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思全幅与半幅的数字游戏

 思想年代 2013-08-12
反思全幅与半幅的数字游戏

    当你去肉档买肉时,有没有哪个卖家切一块最好的部位以更低的价格卖给你?没有吧。但如今单反机就是如此,半幅感光片相当于将画面最好的部分切割给你,并打个6折。如图所示,大家都知道镜头中心画质始终比边缘好,即使牛头也如此,只是差距小些。当下全幅热潮,甚至将半幅称之为“残幅”,意喻残缺不全。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为何追求全幅,也许主要有以下两个理由:

1)视角与胶片时代的135相同,使用135镜头时不用换算焦距;
2)更大面积的感光片,有更好的画质;

先看看第一点,实际上有点数字游戏的感觉,因为早先有了135毫米胶片,如果当年流行的是115或更小的胶卷,那么如今的135全幅是否应该称其为中幅,而现在的中幅就是大画幅......。换个角度看,你可能会说折算焦距有点吃亏,广角可能的确有点吃亏,但中长焦你是否占更大的便宜啊!那可是相差好几万哦。

第二点有点实质性意义,但这个必须是在两个相同像素的感光片比较,否则就失去比较的意义了。最直观的方法是换算成像素密度,密度越高则单个像素尺寸越小,像素尺寸越小则光电转换效果越差,当然这也必须是同一电子技术时代比较才有此结论。以目前两代的X3感光片来说,尺寸变化不大而像素高的美林密度大幅度提高至4.16,像素尺寸比老X3小几倍,这也许就是感觉美林感光片的色彩不如老X3的原因吧。表格中列举了未来全幅X3虚拟数据,如果第二代美林采用全幅且像素数量保持不变,其像素密度又回到了老X3水平,相信画质水平将有较大程度提高。但还有一点也要考虑,就是全幅边缘的入射角问题,也许红心绿角问题更突出。

    是否我们可以这样下个结论,像素密度相同的感光片,无论全幅还是半幅或中幅,成像质量应该相当。区别就在于所拍摄的照片尺寸不同而已。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摄友、兄弟、DX、资深、高手参与讨论并指正。
----------------
学习并思考:其实任何一种事物的最佳状态都是一种平衡状态,因为它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过分追求单一因素都会导致牺牲或丢掉其它。就X3而言由于是3层,光线通过每一层时都会产生光衰,因此像素密度就更不宜过大。老实说新X3刚问世时就超出了我的想象。按照LZ的推算,全幅X3单层1400万像素,像素密度1.62,与老X3持平,其综合成像质量应该优于“新X3”的。
------------------
单从全幅的主要特点看,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幅使用的传感器幅面比较大,幅面大的好处,你都说了,同样技术水平感光元器件性能要好(相同像素)。因为密度决定了受光量,点阵之间的干扰和漏电流等等指标;第二个全幅没有折算率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广角,你镜头折算率1.3或1.7那广角就完全打折扣了,想获得大的场景就比较困难,你一旦在大的风景场面或者空间限制,就会影响拍摄。当然,有人想在长焦端,镜头焦距得到延伸,得到的是低成本
--------------------
像素密度是影响成像质量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但估计全幅X3的像素至少会和现在的1533万持平,不可能更低。其实,全幅传感器最大的好处是低光照高感噪点少,而低感成像质量除了镜头外,像素密度起很大作用,当然X3不猜色也很重要。
----------------------
我觉得全画幅还是好。从很多年的拍摄经验看,其实大多数的照片都是使用小于50mm焦距镜头拍的,真正使用到长焦的频率不如短焦大,除非是那种专有题材的常年使用中长焦。由于全画幅使用了镜头的全域画面,边角的衰减、更贴近的物距,使得能更好地表现镜头的特点,能有更强的现场感。再者,cmos面积大,高低感光度画质都很好,是真正的满足全题材拍摄需求。而且,全画幅都是高阶的器材,厂家会很用心来做,操控、性能等都比较好,现在基本上全画幅都是14bit的灰阶了吧?而截幅机大多还是12bit的。以后会不会出16bit的呢?
----------------------
完全赞同楼主的结论,即“像素密度相同的感光片,无论全幅还是半幅或中幅,成像质量应该相当。区别就在于所拍摄的照片尺寸不同而已。” 其实,我们现在就可以模拟未来全幅甚至中画幅X3的成像色彩表现。我刚做了一个实验。用DP2M的大、中、小三种RAW格式文件分别拍摄同一场景。在室内暗光下用灰卡自定义白平衡,手动对焦,可以看出明显区别:

附件图像中的第一排为ISO6400, 从左到右分别为大、中、小RAW格式成像缩略图;
                        第二排为ISO3200, 从左到右分别为大、中、小RAW格式成像缩略图;
                        第三排为ISO1600, 从左到右分别为大、中、小RAW格式成像缩略图;

大RAW格式将近1600万像素为新X3的表现、中RAW格式将近800万像素大致相当于未来全幅X3的表现、小RAW格式将近400万像素应该大致相当于未来中画幅X3的表现;小RAW格式的成像相对噪点最少、色彩最为纯净。

这些缩略图是用佳能相机附带的照片浏览器打开。
 
这次实验还有一个情况令人费解。
以下是SDIM2019(也就是ISO1600、低RAW格式)两种解像方式的100%截图,左半图是直接从RAW格式中提取JPEG文件,右半图是在适马SPP软件中打开后另存。看来新X3的JPEG机内算法和SPP有很大不同,图像的暗部黄绿色斑基本上是由SPP引起的,适马的SPP有明显缺陷。建议大家以后拍摄人像如果SPP无法去掉人像皮肤暗部的黄绿色斑,可以考虑直接提取JPEG即可,效果是目前这版SPP5.5.1无法达到的。

当然,话得说回来,SPP在带来暗部黄绿色斑的同时也还原了其它色彩,JPEG直出在高ISO下色彩黯淡,接近单色。建议大家以后在暗光下用高ISO拍摄时候可以考虑中低RAW格式,对色彩纯净度有高要求的也可以在白天用中低RAW格式拍摄,当然是以牺牲画面尺寸为代价的。那些抱怨新X3盲目追求高像素的大侠可以停止了,适马其实已经提供了让大家选择的方案了。
补充一点,我仔细比较了大、中、低RAW格式的图像在100%时的表现。毫无疑问,低RAW格式的成像最为纯净精细,照片尺寸越大噪点越多,偏色越严重,即使把大、中格式的成像等比例缩小到和低RAW一样观看也是如此,成像质量始终是低RAW格式图像胜出。
-----------------------------
 xieqiao兄这个实验很有价值,可否这样理解,这种高中低三档设定,相当于在机内进行了像素合并,如同所示。当然这种合并与真实的大像素略有欠缺,原因是像素之间的间隙与电路占比较真实的大像素更大。但无论如何,这种合并是很有价值的。不知设成低时,成像色彩是否还有老X3的味道。如果有,对于我们这些纠结于老X3的色彩与新X3的高像素的摄友是个好消息,还请xieqiao兄验证。谢谢!
 
