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笠一轮故乡月

 龙卷风1998 2013-08-13

斗笠一轮故乡月

走乡串户
罗高太检查斗笠坯
家门口晾晒
给斗笠“锁边”
送货上门

    斗笠是能唤起乡愁的。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农民是按劳动天数计工分,年终依工分总量取粮。在这“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岁月,大伙喊着“风梳头、雨洗脸,麻风细雨是好天,晴天一天当两天,黑夜也要当白天”的劳动号子,不论晴雨、冷热与昼夜,齐刷刷地窝在田间地头,热热闹闹挣“工分”。那时,斗笠是居家过日子、出工下田地和远行走亲戚的必备行头。一户农家可能难有一件体面的衣裳,但不能没有几顶舒适的斗笠。

    但现在斗笠不多了。在湖北省郧县白桑镇杨家河村,71岁的老人罗高太是目前会编斗笠的篾匠之一。农闲时,他会编一些斗笠走乡串户,以每个2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他说:“这东西完全靠手工编制,每天最多也就能编两个,所以编篾货谈不上什么经济效益,只是换几个油盐钱。”他还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家河村的许多家庭靠编“雨帽”获得经济收入,村里卖出的“雨帽”质量也好,很受农民欢迎。但现在村子里编“雨帽”的,就只有他一个人了。

    斗笠的制作技艺十分讲究。先选择质地良好的竹子,将竹子剖成竹片,再对竹片进行备篾,形成粗细均匀的篾条。编斗笠前要在平整的地面上画一个斗笠平面图,确保编制的斗笠对称平衡,然后从帽顶开始,在一个专门为编斗笠制作的模具上,按一定规律将篾条编成帽坯。帽坯上的网眼,要像绣匠的花样,形状美观,排列整齐。青篾编斗笠的外帽坯,黄篾织斗笠的内帽坯,每一个斗笠都需要两片成形的内外帽坯,当两个帽坯都编好后,篾匠师傅会将事先准备好的粽叶放入水中浸湿、泡软,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内帽坯上,之后压上外帽坯,最后用柔软的篾条,将夹着粽叶的两扇帽坯进行整合锁边,这样一个斗笠就基本形成,稍作修整后便能够使用。编斗笠,靠的就是“巧”。编一个完整的斗笠,需要16道工序。而现在为了省力和美观耐用,旧伞布和塑料布完全替代了传统的粽叶作为帽衬子。

    罗高太老人介绍,篾匠手艺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开:一筒青竹,对剖再对剖,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然后再根据需要,竹皮部分,剖成青篾片或青篾丝。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竹的青篾丝柔韧且极富弹性,可以剖成比头发还细的青篾丝,青篾最适合编织细密精致的篾器,加工成各类极具美感的篾制工艺品。黄篾柔韧性差,难以剖成很细的篾丝,故多用来编制大型的竹篾制品。

    一顶斗笠,是田地里劳动的农民遮阳挡雨的重要工具。但在舞者手中,斗笠却变成了一件极富美感的道具,把劳动的场景变得充满诗情画意。有首诗这样写道:“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圆圆的斗笠,恰似一轮故乡的明月,回应着浅浅的幽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