苓,加朱砂拌柏子仁;喘气者,加苏子、葶苈子、炒菜菔子;腹水者,加葫芦瓢;扁桃体肿大者,加板兰根;疮疡者,合五味消毒饮,土茯苓等。话说中医的 “五”中国人喜欢[五],在中医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古人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世界。天地万物,皆有阴阳。世界之大,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而这五种物质,又是分布在东、西、南、北、中—[五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由于它们的生、长、化、收、藏—[五化],因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这就是使人得病的外因—[五邪]。天地万物皆由五行组成,人也不例外。人禀五常,成为五脏,即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五脏统筹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中心,但仅有五脏不够,还得有[五腑]配合,这就是小肠合心、大肠合肺、胆合肝、胃合脾、膀胱合肾。人除了脏腑,还有了解外部世界的[五官]。五官各属五脏分管,鼻是肺之官、目是肝之官、口是脾之官、舌是心之官、耳是肾之官。脏、腑、官之外,有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五体],五体分属不同之脏器,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五脏分泌[五液],心为汗、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肺为涕。五脏主管着[五情],心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愁。五脏分为[五声],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肺,在声为口哭;肾,在声为呻。五脏变化反映在外表又呈[五色]。青自肝出、白自肺出、赤自心出、黄自脾也、黑自肾出。人的[五音]亦各属[五脏],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轻;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脏,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中医是一个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治病善于从人的整体出发,把人的神、体、声、色、味各种要素归于脏。
理脾化滞汤组成:云苓10克,藿香10克,木香3克,川朴3克,川连3克,砂仁3克,焦曲10克,内金3克,栀子6克,焦谷、稻芽各10克。功能:清热化滞,理脾助运。主治:脾胃不和所致的厌食症。症见:食欲不佳、偏食择食、面黄、口渴、烦躁、齿、寐时多汗、手足心热、腹痛、夜卧不安、喜伏卧、舌绛苔黄、脉数。加减运用:便燥或如球状,佳川军3克、火麻仁10克润肠通便,缓下无伤;口渴佳花粉10克、石斛10克养阴生津;滞热腹通佳赤勺10克清热凉血;受寒饮冷者,佳肉果3克、生姜6克温中散寒;鼻衄佳茅根15克、藕节15克凉血止血,去木香、砂仁、藿香;躁急加连心3克,清热除烦;齿加赤勺凉血活络;头汗多加连心3克、浮小麦10克清热养心止汗;滞去脾虚加白术10克、黄精10克补益脾胃。滞去脾运,后天之本得以恢复即愈。八珍益胃汤组成:党参15克、焦术15克、茯苓20克、甘草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黄芪50克、苡米20克。功能:补气养气,生肌益胃。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减运用:凡遇呕血或便血者要重用白芍:年老体弱者要重用党参,呕吐较重者加竹茹;胃脘剧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扶脾消渴汤组成:人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20、沙参20克、麦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5克、甘松15克、葛根15克。功能:健脾益气,和胃润肺,化精止渴。主治: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的消渴病(糖尿病)。加减运用:病初口干大渴引饮,尿糖(++)以上者加桑椹15克,女贞子15,渴减则去。病症减轻后则兼扶气,加黄芪20克,桂圆肉15克;若服药而疗效甚缓,及脾气不得肾阳之肋。加枸杞20克,菟丝子15克。滋脾饮组成:太子参8克、扁豆8克、山药10克、山楂6克、白芍6克、莲子6克、内金5克、薏米8克、麦芽8克、葛根3克、大枣2克。功能:甘酸升润,滋养脾阴。主治:小儿脾阴虚证。用法:水煎两次,混合后分3次服,日一剂。加减运用:气阴两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黄芪;大便干燥加麻子仁;虚热加胡黄连、地骨皮。健脾胜湿汤组成:炒白术9克、制川朴4、5克、白蔻仁3克、广藿香9克、新会皮6克、石菖蒲6克、广木香6克、炒枳壳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车前草9克。功能:健脾助运,分化湿浊。