----------------------
可惜我手头没有老X3相机,无法直接比较。不过,由于新X3传感器面积大于老X3, 理论上在低RAW格式下应该超越老X3的成像品质。我之所以选择在暗光超高ISO下测试就是为了看看新X3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现在纠结的是,这次实验暴露了SPP的严重问题,暗部黄绿色斑到底是怎么引起的,恐怕只有适马的工程师知道。
补充,老X3据说可以最多扩展到ISO50拍摄,而新X3如果在ISO100时用低RAW格式拍摄则理论上相当于用ISO25在拍摄,色彩的纯净度应更好。
-------------------------
xieqiao兄,不用老X3相机,你就用低RAW格式拍几张花朵发上来看看。要是真的和老X3差不多,那就太有意义了。... 再者成像品质中分辨率就不用比较了,就看色彩是否纯正,色彩过渡是否自然。

这样恐怕不够严谨。看看适马论坛里谁同时有老X3和新X3, 把老X3设置在最高ISO3200,同样场景下用新X3的低RAW,也在ISO3200下拍一张,立刻见分晓。

新X3在ISO6400下,用低RAW格式拍摄,理论上相当于高RAW下的ISO1600。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明暗场景经常调整RAW格式的大小,以达到最佳画质平衡。这也是半幅、全幅、中幅数字游戏的全部秘密。
 
是的,为了避免误导,我再稍作修改一下。我是指高、中、低RAW格式的图像在100%时的表现。毫无疑问,低RAW格式的成像最为纯净精细(指噪点的控制),在同ISO下,照片尺寸越大噪点越多,偏色越严重,即使把高、中格式的成像等比例缩小到和低RAW一样观看也是如此,在色彩纯正,色彩过渡是否自然等方面,始终是低RAW格式图像胜出。 当然,高、中格式的成像等比例缩小后观看因为图像尺寸及分辨率的原因,会呈现更多细节,但同时画面会显得脏一些,并可能出现更多的黄绿色斑。

再具体到不同的ISO,100%放大后观看,用ISO6400的低RAW格式拍摄的照片在噪点控制、色彩纯净度方面和用ISO1600的高RAW格式拍摄的基本上一样。但因为图像尺寸及分辨率的原因,把ISO1600的高RAW格式拍摄的成像等比例缩小后会呈现更多细节。因此,用ISO1600的高RAW格式拍摄的照片总体成像质量要高于用ISO6400的低RAW格式拍摄的照片。
 
SPP5.5.1还有一项令人讨厌的升级,就是一打开文件就默认降噪,即使把各项降噪指标设定为零也是如此,用户不能控制,这在打开高ISO文件时候尤其如此,好像要掩盖什么“细节”似的。导致几乎所有高ISO文件都无法在SPP里完美处理。
---------------------------------
这张自定义拍的在SPP没有纠偏,我用这张JEPG试了,纠正后色彩好很多,你可以用RAW在SPP调调,用地面水泥砖找准回白色,还真有点老X3的味。另外,这几张黄昏拍的,尽管是AWB,但感觉暗部色彩仍在。再就是为何在SPP设定中彩色模式选择肖像,比如那张雪糕筒。实际上光线暗时更需要自定义。

谢谢提醒。要和老X3的色彩比的一个关键是看新X3到底真的是分别用1600万像素、800万像素、400万像素拍摄,还是在大约1600万像素的成像完成后在机内简单压缩、去噪,然后用中低RAW格式输出。我把100%的截图放出来,大家自己判断吧。都是直接提取jpeg,没有用那个讨厌的SPP。

ISO6400, 从左到右分别为高、中、低RAW格式成像100%截图
感觉“ISO6400中RAW格式”的确没有降噪痕迹,那以此类推“ISO6400低RAW格式”本来就是如此,没有在机内进行降噪。感觉“ISO6400低RAW格式”的噪点控制和 “ISO1600高RAW格式“的基本一样。
---------------------
从原理上分析应该是在CMOS信号合并后再处理的,这样获取的彩色信号信噪比更好,只有这种在CMOS矩阵中合并像素再放大运算的做法才是比较科学的。如果是按1600W拍,CMOS的信噪比已经变坏,而后再利用后端信号放大并压缩降噪将很难改善。
----------------------
这我就放心了,我已经把ISO的自动范围调整到ISO100-ISO6400, 平时把RAW大小设置为中,再根据需要调整。不用再纠结老X3的色彩纯净度了。其实,影像质量就是一种不断妥协平衡的结果。买SD和DP的好处就是X3的独特性,可以让你安心拍摄,不会被其它品牌相机各种电子功能的升级以及画幅提升数字游戏忽悠。
------------------------------------------
arthur999 发表于 2013-5-16 13:54
按像素密度计,新X3设定为中RAW的像素密度差不多等于2,与老X3差别不大。如此拍出的片子色彩应该不亚于老X3,还望xieqiao兄抽空多上几张ISO100的对比照片,毕竟高ISO很少用到。
这样设置拍摄意义不大,因为相机拍摄是按照最大分辨率拍摄的(快门光圈都是用这个最大进行设置的),只在拍摄后由机器固件进行合并缩小,还不如直接送到SPP中进行同样的缩小处理。当然,按照中或小进行拍摄的唯一好处是,文件体积小了。

缩小处理相当于降低ISO值,即如果缩小一半(2×2个像素合并为1个像素),相当于进光亮增加了4倍,那么原来的ISO是800的话,就相当于降低到800->400->200->100->50,画面就变得光滑细腻了。不过这个ISO50需要将2×2进行加和计算为1个像素才能达到,如果软件用平均计算的话,ISO值会降低,但到不了50。
---------------------------------------
我认为机内合并与SPP合并缩小可能还是有区别,比如这张xieqiao兄拍的,按照最左边的数据放到SPP合并,可能噪点会有所改善,但那些原本失去的色彩是很难找回的。这种合并在CMOS及前端进行,所获取的色彩信号及其信噪比肯定比后期后期合并要好。就像玩音响一样,前级的信噪比非常重要,靠后级功放再进行降噪是比较困难的。
-----------------------------------------
好,就欢迎这种一针见血的分析。早就听论坛里面讨论过有关缩图处理相当于降低ISO值的理论,好像也没有人提出令人信服的异议。暂且抛开新X3是否是按照最大分辨率拍摄、以及机内如何输出中低格式RAW文件的推测,我对“降低ISO”就一定能使色彩纯净和消除暗部黄绿色斑以及煤渣灰表示怀疑。

适马论坛里面绝大部分图片都是经过压缩处理的,比较这些“增加了进光亮”的图片,老X3的风景人像照色彩始终比新X3的纯净鲜明亮丽,这如何解释呢?感觉ISO的增加和减少只会影响画面整体的噪点,和色彩的纯净、暗部黄绿色斑和煤渣灰没有太大关系啊。
 
刚做一个同一场景下ISO100的对比测试:

