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中农村的游戏

 佳文天下 2013-08-12

关中农村的游戏

    人的一生,好多事都可能成为过眼烟云,消失在记忆之中。唯有儿时的游戏虽已远逝在六十多年前,然而那愉快欢乐的场面,动人心弦的胜负情景,仍不时萦绕心头。

  春天来了,孩子们迎着春风,放起风筝,有的像鹰,有的像飞机,有的像凤凰,拖着彩带,飘飞在晴朗的天空。大门前的老槐树上拴一个秋千,大人、小孩都喜欢在秋千上揪来翻去。尤其是那些小媳妇,穿的红红绿绿,在空中飘来荡去,像仙女临风,凌空飞舞。有的小伙热心帮她们加力送飞,有的心怀戏谑送劲过猛,于是秋千上的女人吓得尖声怪叫,嗔怪笑骂,惹得围观者拍手欢笑。

  夏天来了,艳阳高照,酷热难耐,有的孩子脱得光溜溜的,一丝不挂地在门外涝池戏水、打水仗;有的三三两两,蹲在大槐树荫下乘凉,随便用手指划几道格子,折几根小柴棒或捡几个石子,玩起来拿羊、接方、狼吃娃、媳妇跳井的游戏。玩得起劲,玩得热闹,有的大人们也喜欢掺和其中,往往玩得连吃饭都忘了。逢到雨天,大家则抓一把泥,揉得像面一样软和,捏成钵钵样,大肚子小口薄底,然后举起猛翻手,口朝下,用力一摔,“爆”的一声,泥钵底炸开了花。谁的声大,炸的开花四溅,谁就赢。

  秋风起,落叶响,是准备越冬的季节。一群小伙伴便在收获后的田野上,拣菜、拾柴禾、摘酸枣,撒欢嬉戏,捉迷藏,打莲花架,或折稻秸秆,做胡琴、编帽子做戏,花样百出,欢乐无比。

  北风乍起,寒风凛冽,冬天降临了。避风的墙角落,太阳红的暖和坡,就成了游戏的理想场所。于是打扛、跳圈子、斗鸡便成了常演的节目。或遇大雪,堆雪人,打雪仗,滑雪路,冻得脸发紫也不在乎,雪花飘飘,打打闹闹,好不得意。

  那时玩具少得可怜,但这不妨碍儿童们的天真和童趣,不妨碍大人们相聚的欢乐。流传于关中乡村的游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长起来,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进入成年,也为一代又一代的大人们带来过欢乐和愉快。这些游戏,不用花钱,就地取材,见缝插针,老少皆宜。如果说现代玩具用现代科学编制程序,活灵活现,能让孩子开心的话,那么,过去的游戏则能更多地激发灵感,体现智慧,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能提高孩子的智力,能增加比赛的勇气,能锻炼孩子的技巧。这实在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

  在这些游戏项目中,跳圈子、翻框子、踢毽子、拿羊、跳绳,多为女孩子喜爱;而打杠、接方、斗鸡、打莲花架、狼吃娃、媳妇跳井则几乎是男孩的专利或大人们所喜欢的活动。好些项目是男女儿童双方都喜欢玩的,如捉迷藏、狼吃娃、打秋千。

  女孩子的游戏项目多是比技巧、练手工,男孩子多是比体力、动脑筋。

  有趣的是,在那封建意识浓厚的时代,大人常训诫,要男女孩子游戏分开各行各的,从小就向孩子们灌输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其实孩子玩熟了,根本不管这个限制,玩在一起,乐在一起,青梅竹马,天真无邪。

  跳圈子是几个小姑娘碰到一起,择平地,划几个圈子,然后依相约成俗的规范去跳,斗胜负,争输赢。

  拿羊是随地拣些杏核大小的石子,一只手抓起一个向空中一掷,然后从地下再拾一个或几个,翻手去接掷在空中的石子,以掷得高、抓得多、从从容容为胜。还有抓一把,手心手背,翻来翻去,一子不丢者胜。

  翻框子是一根首尾相接的细绳绳,一个姑娘缠在双手指间,成一个几何图案。另一个用指头勾翻成另一个图案,如此往复无穷,乐趣无限。

  男孩子玩的是打杠,每人的玩具是一边打磨成半圆形,一边齐正(以便能栽在地面)的破瓮片,这就是杠。游戏时对立的双方按一定的距离互相进攻,进攻时将自己的杠顺手一掷,顺地一溜,冲倒对方的杠;另一种进攻是把杠放在地上,然后一只脚提空,另一只脚拐着踢自己的杠,使之冲倒对方的杠。赢者会将败者的杠据为己有。往往一个人需准备几个杠。我小时常到门前沟底的乱碴坡拣瓮片制杠。也常为踢破了鞋,撑坏了口袋,受到大人的责备。

  打莲花架,又叫打台,是男孩在拾柴或野菜时的一种即兴游戏。用三根柴棍支成一个三角架,叫莲花架,下面各取一把菜或一捆柴作注,然后退到很远的地方,用菜刀或镰之类投掷莲花架,谁掷倒,下边的菜或柴就归谁。这很有吸引力,大家都很卖力,直到有的把菜或柴输光了才罢手。这些输家,回家对大人不好交代,于是大家帮他再拾一份,十分体谅。

  斗鸡又叫对鸡,这种游戏多半在冬天的太阳圪崂进行。用这种办法取暖很有效。斗鸡的双方一只腿提起弯屈,突出膝盖,双手抱住,然后单腿膝盖去碰另一方的单腿膝盖,以碰倒对方或碰得对方双脚挨地为赢。记得同学中有一位善斗者,一个课间休息,竟斗遍了全班男生,被称为大力士。

  接方、狼吃娃、媳妇跳井的游戏方法最简单,又最富于智力竞赛。游戏时随手抹平一片地皮,用指划一个方格,方格按接方、狼吃娃和媳妇跳井的不同要求划,折几个小柴棒或几个小石块就代替了方、狼、孩子和媳妇等角色。往往是两个人对阵,几个人观战。一场接一场,一局接一局,大家越战越迷,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日落。好多大人也常利用闲暇,蹲在地下,酣战半天。

  丢驴则是春节期间大家最喜欢的游戏,有一点小赌博的意味。小伙计新年相遇,穿新衣,戴新帽,口袋还装着新铮铮的压岁钱,于是在太阳坡玩起了丢驴的游戏。办法是划一道线,双方退到一定距离,各将自己的铜元掷出去,另一个用自己的铜元丢到对方的铜元上,以碰上或碰的距离远近决输赢。输者付一角、两角钱,然后大家从头开始,其兴不衰,直到大人唤吃饭时,方才休战。

  踢毽子、跳绳、打秋千、捉迷藏、老鹰抓鸡娃,这些游戏至今流行,不言自明。

  这些游戏活动源远流长,是东府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它也是一个渐渐淡出的非物质文化。笔者撰文的目的,是想让老年人重温儿时岁月,想让青少年了解那段有趣的地方史的特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