主治:脘痞腹胀,食欲不振,泛恶欲吐、身倦困重或头身重痛、面浮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泻、脉濡缓或濡数,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用法:一日一剂,清水煎成二服,上下午各服一次。加减运用:脾虚气弱,湿伤中阳者加党参、干姜;苔腻而黄,口苦溲赤者加黄芪、黄连;身肿腹胀较为严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温阳健胃汤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服法: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功能: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主治:胃腕痛属于中虚气滞型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加减:食欲不香去党参,加炒山楂、鸡内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上曲;睡眠欠佳加熟枣仁、夜交藤。
民间散佚中医名方总钩沉!QUOTE:此是哈尔滨中医院院长生前收集,由其夫人打字整理出来。请我们帮忙发表在网上。无有版权!欢迎转载!利益众生!益气通瘀汤组成:太子参 15 克、枣仁 15 克、苏木 15 克、降香 15 克、丹参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 20 剂。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 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 12 克、郁金12 克、积壳 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 15 克、僵蚕、夏枯草 12 克。逐瘀调经汤组成;当归 10 克,赤芍 10 克,五灵脂 1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益母草 15 — 30 克,肉桂3 克,[后下]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 3] 天为适合。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 10 克,杜仲 10 克,狗脊 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 10 克,黄芪 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 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疼剧烈,胀疼拒按者,加入延胡 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 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 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 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 10 克、勾藤 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化瘀止漏汤组成;当归 20 克、山楂 20 克、川芎 10 克、五灵脂 10 克、蒲黄 10 克。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虚寒相兼者,减去五灵脂、蒲黄,加入党参、桃仁、炮姜、炙干草。腰腹痛重者加延胡索、续断。如属胎盘残留或死胎不下者,用原方与桂枝茯苓汤(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白芍)相合。日久不愈,并发感染者,更加银花、连翅、土茯苓、炒贯众等。日久滑脱者,将蒲黄炒用,或生、炒各半,更加乌贼骨,或龙骨、牡蛎。凡有身热、头痛者,酌加葛根、紫苏叶、荆芥穗等。如上加减法,亦可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及继发性痛经,兼有瘀滞症者,服用后有缩短经行期,减少血流量之功效。清热化瘀汤组成;柴胡 12 克、黄芩 15 克、当归 9 克、赤勺 12 克,蒲公英 15 克、虎杖 12 克、北沙参 15 克、薏苡仁 18 克、苏梗 12 克、白薇 15 克功能;和解表里,清热化瘀。组治;手术后发热不退。加减运用;病在上中焦者加大青叶、蚤休、生石膏。病在中下焦者加滑石、、黄柏。发热惊厥者加羚羊角粉。通经除批痹汤组成;丹参 15 克、当归 15 克、乳香 10 克、没药 10 克、姜黄 10 克、鸡血藤 15 克、威灵仙 10 克、地龙 10 克、制川乌 10 克、南星 10 克、连翘 30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功效;活血通络、搜风祛寒、除湿化痰。主治;颈椎综合征、臂丛神经痛、肩周炎、肌纤维织炎等。加减运用;病在肩颈、上肢者,加葛根、羌活、桂枝、桑枝:病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断、狗脊;病在下肢,加牛膝、独活、木瓜。通脉化瘀汤组成;当归 10 克、川芎 10 克、乳香 10 克、没药 10 克、桃仁 10 克、红花 10 克、苏木 10 克、紫草 10 克、丹皮 10 克、石斜 10 克、秦艽 3克、公英 30 克、泽兰 15 克、忍冬藤 30 克、生姜 6 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清热利湿。