从左到右分别是高、中、低RAW格式两组画面,用灰卡自定义白平衡、手动对焦,100%的截图晚饭后上来。
 
全部是直接提取JPEG文件:100%局部截图
从左到右分别是高、中、低RAW格式
曝光模式 :        A - 光圈先决 AE
曝光补偿 :        0
ISO 设定        100
白平衡        自定
色彩模式:        标准
闪光灯 :        关闭
快门速度 :        3.2
光圈值 :        F13
测光模式 :        多幅面平均測光
对焦设置 :        M - 手动对焦
驱动模式        定时拍摄
相机        SIGMA DP2 Merrill
韧体版本        1.04.9.6943
 
全部是直接提取JPEG文件:100%局部截图
从左到右分别是高、中、低RAW格式
全部是直接提取JPEG文件:100%局部截图
从左到右分别是高、中、低RAW格式

曝光模式 :        A - 光圈先决 AE
曝光补偿 :        0
ISO 设定        100
白平衡        自定
色彩模式:        标准
闪光灯 :        关闭
快门速度 :        0.8
光圈值 :        F13
测光模式 :        多幅面平均測光
对焦设置 :        M - 手动对焦
驱动模式        定时拍摄
相机        SIGMA DP2 Merrill
韧体版本        1.04.9.6943
建议在ISO100下,如果光线充足,条件又允许,特别是拍摄人文等还是用高RAW格式好,分辨率对成像品质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像这张把假花假叶的纹理都拍出来了,成像丝丝入扣。这是在SPP5.5.2(for Mac)中打开后放大到100%后的截图,直接提取的jpeg文件即使放大到100%也体现不出来的。
 
我的体会是,新X3低RAW格式除了成像细节和分辨率不如高RAW格式以外,在色彩纯净度和画面鲜明度上仔细看是明显胜出的。高RAW格式综合表现有时也很惊人,但不稳定。我即使在正午阳光下也对成像没有把握。因为在ISO100下,高RAW格式的画面很多时候暗部有挥之不去的噪点和煤渣颗粒,不得不后期在SPP里面强力降噪,但经常是降噪的效果也不明显,反而使得画面细节变模糊了,色彩纯净度自然会受影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些人更看重细节和分辨率,对煤渣颗粒不敏感,而我对那些煤渣黑的成像深恶痛绝。我这些低RAW格式的样张都是100%比例放出的,我在拍摄时对最后结果比较有把握,成品率高,因为在ISO100下暗部没有噪点,也没有煤渣颗粒,后期SPP处理比较容易。

其实,主要是我的拍摄技巧欠缺,后期调制也很业余,论坛里的高手如果对此点确信,并用低RAW格式拍摄和后期精心调制肯定会大不一样。
看看这个100%的局部截图,大家就明白我在说什么,这就是DP2M在ISO100的表现,为防止欠曝光,我已经加大曝光补偿了,但结果比我想象得还要差。X3的噪点和煤渣颗粒有时很难预测,让人束手无策。缩图只能缩小煤渣颗粒,而大幅降噪会导致画质下降。
-----------------------------------------
画幅本身就是个迷思。像素密度与成像质量的关系只在同代传感器技术比较中有绝对意义,按说像素密度大高感性能首先会下降,可是就新X3和老X3的比较而言,显然是新X3远远占优的。

个人看法:
1. 新X3暗部不干净是事实,但是色彩暗淡的问题并不是独有的问题,老X3暗部色彩也没有很鲜艳;
2. 彩色照片的色彩表达最主要就是用光,风景或者人物、花草,诸如此类。如果没有合理恰当的光线,色彩都不可能达到优异的效果,色彩的饱和度和光线的反差是相辅相承的,即使饱和度一项上去,色彩仍然是沉闷无趣的,这跟画幅、传感器技术类别或者白平衡都无关,在不理想的光线条件下讨论画质为什么没有极致的表现是没有意义的。或许这方面只是X3对曝光要求更高,把问题暴露得更彻底而已。马赛克机器有很多色彩优化的渲染,把一个阴天的风景色彩渲染得较为生动,但是较为生动仍然不能帮助一幅缺乏基本用光技巧的图片变成佳片。个人认为对付实在没有办法克服的光线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拍。
-------------------------------------------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拍摄前期一定要充分利用高光宽容度,保证充足的曝光,否则不拍。
-----------------------------------------
谢谢提醒!除了新X3固有的暗部煤渣颗粒问题外,机内测光不准,自己经验不足也是此阴天场景下没有显示新X3威力的重要原因,这张100%局部截图和前面那张照片的场景光线和拍摄时间几乎一前一后,这张大胆把曝光补偿到极限的+3.0, 但暗部依然不干净。后期还有一种补救的方法是SPP的设置全部重新设置为零,不要企图后期加曝光或Fill Light提亮暗部,这样对暗部的煤渣颗粒也会有抑制。
----------------------------------------
大光比场景,必须掌握X3前后期的可调整范围,才能出相对满意的图片
制造商 : SIGMA
型号 : SIGMA SD1 Merrill
光圈 : f/13.0
曝光时间 : 1/60
ISO感光度 : 100
焦距 : 150mm
-----------------------------------------
对老x3的色彩比新x3好这点持保留意见。
大家基本都是拿sd14/15来跟新的dp比,这个不公平。只是我对手上的dp1的色彩表现并不满意,高光宽容度很窄,蓝色偏青肤色偏品,而且整个画面清汤寡水的,不过新版的spp下表现好很多了。
sd14好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曝光充足,要不暗部的紫红的噪音很要命。高感更别提了,200勉强,400就看个影。
dp2m,至少白平衡的进步非常实在,自动白平衡再动动色盘就好。色彩嘛,仁者见仁,确实很多时候需要动用色彩模式,使用风景,生动之类的来再现鲜亮的色彩。要比“纯净度”确实不如老一代,但综合而言,相机的实用性强大了很多。
其实让我头疼的就两点:暗部失色和煤渣,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很好奇sd1(m)有这个问题没有。。。
--------------------------------
适马的像素合并(VPS)与进光量、ISO效果没有任何关系,4个像素合并后,ISO还是原来的ISO,噪点效果还是原来ISO的噪点效果,所谓“改善”也只是缩图带来的“改善”。SD10时曾对适马的VPS抱过希望,但多次试验后,发现Low RAW对噪点的改善比不过Hi RAW模式解图后缩图,大多数情况反而要弱于缩图。m时代的Low RAW,会强过Hi RAW缩图吗?我怀疑。
------------------------------------
欢迎各位高手资深光临指导,的确新X3的高感提高不少,表明SIGMA在提高感光片性能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也许像素密度与上一代的跨度太大,导致如今新X3的色彩表现不佳。如果能伴随感光片技术进步同步提升像素密度,估计以此推出的新X3色彩表现将优于老X3。
    无疑,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构图用光最重要,各位许多美图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这里仅就X3对于色彩的敏感度谈谈我的看法,看了许许多多的新X3图片,我感觉这块感光片在色彩敏感度上明显不如上一代,在大光比场景中暗部色彩欠丰富甚至丢失色彩。而老X3的暗部色彩保留较好,真实场景在人眼中暗部色彩也许不可能鲜艳,但丰富是肯定的。比如这张逆光的紫荆花,个人认为暗部色彩细节保留不错。
制造商 : SIGMA
型号 : SIGMA SD15
光圈 : f/1.0
曝光时间 : 1/500
ISO感光度 : 100
焦距 : 0/1mm
--------------------------
缩图确实可以大幅减弱噪点。减幅与加曝是等效的,相当于胶片印像时的压缩(色阶合并压实),和扩张导致色阶断裂必须填补色阶相反,压缩导致紧实,因此图像会更加细腻。(不过我之前的那个计算是错误的,ISO800缩小一半,也就是2×2个像素缩小为1个像素,相当于亮度增加到原来的4倍,ISO减小幅度为2档(指数关系),即800-400-200,而不是我之前指出的降低4档。在此表示歉意并纠正。)
----------------------------
再比如这张,暗部色彩细节也保留较多,尤其是水下部分。
制造商 : SIGMA
型号 : SIGMA SD15
光圈 : f/1.8
曝光时间 : 1/250
ISO感光度 : 100
焦距 : 0/1mm
----------------------
有人对马赛克相机做过类似实验,各种传感器的表现不一样。而且新X3的煤渣颗粒是马赛克相机没有的,通过后期电脑软件缩图只会等比例缩小颗粒,似乎并不会使得画面更纯净。

