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创新能手事迹材料

 赵各庄子 2013-08-13

创新发展 强基立业

——记河南省“技术创新能手”丁文利

  

 

丁文利是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工程测绘一院总工程师,今年32岁。他19957月从南方工业学校测量专业毕业,中专学历,在参加工作后始终坚持学习,立足本专业,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加以推广应用,利用业余时间已经完成本科学习。

    丁文利参加工作10多年来,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专毕业生,通过长期不懈的读书、学习,知识层次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迅速成长为测绘总院的技术骨干,在生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自编的多个作业程序,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还为测绘总院节约资金、增加经济效益,并为在新的服务领域开辟市场提供了技术保障,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团员”、“先进生产者”,2004年被评为总院“突出贡献标兵”、“劳动模范”。他的技术水平和所做出的贡献,不仅让一般职工甚为叹服,就连总院高层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也称赞不已。

    丁文利毕业来到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在野外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他从作业员干起,以后分别担任过作业组长、项目经理、分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2003年初,因技术拔尖,他被调到院质监站、技术开发部工作。半年后,因院里承接了大项目,又被点名支援到测区,先由他学习新的作业软件、作业方法,然后,辅导其他作业人员。在丁文利的努力下,测区工作顺利开展,2006年分院在上海承接了地下电缆三维测量,这是总院没有做过的业务,他带领大家,学习,开发编辑软件,终于有了突破,使测绘总院的生产服务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测绘总院属于知识密集型单位,工作技术含量高,技术人员、高学历人员比例较大,中专毕业生一般是难以崭露头角的。但丁文利却能出类拔萃,这与他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刻苦读书学习、努力钻研技术、始终不忘技术创新是分不开的。

    丁文利深知自身基础薄弱。10多年来,他一直努力学习不辍。常年在野外工作,工作繁重,条件差,他就减少休息时间,挤时间自学,出差也带本专业书在火车上学习。根据科技技术进步的要求,他在原来工程测量专业的基础上,系统的自学了计算机专业知识及与测绘技术相关的书籍、刊物,如:《VB程序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VC语言程序设计》、《Lisp语言程序开发》、《GPS原理及使用》、《测绘通报》等书籍。目前,他的计算机实际水平已达到国家计算机二级水平。由于不断学习,他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站在市场发展的前沿,提高了自己的预见性。

    学以致用,是丁文利最突出的特点。这些年,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丁文利经常是自己主动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他自己编制的多个作业程序,很少是领导交待的,都是他主动编写、调试,继而推广。由于计算机较少,为了不影响大家的工作,白天职工们用计算机工作。晚上,等别人休息后,他才能上机操作、实验,来解决平时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经常是熬夜到很晚很晚。

    丁文利编写的《全站仪导线自动记录数据处理程序》,解决了长期以来导线观测纸加笔的手工记录方法,使数据在计算机上可以直接转换、自动校对和检查,降低了因人工干预而产生错误的机会,提高了准确度;也省去了检查工序,节约了检查人员;原来每个作业组至少需要4人才能开展的工作,现在只需3人,减少了人员投入。仅这一程序的使用,就在上述三方面带来了巨大变革。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余出的技术人员可以投入到更多的生产项目中。仅此,每年我院可增加近2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丁文利编写的《外业数据检查程序》,使外业的检查工作能够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比对,即可自动统计计算。以前每个点还需人工检查、计算误差,费时费工,易出差错,还占用较多的技术人员。现在只需在计算上直接选择所测点点位,程序即可自动计算误差,并进行精度统计。原来检查100个数据,约需4小时,现在仅需半小时。

原来,测图都是野外手工绘草图后,再由内业依据草图在计算机中编图,费时、费人、差错大。丁文利编写的《数字测图自动连码系统》解决了这样的问题。现在不用绘草图,直接在信息采集时,按照要求输入地物的简码,把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后,运用该程序可把同一地物的点,根据顺序自动连接,并根据简码所表示的地物,自动绘制成图。这一程序,每年可节约10万元左右,并提高了生产效率。

    去年8月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在上海承接了地下电力电缆的测绘任务,该项目是总院首次涉及的领域,以前在上海没有承接过项目,在其他地区也没有做过类似的项目,也没有成熟的软件,丁文利带领十余名职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工作,白天同大家一块进行外业测绘,并进行电力知识的学习,晚上,还要研究如何成图,向大家讲解工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经过多次试验,编写了《上海电力电缆成图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实际问题。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使十余名职工全部掌握了作业方法和程序,为地质测绘总院今后在电力领域的项目奠定了基础。此时,丁文利同志根据工作需要又到其他地方开拓新的市场了。

     今年分院所承担的安徽省凤阳县地籍项目要求进行地籍属性录入,尽管以前也干过同类项目,但是,都没有录入属性,或是利用特定的商业软件进行,因为,商业软件比较昂贵,一套约2万元,还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需要。为了节省资金完成任务,丁文利就开始研究思考,如何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生产服务,经过他两个多月的反复研究调试,终于突破了技术难关,利用他自己编写的软件实现了商业软件的功能,为我院直接节省了资金20余万元,并且,当业主了解此事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为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在当地开展业务打下了基础。今年9月,又给续签了35万元的合同,现在还有40余万元的合同正在洽谈。本软件现在已经在另外分院的定远、芜湖等测区得到推广。

     丁文利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再上升为理论。几年来,丁文利在繁重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挤时间撰写了多篇论文,在院内外交流。他还在国家公开发行的测绘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在省测绘学术年会上宣读论文,并获二等奖。

     丁文利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有更优越的条件。相反,无论是在时间上、精神上、经济上,他的条件比一般人都差。论时间,他常年工作在条件艰苦的野外,别人在稳定的城市可以得到的学习条件,他没有;论精力,他也是负担比别人重。他需要负责全分院的技术问题,还要安排分院的生产;论经济,一家三口靠他一人不多的工资生活,比较拮据。但他仍然挤出资金购买学习用书,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多年来,他确实放弃和牺牲了许多,但他又确实得到了很多,很多……

     丁文利的学习创新精神感动着很多人;他的学习、工作成果震撼着许多人;他的技术创新成果服务着许多人;他在为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感染着许多人。虽然。他话语不多,但提起他,很多人都由衷的敬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