主治;血栓性静脉炎。加减运用;患肢肿胀明显者加苡仁、连翘;红肿明显者加天花粉、银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已;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黄。除痹逐瘀汤组成;当归 15 克、川芎 12 克、红花 9 克、刘寄奴 15 克、姜黄 12 克、路通 30 克、羌活 9 克、白芷 12 克、桑枝 30 克、胆星 9 克、白芥子 9克。用法;水煎服,没日有一剂,服六剂休药一天,十二天为一疗程。功能;活雪化瘀、行气通络、除湿涤痰主治;颈椎病加减运用;气虚体弱手麻明显加黄芩 30 克;项背强急加葛根 24 克;热郁经络加双花藤30 克;湿热内蕴,心烦口苦加黄芩 9 克或栀子9 克、胆草 5 克。化瘀解瘫散组成;黄芩 50 克、葛根 20 克、川芎 20 克、益母草 20 克、毛冬青 40 克、丹参 20 克、红花 15 克、地龙 10 克、陈皮 15 克、天麻 15 克、秦艽 10 克、连翘 20 克、石菖蒲 15 克。功能;补气活血,化瘀消栓宁络。组治;中风之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语蹇口涩为主证者。适用于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 脑出血后遗症或脑栓塞出现中风之中经络者,及暂短性脑缺血发作。用法: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 10 克重,日服 2 — 3 次,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散剂每服 4 克,温开水冲调,每日 2 — 3 次。更可作煎剂服用。禁忌:脑血管病有出血倾向,女月经期、孕妇均忌服。通冠宣痹汤组成;瓜萎实 15 克、薤白 15 克、半夏 10 克、丹参 30 克、檀香 15 克、砂仁 10 克、红花 15 克、川芎 15 克、赤勺 15 克、细辛 3 克、荜菝10 克、田七 10 克(为末冲)功用;本方具有通阳宣痹,活血化瘀,泄浊化痰,降逆和胃之功。主治:胸痹胸闷,心悸心痛,痛彻胸背,气短喘促,不足以息,咳痰浊唾,呕逆烦满,脉缓或沉细,舌质淡紫,苔薄白。加减运用: 1 心动悸不得眠加枣仁 10 克、柏子仁 10 克。 2惊悸心慌多梦加龙齿、磁石各 30 克。 3胃脘痞胀加化桔 15 克、积实 15 克。 4心律失常,脉结代加太子参 10 克、苦参 10 克。活瘀消积汤组成:荆三棱(炒) 10 克,连莪术(炒) 10 克,青皮(炒)10 克、积壳(炒) 10 克、柴胡 8 克、郁金 10 克、当归 10 克、赤勺 12 克、鳖甲(醋制) 15 克、牡蛎(生用先煎) 20 克。功能;养血活瘀,疏肝止疼,软化肝脾。主治:痞积块,肝脾肿大或肝缩脾大,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变。证见:脘腹胀满,两肋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质暗红,脉细涩。用法:将生牡蜊先煎 20 分钟后,投入全方药物,加水至淹覆药面,置火上煎煮,沸后 20 分钟,滤扎滓取汁,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次。加减运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汤(白术、泽泻、猪芩、茯芩)。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槟榔。衄血者加蒲黄炭、阿胶、西草、毛根。肋痛者加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热痹饮组成:当归 12 克、黄芩 9 克、连翘 12 克、忍冬藤 12 克、海桐皮 12---15 克、生甘草 12---15 克、生苡仁24 克、防风 12 克、防已 12 克。右药 9 味水煎,一剂煎二次,上午煎头煎,下午煎二煎,煮开煎半小时,每次煎成一小碗,饭后一小时服,一日一剂。功能: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主治:湿热为主,风寒为兼,寒热虚实错杂,气血流行不畅的热痹证。加减运用;热胜者,加知母 12 克、栀子 9 克、羌独活各 12 克;湿胜者加苦参 15 克、滑石15 克、半夏 9 克、秦艽 12 克阴虚者,加生地黄18 克、知母 12 克、苦参 12 克、半夏 9 克、滑石 15 克。清热宣痹汤组成:生石膏 30 克、知母 10 克、生干草 5 克、桂枝 10 克、防已 15 克、忍冬藤 30 克、天花粉 30 克、威灵仙 30 克、稀莶草 15 克、黄柏 12克。功能:清热通络,宣痹胜湿。主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证见高热,关节肿口渴,苔白腻或黄腻,血沉增速和抗链‘‘ 0 ‘’升高。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半小时取服,每剂煎 2 次,日服 1 剂,分二次温服,如病情严重,可日服 2 剂,分 4 次服用。加减运用:咽痛明显加射干、野芥麦利咽解毒;热毒炽盛,高热不退加水牛角 30 至 50 克以凉血清热;兼夹温邪加苍术、伸筋草燥湿通络;风邪盛加羌活、防风祛风通络;上肢关节疼痛明显加桑枝,下肢关节疼痛明显加牛膝舒筋活络;痰多加白芥子、广地龙豁疾通络;疼痛明显而剧烈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若日久不愈,久病入络或疾瘀凝结者酌加虫类搜剔之品,如全蝎、僵蚕、地龙等;若热势已挫,出现气、血、阴虚者则去生石膏、知母、桂枝、天花、黄柏,气虚加黄芩、党参,血虚加熟地、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白芍、玄参。