http://dc.pconline.com.cn/jiqiao/zxx/1205/2771824_all.html
真相侠:低像素拍摄能换来更好的画质吗?

作为全画幅相机,佳能5D Mark II的高感光表现是令人满意的,提供了2000万、1000万和500万三档像素输出,ISO3200以下时都较难分辨不同像素下的成像表现差异,直到在ISO6400时,不同像素下的噪点才有明显的区别,在不同像素下,噪点也如画面细节一样等比例缩放,在高像素下较大颗粒的噪点,在低像素下会变得较细密,同时受到噪点影响的图像细节,在低像素下会变得更加锐利一些。另外,对比机身直出的2784x1856规格图像和2110万像素电脑中缩小后的效果,整体画质一致,机身直出的彩色噪点要少一些。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马赛克的缩图效果明显和本身的成像原理也有关系。

http://dcdv.zol.com.cn/289/2895383_all.html#p2895383
拜耳传感器(也就是马赛克结构)的原理,很明显拜耳传感器的色彩分辨率只有明度分辨率的1/3至1/4,缩图之后等于拉近了色彩分辨率与明度分辨率的差距,甚至可以控制到1:1的水平。

......事实上单位像素面积并不能代表单位像素的实际感光面积。为何过去的传感器像素也低画质也是一般呢?有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较老的传感器由于工艺以及布线的限制,实际感光面积不足像素的20%,而新式传感器则有可能超越40%甚至更多,这就意味着虽然表面上单位像素面积降低了,但是单位像素感光面积反而提高了。 
 -------------------------------------------------------
尽管相机提供不同幅面的输出方式,但是依然建议用最大幅面进行拍摄。如果你需要小图,那么在电脑上进行缩图输出,而不要在相机内缩图,除非你要用相机直出JPG。
那么缩幅拍摄和在电脑上缩图的区别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还是拿一个sigma相机来说吧(其他品牌道理相同)。在sigma相机内,是内置了一个解图软件的(简化版的SPP),简化版和电脑上的完整版是有差异的,调整参数的种类和幅度在完整版上最丰富,因此可以输出的图像品质更好(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但是相机的处理通常不给拍摄者什么机会,而进行默认的强制解图。同时幅面一旦缩小将不能再恢复,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后悔。因此在两个条件(你的贮存卡空间太小和你需要直出jpg)之外,你都一定要义无反顾地使用最大幅面进行拍摄。
-----------------------------------------------------
看来,新X3用低RAW格式拍摄的确没有什么意义,在暗光和弱光下占不到便宜,反而有可能导致偏色;高RAW格式通过强力降噪再等比例缩图可以获得和低RAW格式一样的效果;新X3的煤渣颗粒是客观存在,只有靠前期拍摄时设法消除,比如加大曝光补偿,但这样会丢失高光细节,使画面干涩;后期降噪消除煤渣颗粒在纯净油润画面的同时也丢失了细节、牺牲了画面的清晰度;所以, 新X3的成像在大部分情况下难以获得老X3的通透效果,当然,新X3画面的高分辨率和解析力以及一些场景下的成像质感,也是老X3望尘莫及的。
 
是的, 我也发现了。校准白平衡对消除煤渣颗粒有一定效果。看来,像数密度是在每一代传感器里固化的,用低RAW格式拍摄相当于马赛克相机里面常有的暗光扩展ISO,对成像改善无实质效果,是一个销售噱头罢了。另外,适马即使推出新一代全幅传感器,也可能是天价。而楼主的有关“像素密度相同的感光片,无论全幅还是半幅或中幅,成像质量应该相当”的结论仍然成立。
 
X3的机器电子数码部分还比较原始,不像“马赛克机器有很多色彩优化的渲染,把一个阴天的风景色彩渲染得较为生动”,这就对马帮弟兄们的用光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X3的样片中有很多佳作,看似信手拈来的,其实背后凝聚着辛勤的汗水,是高手们钻研的结晶。
--------------------------------------------------
师兄讲的有道理。我同意X3暗部的可用性不高,因此我个人觉得暗部色彩的问题可以参考胶片时代彩色反转片曝光的技术原理来操作。反转片的暗部宽容度非常小,只有一档左右的向下宽容,所以将新X3容易失色和花脸的暗区作为禁区,使需要充分表达色彩的部分尽量留在明区即可。

好比下面两张图曝光相差大概1.5档,只要主要曝光区域都处在明区,即可保证自然的过渡及色彩表现,同时也给暗区留下更多调整空间。

DP3M自动判定的曝光效果



手动向右补偿后的曝光效果



利用光线创造高反差可以很好的强化暗部的浓度和亮部的受光量,较易降噪取得较为干净的画面效果。



很多不是很了解X3特性的人会习惯的责备新X3色弱的问题,其实新X3首先是浓郁的,至于饱和度问题,关键还是在用。





我个人认为巧用新X3嗜光的特性,即使在柔和光线下获得明艳扎实的色彩也非难事。



我个人的体会是,就堪用度而言,DPM系列已经远远足够了,就易用度而言可能并不理想,但难易的问题更多还是在用家不在设备。
xieqiao 发表于 2013-5-22 14:57
很宝贵的经验,就是“手动向右补偿后的曝光效果”这张很典型,经常会出现黄绿色斑,而且画面也容易干涩,你这张没有这种现象,不知道如何掌握补偿的度? 补充一句,黄绿色斑似乎和曝光是否过度和欠缺无关,不知道是SPP的问题还是拍摄技巧的问题。


如果是DPM系列就非常简单,一来LiveView取景可以所见即所得,二来实时直方图可以非常有效的掌控曝光。

具体而言,即使是宽容度较窄的ISO100,也可以容许至少+0.7档EV的高光溢出。所以在反差较低的场景,可以大胆的+1到1.7档曝光应该都没有问题,再者就是看直方图,直方图显示的高光溢出只要不是大量的顶到右上角,还都可以在SPP里面找回来。
控制黄绿斑点其实也同理,因为黄绿花脸只出现在暗部,所以只要让主要曝光区域都在明区再后期减曝稍作调整即可。事实上,绝大多数加曝光的情况都不需要太多调整。

