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林荫道的憧憬和现实

 苏迷 2013-08-13

记者  程子

林荫道不仅仅是用来怀旧的,也是不断改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步行时代早就渐渐变成了车行时代。从苏州的一头到另一头,我们已经很少有时间和体力骑着老式自行车或者迈开步伐,沿着林荫道享受着来回。马路被设计得越来越宽,而我们对美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林荫道的憧憬,也随着现实而变迁。

 

从步行时代到车行时代,林荫道迎接美丽后的新现实

在老苏州人的记忆里,林荫道应该是这样的:两排大树遮日,仿佛形成了一个绿色通道,走入其中,连匆匆的步伐都能缓慢下来……

事实上,最早的林荫道的确指的就是两侧植树的散步道。随着城市扩张开始包围林荫道,沿路的功能主要是娱乐性质。同样在国内,从汽车不多的时代开始,数十年来,林荫道的建造和设计也秉持着最朴素的理念,在炎热夏季的起着蒸腾降温作用和在干旱的冬春季起着的蒸腾增湿作用。林荫道为苏州城创造了自然的环境,使我们可以与绿色世界发生直接的联系,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它使我们能够融入大自然,得到美的享受。林荫路,就是时光留下来的,具有历史风情的城市一景。

然而,如今的林荫道似乎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事实上,最为明显的一点便是我们已经很少步行,而是坐在车内匆匆来去。从何时开始,对马路最大的要求就是宽敞,畅通。林荫小道,渐渐成为了偶尔驻足欣赏的风景。而在真正需要每天通行的马路上,林荫道能够为最靠边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阻挡热日便足够。

或许真是因为如此,苏州的林荫道在使用的基础上,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苏州市园林局绿建处处长陈骅告诉我们,随着城市的发展,林荫道的规划与建设早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从现实上来说,人行道的空间非常有限,地下空间也布有管线,因此种植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原本的道路窄,可以做到一排覆盖;而现在道路宽,首先要保证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清凉。车行时代,林荫道的树种也有了赋予实际意义的新要求,比如隔离带树木的分支点要高,以免刮碰到来往车辆。最好是一街一树,一街一景,既能体现大自然的季节变化,美化城市,还能起到城市交通向导作用。行道树株距要根据树木品种的不同而确定,树冠应有一定的分布空间,有必要的营养面积,保证其正常生长,也便于消防、急救、抢险等车辆在必要时穿行。

 

城外大道,人们赋予林荫道实用性与现代感

进入21世纪,现代化的美丽道路似乎有了新的定义和风貌。从吴中大道到现代大道,宽敞高速之余的绿意,似乎更符合我们的要求。

车行时代的林荫道,注重植物多样性,因地制宜,塑造多变景观,现代感和实用性成为了重要的元素。以园区现代大道景观绿化工程为例,它全线分为四个段落,东环路至金鸡湖大桥,为原有首期居住区段,保留原有景观绿化风格;金鸡湖大桥至星华街为二三期的居住区段,绿化带宽度为74.4米,局部宽度增加至116.8米,采用风格为自然式的城市综合景观路,以绿化配以城市广场、园路、水景、雕塑以及各种城市家俱;星华街至青秋浦大桥,为二三期的工业区段,绿化带宽度为74.4米,采用风格为规则式的纯绿化,配以少量雕塑,形成简洁明快的绿化氛围;青秋浦大桥至沪宁高速收费站,为高速公路连接线段,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绿化相结合,绿化带最宽处达到300多米,配以少量雕塑,形成大尺度大开放的空间。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沈贤成表示,新城由于规划基础好,空间大,因此种树的规格也大。区别于古城区,城区外的道路绿化呈现出绿量大、形式新颖、树种多样、色彩丰富的特点,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苏州园区的中新路、金鸡湖路、现代大道,苏州高新区的狮山路、长江路、珠江路等等,路幅宽40~60米,分别设置中央隔离带和机非隔离带,道路两侧还留有10~50米不等的绿带。种植的常绿行道树主要为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桂花、杜英;落叶行道树主要有合欢、榉树、栾树;河道边种植的主要为桃、柳。驱车行驶在园区和新区的道路上,没有空间局促感,没有架在天空中的各种管线,给人的只有宽敞的车道、流畅的线条、干净的天空和满目的翠绿。

 

古城区内,期待林荫停车场与水乡小道的特殊风情

古城区由于空间有限,所以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最大的生态效应。那么,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就不再有小资情调的绿色了吗?也不尽然,有车一族也可以憧憬一些新鲜的概念,比如林荫停车场。

所谓的林荫停车场,意思是指停车位大部分都在树荫下,可防止车辆在阳光下被“烤”的情况出现。具体来说,停车位间种植有乔木或通过其他永久式绿化方式进行遮阴,满足绿化遮阴面积大于等于停车场面积30%的停车场。建设林荫停车场,不仅给城市添绿,也能给日益增多的汽车提供更多的“休憩”之处。林荫停车场协调好了车和树的关系,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汽车有了停放之处,又有效增加了城市绿化量。这听来就颇叫人憧憬的林荫停车场并非只是梦想,陈骅表示,如果有条件,他们将大力推广。

此外,我们也不用担心老城区内风情十足的步行式林荫道会消失。陈骅介绍,古城区改造的原则,一是大树尽量不动,二是绿化量尽量不要减少,尤其是覆盖率。非机动车道争取做到全覆盖,但这需要时间。未来古城区林荫道的变化不会很大,但也会借由一些工程做一些绿化的调整。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憧憬林荫道带来的水乡风情。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为了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景观资源,在道路绿化建设中把滨河绿地作为重点、精品来建设。新城区沿河两侧主要种植了垂柳,并配置了灯光,呈现出华灯初上、柳枝轻拂的宜人景观。古城区则把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到滨河绿地建设中,利用假山、湖石、景墙、植物等要素,营造了与古城风格一致的道路景观。如今,道前街、临顿路、干将路、桐泾路、学士街等滨河绿地,道前街滨河绿地有着“卵石铺花丛,隔河看景墙”的景色,临顿路滨河绿地保留着“人在花间走,柳在岸边行”的韵味,“两绿夹一河”的干将路滨河绿地,因其别具一格的大树盆景、湖石的绿化小品,将古城的精致与特色被延伸到了工业园区和高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