逐痹汤组成:当归 15 克、白芍 15 克、川芎 10 克、威灵仙 10 克、白芷 10 克、独活 10 克、秦艽 10 克、玄胡 10 克、细辛 4 克、鸡血藤 15 克、五加皮 10 克、豨莶草 10 克、甘草 10 克。服法:将药加水 600 毫升,侵透,煎取约 300 毫升,分两次温服。功能:养血行血,温经散寒,祛风湿,止痹痛。主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腿足屈伸不利,或痹着不仁,四肢关节疼痛,以及颈椎病、肩周炎所致的颈肩疼痛。加减运用;行寒肢冷者加附子 15 克,桂枝 10 克。疼痛以上肢为主者,加羌活10 克,片姜黄 10 克。疼痛以下肢为主者加牛膝15 克,防已 10克。温盛者加薏苡仁 20 克,苍术 10 克。若痹证日久,体倦乏力,舌淡脉弱者加黄芩20 克,党参 15 克。三柴调心汤组成:紫石英15克、紫丹参15克、紫参15克、琥珀末5克、淮小麦30克、合欢花10克、柏子仁12克、广郁金12克、生卷柏12克。功能:润燥宁心、活血调经。主治:继发性闭经,月经停闭逾三个月,且为明显的精神因素所致。证见性情忧郁,心烦有易躁,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夜寐不宁,苔薄舌质暗红,脉细涩..煎服方法:先将紫石英加水入煎,沸后30分钟,除琥珀末外,将其它药加入共煎,合欢花后下。两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温服,琥珀末亦分两次吞服,每日一剂。加减运用:心火旺者,加焦山栀12克、辰麦冬10克;心肾失济者加交泰丸30克(包煎)。益心健脑汤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煎服法:将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约300—400毫升。每日一剂,分2—3次温服。功能:补气活血,益心健脑。主治:气虚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学脂等心血管疾病。加减运用: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如出现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加麦冬12克、生首乌15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党参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益心汤组成:党参20克、紫丹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龙眼肉10克、郁金 10克、炒远志10克、菖蒲10克、柏子仁10克、瓜萎15克、薤白15克、葛根15克、生黄芪20克。功能:养心安神、化瘀通痹。主治: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早博,心前区痛,心房纤颤,失眠,脉结代或沉细或涩,舌质黯或紫暗苔薄。煎服方法:汤剂共煎30分钟,两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温服,每日一剂。加减运用:便干者加肉苁蓉30克,心火偏旺者加炒山栀10克,口干者加元参10克、石斛10克,夜寐多梦者加夜交藤30克,下肢浮肿者加在泽泻20克。心痛饮组成:紫丹参30克、三七粉2克、(冲服)真降香5克、薤白10克、远志10克、琥珀粉2克、(冲服)醋柴胡5克、杭白芍10克、五味子5克、青橘叶10克、卧蚕草10克、党参10克、炒积壳5克、桔梗5克、炙甘草5克。用法:早晚两次服。晚间服药时以药液冲服琥珀粉、三七粉。主治:血瘀气机不调之冠心病急慢心绞痛发作,伴心绪不宁之焦虑失眠的患者。加减运用;如心绪不宁焦虑失眠,可去琥珀、五味子;多汗者加浮小麦30克、生牡蛎30克;舌苔厚腻者加清半夏8克,若兼见食无味、纳呆可去清半夏而用半夏曲10克。禁忌及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宜进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大便通畅。益气活血养心汤组成:炙贡芪60克,淮小麦30克,毛冬青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30克,全当归9 克,川芎 9克,桃仁9克,桂枝6 克,炙甘草6克。功能:益气活血,助阳通脉。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气不足,血脉瘀滞,胸闷胸痛,心悸乏力。加减运用:心不藏神,出现心悸怔忡,善惊易怒者,加龙齿30克,磁石30克,琥珀粉1,5克,(吞服)。血脉瘀阻、出现胸闷胸痛者加五灵脂12克,山楂12 克,降香9克。心肾阳虚,浮肿明显,面色幌白者,加熟附子9克,万年青根9克,姜皮3克,车前子30克。心脉痹阻、肺失肃降,出现喘息气急者,加苏子9克,白芥子9克,降香9克。肺络瘀阻,出现咳嗽咯血者,去桂枝,加旱莲草30克,鲜苇根30克。血不养心,出现头晕心悸,面色少华者,加龙眼肉9克,大枣 15克。通脉宁心汤组成:细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全瓜萎15克,丹参15克,川郁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功能:降火通脉,活血宁心。