如果是SD1M可能就会稍微复杂些,精确利用点测光和向右曝光补偿,再通过一定的摸索,相信也可以找到好适合自己影调的曝光风格。

论直接拍摄的效果,老X3的影调无疑更舒缓平滑,色彩也更干净,但是刻画力、宽容度等指标还是比新X3有差距的,以及色彩的综合表现力,我个人认为还是新X3要好的。其实新老X3对光线的要求都很高,只是新X3在弱光下呈现较为突出的画面纯净度的问题,而老X3其实问题也非常多,比如弱光下的白平衡、宽容度和色彩饱和度都很不稳定。

下面两张是DP2X在一般室内自然光下拍摄的图片,一个呈现了完全失真的白平衡、另一个则出现大量的暗部死黑,并伴随许多红绿斑。





这一张也是DP2X在低反差光线环境中拍摄的图片,画面固然纯净,但色彩也一样是晦暗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老X3出的好片多,也不是说老X3就有多好,只是更多人在用,更多人在用心拍,也不是说信手拈来就可以拍出好片的。

下面两张,SD1M拍摄,利用新X3的特性,充分向右曝光后,一个是维持原曝光值,一个是后期降曝,可见都可以获得较为平滑和干净的色彩过渡以及暗部色彩表现,不同于老X3,新X3分辨率的提升也为质感和立体感的刻画大大助力。





以下两张,一个是大光比的夕阳下拍摄的人像,一个是室内自然光拍摄的静物,我觉得只要可以利用好新X3的特性,还是可以有效的规避干燥、花脸的问题,在老X3的基础上获得画质的提升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加大画幅和降低像素密度肯定可以更好的体现X3的魅力,但善加用光可以解决新X3绝大多数画质不干净和干燥的问题。
---------------------------------------
说实话,看看2X的原图人像,2M目前再怎么搞也没这效果吧。
本帖最后由 rajac 于 2013-5-23 04:55 编辑
----------------------
这个人像摄影就不太好比较,看你对哪一个方面有要求了?如果比画面色彩的纯净度,当然是老X3强,但细节和分辨率以及图像的纹理质感是新X3胜出,不过,人像不就是要虚一点才好看吗?比如像佳能的人像那样。新X3最强的地方是拍摄远处风景和人文小品,特别是拍摄机器和建筑等,可煤渣颗粒是挥之不去的隐痛,降噪涂抹缩图后画质整体会有所下降,仍然比不上老X3。所以,新X3唯一的出路是前期拍摄中通过一定的技巧最大限度去除煤渣颗粒,才有可能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全面超越老X3。事实上,国内国外都有DX做到了,但这样的作品还是太少了。如果是全幅,理论上就会容易得多。
----------------------------
的确,看来目前新X3还不能同时兼顾色彩与分辨率时,只能是看拍摄者的需求了。喜欢高分辨率的无疑新X3是最佳选择,而更看重总体色彩表现的,还是继续玩老X3,静心等待色彩、分辨率俱佳的下一代美林。至于降噪,我认为那是X3自废武功,不到迫不得已不用,X3必须保持高锐度才有优势。实际上,拍建筑物老X3的细节也不错。
制造商 : SIGMA
型号 : SIGMA SD15
光圈 : f/1.6
曝光时间 : 1/125
ISO感光度 : 100
焦距 : 0/1mm
----------------------------
xieqiao 发表于 2013-5-23 10:09
这个人像摄影就不太好比较,看你对哪一个方面有要求了?如果比画面色彩的纯净度,当然是老X3强,但细节和分辨率以及图像的纹理质感是新X3胜出,不过,人像不就是要虚一点才好看吗?比如像佳能的人像那样。新X3最强的地方是拍摄远处风景和人文小品,特别是拍摄机器和建筑等,可煤渣颗粒是挥之不去的隐痛,降噪涂抹缩图后画质整体会有所下降,仍然比不上老X3。所以,新X3唯一的出路是前期拍摄中通过一定的技巧最大限度去除煤渣颗粒,才有可能达到美轮美奂的效果,全面超越老X3。事实上,国内国外都有DX做到了,但这样的作品还是太少了。如果是全幅,理论上就会容易得多。
新X3只要不涉及人像尤其是女人人像时,还是比较让人满意的。其实要说到细节和细节的真实性,最好的方法还是进行人像拍摄。因为我们对人像的潜意识认知比静物,建筑高多了。看着是否“正常”基本一眼可知。而同样的成像在进行其他题材拍摄时,相对而言,我们是比较模糊的。比如拍摄一条马路,如果产生了伪细节或者杂色,似乎接受起来也不困难。甚至有些人还注意不到。但如果人脸出现如此的状况,只要是视力正常的人都不会视而不见。xieqiao兄说到过强力降噪,这种方式我试过,的确可以得到相对纯净在画面,但损失的质感和油润度在人像摄影中表现得比较难以接受。综上所述,用X3拍好照片最好还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摄影最重要的工具:光线。
 
我们肉眼看开上去人的皮肤质感是神马样?DP俱乐部曾经有一张顶置作品,内容是一个小孩的脸。我想,即使凑得再近,肉眼观测到的小孩皮肤也不会有如此粗糙的纹理。我看过一些中画幅的人像作品,纹理丰富但线条细腻。回过头来再说我这张照片,色彩先不说,噪声也先不说。我们就说皮肤质感和纹理,跟那个啥形容女人皮肤的词“珠圆玉润”很接近吧?这既不是磨皮带来的橡胶质感,也不是夸张的树皮式纹理,更不是某些资深所谓像素级修图制作的人造皮肤纹理。而是和我们肉眼观测到在效果十分接近的皮肤质感,立体的,凝脂般的,触手可及的那种真实的存在。这点非常重要。我也有台2M,但我觉得器材就是器材,我们只有客观地认识到器材的优势弱点后,才能更好的扬长避短有的放矢。一味地唱赞歌或者否定都是不客观的。老X3目前的确有些优势是新一代 X3目前难以做到的,这是事实,不管承认与否,它都存在。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找到bug才能消除bug。
 
