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小周天之功法

 昵称1029245 2013-08-11

    大小周天成为历代武术家传统练功的基本要求,传统炁功中的重要部位,前“三田”、“后天关”皆分于督脉、任脉之上。所谓前“三田”即指位于督脉的上丹田,位于任脉的中丹田、下丹田,所谓后“三关”,即指位于督脉之上的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三田”、“三关”是传统功法中的重要部位,养生家已从长寿动物龟与鹿的动作中,早已观察到“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两物皆长寿。”(《奇经八脉考》)

    任、督二脉在经络系统中具有总统阴阳诸经的重要作用。内丹家特别注重任督二脉的贯通,认为“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自然周身流转,无有停滞之患,而长生久视之道,断在此矣。”李时珍总结指出:“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离水火交媾之乡。”实为一种通过意守丹田以诱发任督二脉循经感传为核心的功法,正如马丹阳所说:“前三三,后三三,收拾起,一担担。”内丹术从定点意守入手,要求感传自发循行;而“经络导引”则以意领气,因其简易炼。

    上丹田泥丸,又名乾顶,天谷,内院。下丹田气海,又名神炉,天根,土釜。人体生命活动动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也是历代武术家内功深厚之库。

    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也被各派气功,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必为降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的练功方法。排除杂念,又称修心、练性。正如《天仙正理》说的:“古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杂念解决,所以《就正录》说:“静生时,将神内歙。将目内敛,中间必是纷纭起伏,意念不停,此却何以扫除?然亦不必管它,盖这些意念,都是平日伪妄,如何便能一时扫除。”因此,要有锻炼过程,不能急之虑。

人体有上、中、下三丹田,修炼内丹者非常重视这三丹田,尤其是下丹田,是修炼采气炼丹之根。有名气海、神炉、天根、土釜、关元,灵谷、命蒂、曰归根窍复命关即此处也。凝神入气穴,就是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也就是常说的意守丹田即是指此,用意不能太重,要若存若亡。

大小周天是整个性命双修功法的基础,同时也是炼精化炁,行气的必由之路。整个功法是以意引领后天呼吸之气运行。使周身气血流通,经脉畅通,使初学练功习武者出现的腿脚麻木,血气壅塞等不适之症状,逐步祛除百窍中的阴邪之气。

    吸:以意领气经由会阴穴沿督脉经尾闾穴,上背部的夹脊,经脑后玉枕穴至头顶百会穴后稍停。

    呼:以意领气 由两眼正中鼻根尽处向内一寸的祖窍穴沿任脉向下运行,经膻中穴,全穴直至小腹下的会阴穴微停。

    吸:以意领先由小腹下会阴穴提气至腹部气穴处,然后分开双行沿后背两则上升,至两肩窝稍停。

    呼:以意领气,由两肩窝分开双行,走向两臂外则的阳维脉,经过两手中指直至手心的劳宫穴稍停。

    吸:以意领气从两手心的劳宫穴沿手臂上行,走向两臂内则的阴维脉,再到胸前双乳稍停。

    呼:以意领先从胸前双乳上处分开双行,向下直至带脉,沿腹部至气穴归并为一处,再回到会阴会。

    吸:以意领气,由会阴穴直上走向冲脉,沿冲脉一直上升至心脏部位稍停。

呼:以意领气,由心脏下降至会阴穴分开,向下走两腿外阳跷脉,沿阳跷脉向下直涌泉穴稍停。

吸:以意领气,从两足底涌泉穴上升走两腿侧阴跷脉沿阴跷脉向上直会阴穴合并,然后再升至腹部气穴稍停。呼以意领气由气穴下降至会阴穴定住结束。

     以上往返运行3-4次。会阴穴又称生死窍,古今说:“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醒来几个悟。”修炼奇经八脉起于会阴穴,又归于生死窍,所修炼丹道者将生死窍视为八脉的总根。此功简单易学,但不易炼,必须在明师指导下进行修炼,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增加内气、内劲。修炼久了就可以达到“上通泥丸,下达涌泉,真气集散,周流全身,气合自然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