主治:冠心病、心肌炎、膀胱炎及前列腺炎属心火亢盛所致者。加减运用:心气虚者去郁金加党参、黄芪;心血虚者加当归、何首乌;不寐者加枣仁,远志;胸痛者加元胡、川芎。注:心肾阳虚者,长期腹泻、滑精者本方慎用。大道通心针方穴组:心俞、灵道、通里,大钟。主治:躁狂、忧郁、失眠、多梦、惊风、子痈、瘖哑、喉舌耳鼻病、脘痛、咳喘、呕吐、乳少或乳病、脉伏或无脉、自汗、盗汗、下腹及妇产病。用法:心俞灸,余可针,以针与灸交替应用为宜。甘温宁心汤组成: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党参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丹参15克、炒枣仁18克、炙远志10克、生姜6克、大枣6枚。功用:温阳宁心,调整心律。主治:心阳不振所致的心悸不安、胸闷、气短、胃冷、脉细缓或结代等症(心律失常:如心过缓、过早搏动、房室传导阻滞以及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者)。加减运用:身恶寒、四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12克、菖薄10克;胸痛明显者,加薤白15克。养心宣痹汤组成:丹参25克,石菖蒲10克, 远志10克,郁金10克、夜交藤15克、鸡血藤15克。服法;水煎服,日二次、早晚服。功能:养心通窍解郁宣痹。加减运用;若胸痹气滞者在本方内加旋覆花15克、(布包)清半夏10克,降香6克,(旋覆花汤之意)。胸痹痰阻者加全瓜萎、薤白(瓜萎薤白白酒汤之意)。胸痹时痛(心绞痛)此方加金铃子、元胡(金铃子之意)。心悸失眠者加北沙参、五味子、寸冬(生脉饮之意)。胸痹怔忡(早搏)加桂枝、炙甘草(桂枝甘草汤之意)。肝热头痛者加珍珠母、钩藤。惊悸不安烦燥者加生牡蛎、生龙骨。呃逆不畅加生代赭石、旋覆花(旋覆代赭石汤之意)。肺气壅闭,郁而不宣而喘促者加葶苈子、苏子(苏葶泻肺汤之意)。滋阴养肝汤组成:南沙参30克,全当归10克,杭麦冬10克,甘枸杞10克,熟地黄10克,杭白芍 10克,制鳖甲10克,鸡内金10克,霍山石斛10克,北五味5克,广郁金10克,青陈皮各10克功能:滋阴养肝主治:慢性肝炎,肝肾志虚型,证见两胁隐痛口苦咽干,手足心热,头昏卫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加减运用:口苦甚者加酒炒黄连以清热,失眠者加酸枣仁、琥珀以安神定志,腹胀纳差者加炒三仙以助运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加桃仁、红花、三七以活血通络。禁忌:肝胆湿热及脾胃虚寒者忌服。加味半夏泻心汤组成:党参15克,半夏15克,黄芩 10克,黄连9克,干姜 9克,枳壳 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 克,大枣5枚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剂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调和阴阳主治:中虚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症见心下痞满、疼痛、干呕或呕吐泛酸、嘈杂,或肠鸣下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浅表性胃炎。清肝化滞汤组成:柴胡10克,白芍 15克,金钱草10克,淅贝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 10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菜菔子10克,香附10克,丹参15克,黄芪30克,山楂 10克,陈皮10克功能:疏肝利胆,悦脾化滞主治:肝郁胆热,脾虚失运,痰浊滞留而致的脂肪肝,证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少,脘胀体倦,便秘或便溏,苔腻,脉弦细滑等。用法:清水浸泡1小时许,中火煎两遍,共熬汁 500毫升。分早晚服,忌食辛辣油腻。加减运用:气虚疲乏益甚加党参,肾虚腰酸胫软加菟丝、杜仲,阴虚心烦不寐加炒枣仁,转氨酶升高加茵陈,便秘加槟榔,血脂高加荷叶。舒肝化癥汤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 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三次服,也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三丸。功用: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胃。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加减运用: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赢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进退黄连温胆汤组成:川连5克,天麻10克,竹沥半夏10克,炒陈皮9克,辰茯苓 12克,姜竹茹9克,炒枳实9克,珍珠母30克,琥珀 6克。功能:清热除痰,利胆安神主治:胆虚痰热壅阻,上扰神明,焦虑幻想,惊悸夜游,虚烦不得眠,或酒毒攻心,口苦,呕哕频作,胸中嘈杂灼热,,水谷不进。加减运用:阴虚唇舌干燥,加麦冬、花粉;手足心灼热,加丹皮、地骨皮;胃纳不振,加生谷麦芽。妇女月事不调,加当归、白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