根据本人的经验,光洁如玉的大美女鄙人凑近看也看不成老太婆,真的。凑近了看,比如微距,是可以有更多细节。但明明是一张整体的图片,却把细节放大了呈现,这正常么?如果这么说没说清楚的话,我打个比方:我们用google地球时,放到最大能看到街道,但如果只看一个整体的地球也看到街道那是神马样的奇观?除非每条街道都是greatwall。好,问题来了,把普通的街道拍成(其实是你处理成的)长城是太真实了呢还是太不真实了?
-----------------------------------------------
rajac资深讲得太好了,对于彩色片来说,我们所说的细节,不仅仅是线条纹理等等,更应该包括色彩的表现,就资深那张人物照来说,皮肤细节很丰富,比如耳廓部位的环境光表述得很准确,逼真的质感似乎可以感觉到其热度。如今,许多美女片,整张照片充满一个假字:人物本身假瞳孔、假睫毛、假肤色......。加上摄影师投其所好,拼命PS磨皮,整个就是一个冷冰冰的瓷娃娃。这种流行现象似乎受日韩风影响所致。
-------------------------------------------------
我的话放在这里可能有些不当,谨致歉意。新X3在记录细节方面是优于老X3的,但是新X3的黑色噪点问题确实是与老X3相比的一个明显缺点。它的产生我猜测可能是这样的:由于像素点的缩小需要更充分的光照,即快门速度要变慢,但是如果在ISO100条件下如果与其他品牌的相机比较,快门过慢会被人诟病(有人已经做过比较,适马的快门慢),因此适马可能人为或不经意地地缩短了一些快门,从而导致曝光不足,然后固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扩张),对比度提高,暗处的色噪、明处的黑点都被放大了。在SPP里压缩(减曝)或拍摄时加曝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缺陷。
---------------------------------------------
我早就怀疑,新X3拍人像比中画幅的人像皮肤纹理还要锐利丰富的确有点夸张,这种放大的锐利细节的确超出了人眼的分辨率,仔细看其实皮肤阴影部包含了脏兮兮的煤渣颗粒,可能就是这些非正常颗粒破坏了原本应细腻丰富的真实细节。而因为曝光不足,目前呈现的细节是不真实的。



以下内容由 xieqiao 于 2013-5-23 17:03 补充
注意,我这张还是进行了一定的降噪处理,而且是中RAW格式拍摄的。可以想像,如果是用高RAW格式拍摄,并且降噪完全归为零,那种细节就更可怕了。
---------------------------------------------
皮肤暗面的微反差问题,如果非要在SPP里搞,官方早就给了如何解决的方案,三项降噪控制简单拨一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坚持无视,那也是没人能帮得上忙的。
----------------------------------------------------
我知道,也经常采用,但这样多少会影响画质,我觉得还是你的过爆方法拍摄人像效果更好。
-----------------------------------------------------
无论什么画幅,胶片的胶片解析也就是分辨率是一样的。而在这分辨率一样的情况下,画幅越大越好。所以一样说明了在像素密度一样的情况下,数码感光面积也是越大越好。

信噪比可能不一定合适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同样密度下,画幅越大信息量越大。这怎么会是不好呢?方不方便再说,但是信息量大就是好。
举个例子说彩电。在信号不是瓶颈和像素密度一样的情况下,自然是屏幕越大越好。这是指显示效果。同样要采样记录当然也是越高采样率越好。采样就要有概率有分布然后有波动。而1:1全选目标是没有波动的。所以只要你的数码感光器材没能达到一个像素还原实际目标一个像素,就是更大更好。
--------------------------------------------------
先问师兄好!以下就事论事,立论向您学习讨教。

其实有关新X3,最根源的问题,是对摄影基础的认知。问题一点都不大,只是大家被手机马赛克惯坏了,所以就忘了,哦,原来这些不是机器的问题。

先谈肉眼观察与摄影的问题。首先摄影就不等于肉眼观察到的事物,相机所能拍到的,只是创作意图的延伸,而不是眼睛的复制品,判别摄影作品及器材好坏,与眼睛观察的结果比对肯定是关公战秦琼啊。首先相机可以捕捉到的图像,宽容度和景深都与肉眼观察相去甚远,更不要说把惨白的脸拍成红润水当了。如果肉眼观测是标准,那大光圈的浅景,广角和长焦的视野、Velvia的鲜艳等等都不是肉眼观测的结果,如果设问『这正常么?』怕只会贻笑大方,『正常』根本是个伪命题。
但我同意师兄关于人眼对于人像形态异常比较敏感,但我个人认为新X3的人像形态异常并不是设备的问题,而是拍摄者自身的问题,后面会贴图论述。(拍RAW,又用RAW直出,本身就不是正常的工作流程吧?)
BTW. 在太空中看长城那只是中国人自欺欺人的笑谈而已。

再谈RAW。首先要有一个大前提:不玩RAW就不要玩X3,玩RAW就要会后期。我想这是所有人的基本共识。
未后期的RAW档不是图片,它所显现出来的效果不等于图片的效果,从RAW档的基础效果里面高谈阔论是缺乏基本常识的。因此,同一个RAW档是否可以实现好片,那要看操作者是否有基本的后期技术。
如果技术不佳,也不学习,反过来怪罪设备,我觉得是本末倒置的。
即使我们不说X3,即使是高端135全画幅的D800E,或者名声在外的富士X-Trans,再或者拍人美出翔的佳能5D3,其RAW档也没有机内渲染的JPG色彩诱人、反差剧烈。一般的马赛克的RAW档的基本形态就是灰蒙蒙一片,锐度不佳,而且降噪拨杆放到0的时候都有噪音,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机器感测到的数据,而不是拿来参加摄影大赛的图片。手里拿着没剥皮的水果,想喝果汁是要动手榨的,RAW档就是让你拿来榨的,不是开袋即食的方便食品。我非常好奇什么都不动的原始RAW档是一个什么形态到底有什么值得讨论的,它本身就不是一张图片,它在SPP中长什么样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不会调整的话,拍X3F作什么呢?
再说新X3的RAW,多出来的可以减去,而没有的则没有。就说细节,有细节你不爱要,有一千万种方法可以去掉,因为这叫数码摄影,可是你如果想拍到一张塑料脸,想要丰富的细节想加也加不进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好比一颗全画幅的大光圈镜头,你可以不喜欢浅景深,那就缩光圈么,可要是用iPhone拍,是没有这个选择的,不能因为有选择而责备专业设备麻烦不好操作吧?

我的结论是:不是新老X3谁好谁坏的问题,我喜欢把两代X3比作两种不同的胶片,你需要用不同的拍摄方式和后期过程去操作,就这么简单。老X3是基础,有回忆和被大多数人赋予了很多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硬碰硬,从动态范围再到色彩再到分辨率、高感表现、像素锐度和任何硬性画质指标入手来对比,我看不出老X3有任何优势。

下面我贴几张随手乱拍的人像片子论述我的观点:

首先,我不同意大家普遍认为新X3除了超高分辨率以外的只有干巴巴的色彩的印象。我个人认为,善用光线,即可轻易获得真实的质感。
以下几张图,绝无磨皮,囊括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人像,而且光线条件各不相同,都是新X3拍摄。跟目测对比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失真,更不要说把少女拍成老太太。
我认为新X3完全有能力还原包括肤质、细腻度、油腻/干燥、肤色过渡、充分的动态范围以及性别、年龄和环境情况(温度、湿度)在人面部的影像。
做到这些,它已经最起码是一个合格的人像传感器,而且这里面有的甚至已经用到ISO800,加上高分辨率的刻画能力,为什么会遭到这么广泛的诟病?
不解。难道X3本来是傻瓜相机么?

室内下午自然光,老人。



室内单灯补光,中年人。



室内下午自然光,青年人。



室外下午自然光,阴影里,小孩。



冬季下午室外,强烈自然光,中年人。



夏季傍晚室外,光线较弱,青年人。



夏季香港室内,强烈自然光,少年。

------------------------------------
了充分发挥新X3的特性,个人认为,有时候拍摄人像也可以反其道而行,这张阴天场景下适当减曝光,保留更多暗部细节,画面显得更油润一些,色彩也不见得就暗淡。

以下为100%的局部截图:

文檔类型 :        X3F
图像尺寸 :        44.3 MP (4704 x 3136 x 3)
拍摄日期 :        2012.9.1 10:34:04 AM
曝光模式 :        A - 光圈先决 AE
曝光补偿 :        -0.3
ISO 设定        100
白平衡        覆盖 (ex-自动)
色彩模式:        肖像 (ex-标准)
闪光灯 :        关闭
快门速度 :        1/250
光圈值 :        F4.0
测光模式 :        平均偏重中央测光
对焦设置 :        AF-S - 单一自动模式
相机        SIGMA DP2 Merrill
韧体版本        1.00.5.5133
储存 X3F 设定         
色彩修正        7M+4Y
色度噪讯降低:        0.50
发光性噪讯降低:        0.50
 
---------------------------
从理论上说,靠过曝及加曝光补偿是达不到你贴出的那张正常曝光皮肤效果的,因为过曝拉不回亮部细节,只不过不用插值涂抹,不会像大幅度降噪磨皮那样造成画面朦胧模糊而已。换句话说,过曝使得画面的色彩干净是干净了,但原来的纹理细节也无影无踪了,有点蜡像的感觉了。
---------------------------
一,老实说,新X3----至少在SPP里的处理结果来看----高光部位的细节保留比老X3好了很多。原来经常会死白一片的地方也能通过降低曝光找回来。
      二,我们在处理老X3raw和新X3raw的时候,有个现象不知各位发现没有。我在处理DP2M的图像时,进度条在读取并且尚未读取完毕的过程中,预览画面里的图像是很粗糙的,明度噪点和条纹现象都很严重(非100%预览)。而老X3在这种情况下就好很多。
      三,有些盆友谈到了细节和纹理。其实我认为如果不进行发光性降噪,留下的很多细节很可能是伪细节。因为暗部失色,而导致一些色彩被处理成了近似黑白,这也是画面显得“比较脏”的原因。
      四,直出的JPG和SPP处理的效果不一致。基本上可以肯定,直出的JPG和SPP是两套算法,因为在某些方面直出的JPG处理效果是好于SPP的。不知这里有什么玄机。但至少证明一点,新X3的raw通过优秀的解码是可以达到非常不错的效果的,遗憾的是目前的SPP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五,xieqiao兄的专研鄙人是比较欣赏的,兄的文字大多数我都拜读过,也受益匪浅。这里也祝愿马帮的兄弟都能make出让自己满意的片子
--------------------------------
谢谢Bonai兄上图分享,无疑这几张图确实不错,尤其是那张儿童照,脸部色彩很丰富,完全可以媲美老X3。实际上,两代X3乃至MSK等所有成像设备,包括胶片,真实都是相对的而不真实是绝对的,那就看谁更接近真实。色调是否准确以及色彩是否丰富是判断的两个重点,缺一不可,除非你要刻意加载创作意图。感觉新X3最大的问题就是色彩丢失比老X3更严重,原因可能还是像素太小导致。所以无论像素多少,画幅多大,单个像素大才是硬道理。
此外,Bonai兄提出的加曝方法,也有DX提出减曝,我想这里可能要有个标准问题,是否以摄影主体的点测光为基准,因为平均测光因主体大小变动太大。比如逆光时,对面部点测光也许不需加曝。个人看法,欢迎指正。
 
DPxM拍女人用0.5-0.75的降噪还凑合,除非本身皮肤太粗糙。

谢谢小新兄上图分享,这张人物照也是比较优秀的新X3人物照之一。抱歉,我再吹毛求疵地找找与老X3的区别,细致看其黑色成分仍较多,只是不呈现颗粒感,比如美女嘴唇上方、下巴阴影处、耳廓、脑门发际阴影处比较明显。按照背景光源色彩推测,现场光源色彩比较复杂,在主体上本应有比较丰富的环境光。另外,还有个区别就是背景焦外的色彩部分丢失。这种暗调背景失色现象在Bonai兄那张男性年轻人片子中也有,背景的树林基本呈现黑色。个人看法,也请小新兄及各位资深DX指正!
------------------------------------------------
xieqiao 发表于 2013-5-24 08:39
可能正常曝光后SPP降噪的效果会比用机内曝光过度的效果好,我这张是故意曝光过度,然后SPP不作任何调整,干净是干净了,但人脸皮肤显得干涩。

实际上这张色彩还是不错的,暗部色彩过渡也很好。从SPP参数看,所有都没动,估计你原先的设定是平均测光,加曝正好适合人物面部。要使人物曝光准确,最好用点测,尤其是逆光时。
---------------------------------
我是为了测试原始效果,故意不开降噪,看看机内过曝对减少煤渣颗粒(伪细节)的效果,开降噪是一把双刃剑,等同于插值涂抹磨皮,本身并不能带来油润通透的效果。当然SPP5.5.1的降噪已经比较先进,针对性比较强,用0.25-0.50的降噪对整体画质影响还算细微。

我怀疑,机内过曝可能得不偿失,还不如SPP后期降噪,机内过曝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减少煤渣颗粒的同时也减少了亮部高光细节,换来的结果就是画面更趋于干涩、多了一点蜡像感。
 
我用的是多幅面平均测光。其实正确曝光才是王道,保留更多亮部的高光细节有助于画面的油润,只要SPP后期不大幅度拉亮曝光或者Fill Light,画面就不会产生明显的煤渣颗粒,就基本不需要降噪,; 只有这样,理论上新X3才有可能媲美老X3纯净通透的质感。
------------------------------------
只要你拍摄的是X3F,那么我可以肯定亮部拉回的细节不会出现干涩、蜡像的问题。你的这一印象可能是源于后期调整JPG的感觉。因为RAW不同于JPG,不是图片。你所见到的JPG,是8bit色彩信息渲染出来的图片,其中每一个像素都有一个唯一的色彩信息,当你进行调整的时候,调整的是每一个像素点的明度和色彩,在一定调整范围内,它们仍然可以维持连贯的过渡关系,但是这个范围很窄;而且,JPG的高亮纯白区和纯黑区是不记录信息的,因此你不能从JPG里面的明区榨出更多细节来。

RAW则不同,它并不是一张图片。所以它的功能是记录色彩信息,而不是渲染图片,它所记录的色彩信息,是根据你机内拍摄的曝光数为基准,以感光元件所能感知的最大化动态范围去记录的全部12位色彩信息(包括噪音,MSK机器也一样)。你在SPP中看到的X3F画面,是根据指定的曝光信息实时渲染的,因此它很慢。但你看到的,远远不是全部,从最亮部到最暗部,都还有2EV整档(+/-共计40级明度微调)的调整空间,因此,你不比担心亮部信息会拉不回细节,当然前提是你设定的曝光值在感光元件的动态范围内。

打个比方,你可以把新X3的X3F看做是一张胶片。曝光越充分的地方,聚合的银盐越厚,记录的明度和色彩变化也就越多。在冲洗的时候,你可以像控制显影密度一样,选择洗得厚一些或者薄一些,这样可以很好的利用其丰富的明度和色彩信息对画面的影调进行调整,根本不会影响到色彩过渡的连续性(只会更好)。而既然暗部可调整空间有限且质量不理想,就把它尽可能的控制在画面较少的面积中作为危险区规避即可。

向右曝光不简单,因为你要考虑到亮部宽容度的极限,但是只要多拍拍,对于不同光线环境下的调整范围(关键是要考察光线反差的跨度),还是可以很快掌握一个适当的度的。
-----------------------------------------
师兄的模特肤质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我手边不太有娇嫩美眉,所以一时间很难给出同样的结果。

我觉得无论新老X3,都需要细心操作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我拿一个不严谨的对比来简单对比论述,下面两张图,一张是老X3,一张是新X3,在同一张景,虽不同时间但相同时段(一个是上午10点半左右,一个是11点左右),虽然曝光设置不同,但是可以通过EXIF显示的几项参数得出光线环境还是相似的。我们只看感光元件的表现和皮肤的刻画,我觉得新X3跟老X3比,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更加干燥或不通透。稍后我会做一个更加严谨的样张对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X3这张可是ISO500哦,而老X3的仅仅是ISO100。

老X3



新X3

--------------------
我个人的结论是,X3的RAW档是深度考验后期能力的东西,无论新老X3,都不是拿来直出的,按一下快门就期待有宣传册上样张的效果,就算是D800也做不到。因此,我们真的没必要叼着新X3的弱点无限放大,反过来老X3就没有问题么?新老X3都是好东西,开放给大家的是无限的创作空间,把注意力从机器转移到自己身上吧!

下面贴两张适马近期的代言摄影师Lindsay Adler(纽约新锐时尚摄影师)的两张SD1M 自然光 拍摄的样张(我个人很喜欢)结束我在本帖的长跑。

用光即是一切。





附一个她的工作视频
http:///61532796 
--------------------------------
谢谢Bonai兄分享美图,大师的构图用光不凡,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我们认为的新X3之缺点,使之为烘托主题服务。实际上,大家抽空聚在一起讨论两代X3各自的优缺点,学习各位高手如何发挥它们的长处,克服或回避或利用其缺点,还是很有裨益的。
-------------------------------
135画幅的流行,确实不是偶然。仔细体会下36*24cm的感光芯片(胶片)下,镜头体积、机身大小、大光圈镜头制造成本是一个很好的平衡。
换句话说:比135小的画幅,体积未见得小多少(以RX1、6D为参照),同档次镜头有的小画幅还贵点。但是比135大的画幅,体积、重量、镜头成本就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了。
目前的条件下:有实力,想系统的玩(而不是靠这吃饭),135全幅单反配几只高品质定焦仍然是第一选择。但我也不排斥DPM、x100这类的半幅便携机器。或是NEX系统配变焦,体积、便携性能上有绝对的优势
----------------------------------
LZ 比喻不妥,我们不需要垃圾肉,但需要更完整的视角,否则广角的意义何在呢?比如第一,APSC的起源LZ可能没搞懂,是因为当时做不出135大小的传感器而折中的产物,现在只是进行了延续,APSC当时也有这个胶片大小,只是不流行而已。长焦赚了吗?我有全副我自己截不就行了?更好的画质是必然,密度这么算,不全对,归根到底,单个像素面积大,才是王道。所以底大为王,截副画质不如全副,全副不如中副,最简单的道理了。所以不是数字游戏,就是画质的区分而已
----------------------------------
APS-C的起源是Advanced Photo System,先进摄影系统的胶片,在传统胶片基础上可以记录一些附加信息,同时缩小画幅以使胶片相机可以设计得更加紧凑。起源。
---------------------------------------
欢迎DX的意见,也许贴首的语言组织逻辑不够严谨。我所说的数字游戏主要指以下两方面:
1)焦距换算,当两台机器的CMOS像素相同时,半幅机在长焦端占便宜,相当于视角更小焦距延伸,而广角端正好相反。剪裁实际上是减少了像素与画面尺寸。
2)像素密度,DX讲的对,单个像素面积大才是王道,由于目前CMOS规格及像素等级繁多,所以换算成像素密度比较直观。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全幅一定就比半幅画质好。先想想为何要CMOS感光片尺寸大,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总像素不变尺寸加大导致单个像素尺寸更大,所获取的画质肯定更好。二是尺寸加大同时挤进更多的像素以获取更高分辨率的画面尺寸,这种方式往往对提升画质无济,画质好坏还是与像素尺寸直接相关。
不知这样解释是否清楚?欢迎指正!
------------------------------------------
底小,透视关系不一样。这东西永远都是大的好,也许那时候小指甲盖的性能要好于现在的中画幅CCD,但是 别忘了那时候的中画幅感光元件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产品了。那些只能是更加好。其实 就旅游照而言,现在的小DC不能胜任么?完全不是。但是大家一样APS FF的使劲上。这点永远不会改的
---------------------------------------------
如果镜头是配套设计的,底大底小一个样。
不错,底是永远大的好,大画幅好不好,但因其太庞大太昂贵而很少人拥有。如果未来指甲盖大小的底已经具备目前大画幅的画质,也许那时候的人们也会以我们现在看大画幅一样。现实中已经有个例子,现在大街上可用看到一个趋势-----用手机拍照取代指甲盖大小的卡片机,为何,因为太方便了,且画质不亚于卡片机,那个底可是只有黄豆大啊。
----------------------------------------------
这个。。。
其实首先是一个虚化问题,小底做不了那么好的立体感
其次是光学问题。这个进度很慢,最近100年也只是在镀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已。加之计算机的普及,加快了设计的速度。但是基本的原理没能突破。所以,小指甲盖永远也做不到小邮票的画质。这个照树叶子的时候最明显。

手机主要还是方便。原来用指甲盖的,现在为了画质的都上单反或者单电了吧?指向性拍照,能有影就行。所以,手机大行其道。但是 如果对画质有些要求的,那还是愿意扛着邮票甚至明信片去照相的

感光技术、镜头技术等的各种进步,我认为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扩大了照相人的群体,其次才是画质的提升。
----------------------------------------------
DX讲到了一个重点,估计今后光学是一道坎,就是现在能与新X3以及D800等高像素机器分辨率匹配的镜头已经比较少了,如果下一代3600W美林或6000W的MSK出来,能匹配的镜头将少之又少。
-----------------------------------------------
xieqiao 发表于 2013-6-5 20:20
不过,不管将来如何发展,马塞克传感器肯定属于过渡技术。
这个也很难说,MSK如果发展到更高像素,也可参考显示技术采用RGB三像素合并不猜色,前提是像素足够高到可以欺骗人眼,比如超过现今APPLE的虹膜屏。相信这是MSK的发展方向,而X3的突破更依靠半导体材料技术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