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曆術甲子曆法歷年大餘與小餘算出法之一
2013-08-14 | 阅:  转:  |  分享 
  
1

曆術甲子曆法歷年大餘與小餘算出法之一

TheCalendarSystemof“LishuJiazhi”ofHan

DynastyandtheCalculationsofthe

AccumulatedLargeandSmallRemaindersby

Year(PartOne)

文檔上傳書齋:瀟湘館112Uploadedby: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Abstract:InHanDynastytherewasakindofCalendarSystemknownas“Lishu

Jiazi”﹝《曆術甲子》﹞createdbySimaQian﹝司馬遷﹞whowasa

scholarandanimperialofficialwhowasresponsibleforrecordinghistory.

Themainpointsofhis“LishuJiazi”calendarsystemwerethecalculations

oftheLargeandSmallRemainder﹝大餘與小餘﹞.Theresultsofthe

accumulatedfirstandsecondsmallremainderinthe76thyearwere0

respectively.



提要:《曆術甲子篇》之﹡大餘﹢與﹡小餘﹢乃古曆法之精髓,若依照《曆

術甲子篇》之法而計算每年之﹡大餘﹢與﹡小餘﹢,第七十六年則無

小餘﹝嚴格而言須說成第一至第七十六年累積無小餘﹞,兩大餘均為

39,此乃重要之結果。

關鍵詞:曆術甲子曆法、第一大餘、第一小餘、第二大餘、第二小餘。







第1節《曆術甲子》曆法之基礎





下表整理自《淮南子?天文》及《曆術甲子篇》﹝詳情可參閱下一節﹞。注

意表中之夏正與周正,《史記?天官書》亦用周正。二十八宿乃歲星所處之星宿

區:

2

歲星紀年與二十八宿表

歲名

























































歲星所在

地支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

太歲十二

辰寅丑子亥戌酉申未午巳辰卯

月份《曆術

甲子》用周





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月份《淮南

子》用夏正十







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二次析木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

晨出東方

之二十八

宿



、箕



、牛







、危



、壁



、婁







、畢



、參



、鬼







、張



、軫



、亢







、心

相對之星

宿



、參



、鬼







、張



、軫



、亢







、心



、箕



、牛







、危



、壁



、婁







、畢

《石氏星

經》

















































最後一列乃《石氏星經》之說法﹝亦見下一節﹞。

《漢書?天文志》中所云?石氏?者,乃指戰國魏天文學家石申。據

《史記?天官書》張守節《正義》引南朝梁?阮孝緒之《七錄》云,石申,

戰國魏人,著《天文》八卷﹐西漢後尊稱為《石氏星經》,原書已亡佚。

《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等史籍中引該書之片言隻字。

《漢書?天文志》亦提及?甘氏?。?甘氏?者,即甘德,乃諸疇人

中之另一著名天文名家。《史記?天官書》張守節《正義》引南朝梁?阮

孝緒之《七錄》云,甘德,戰國時楚人,著有《天文星占》八卷。後世稱

之爲《甘氏星經》。

3

唐宋時出現綜合二家之說之作稱爲《星經》或《通占大象曆星經》,

傳世有二卷﹝分上下﹞。南宋?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錄《甘石星經》

一卷,注曰:?漢甘公石申撰。?自此以後此書又稱為《甘石星經》,但

此書已非戰國、兩漢所流行之《石氏星經》或《甘氏星經》矣。故現傳世

之《星經》或《通占大象曆星經》可能乃唐宋人輯錄而成,並隨意書上?漢

甘公石申撰?以作招徠。

從《史記?天官書》所言者可知,其說多承襲《石氏星經》。







第2節《曆術甲子篇》曆法注釋及第一、第二餘數算式





《曆術甲子篇》之精髓乃?大餘?與?小餘?之計算。?大餘?與?小餘?

有兩種,筆者稱之為?第一大餘?與?第一小餘?及?第二大餘?與?第二小

餘?﹝亦有人稱之為?前?與?後?﹞。筆者算出《曆術甲子篇》之第七十六年

之?第一小餘?及?第二小餘?皆為0,此乃古人以76年為?一蔀?之原因。

?大餘?與?小餘?其實是一帶分數,?大餘?乃帶分數之整數,?小餘?

為帶分數之真分數部份。筆者有時將?第一大餘?與?第一小餘?合稱為?第一

餘數?;?第二大餘?與?第二小餘?合稱為?第二餘數?。

在以下之算式中在不混淆之情況下,?第一?與?第二?二字略去,只稱為

?大餘?與?小餘?。

依古曆法,因19年有7年含閏月,古人以19之4倍年數為一蔀,即76年。

而一蔀之總月數為4×(19×12+7)=4×235=940。

一蔀76年之總月數為940,因一年有36541日,故一蔀之總日數為76×36541

=27759。又因一蔀之總月數為940,故一蔀每月平均有94027759日,即29940499日。

此乃《曆術甲子》曆法所云之一月之日數。又一年有12月,故一蔀每年之平均

日數為:

29940499×12=94027759×12=940333108=354940348。此帶分數用於以下之第

一大小餘算法。

《曆術甲子篇》中之【索隱】乃出自唐?司馬貞;【正義】則出自唐?張守

節,今明引兩家之文並作簡單之注釋。

4

【索隱】:

以十一月朔旦冬至得甲子,甲子是陽氣支幹之首,故以甲子命曆術爲篇首,

非謂此年歲在甲子也。

【索隱】:日得甲子。

甲子可能為冬至節之日。《曆術甲子篇》曆法並非始於甲子,乃始於甲寅,

而太初元年應屬丙子/丁丑。故《曆術甲子篇》曆法之紀年與傳統紀年﹝或漢之

紀年法﹞不合。因太初元年之歲為攝提格﹝地支別稱﹞,而當時之太陰所在為

寅,故取甲寅為歲首。

【索隱】:

太初曆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每兩月合

成五十九日,餘五十八分。今十二月合餘六個五十八,得此數,故云﹡小

餘者月也﹢。

太初曆法一月之日數並非29940499,太初曆規定一年為3651539385日﹝即

365.25016日﹞,一月為298143日﹝即29.530864日﹞,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曆”。

日數為29940499者乃顓頊曆或其他曆法。司馬貞之注有誤。

以上之解說,見筆者另文數學篇及大餘小餘計算法。若依一月之平均日數計

算,兩月之日數為5994058,小餘為94058,單位仍為日,故【索隱】所引曰?小餘

者月也?之說有誤。

一歲十二月,六大月及六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大月與一小月合

成59日,其六倍之數即一年之日數,合三百五十四日也。如下式所示:

6×30+6×29=354。

354除以60,商為5,餘數為54,單位為日。所謂大餘,即餘數為整數。列

式為354÷6=50,餘54。此乃“大餘”之數。

【正義】:

未滿日之分數也。其分每滿九百四十則成一日,即歸上,成五十五日矣。

大餘五十四者,每歲除小月六日,則成三百五十四日,除五甲三百日,

猶餘五十四日,為未滿六十日,故稱﹡大餘五十四﹢也。小餘三百四十

八者,其大數五十四之外更餘分三百四十八,故稱﹡小餘三百四十八﹢

也。此大小餘是月朔甲子日法,以出閏月之數,一歲則有三百五十四日

三百四十八分,每六十日除之,餘為未滿六十日,故有大小餘也。此是

5

太初元年奇日奇分也。置大餘五十四算,每年加五十四日,滿六十日除

之,奇算留之;每至閏後一年加二十九算,亦滿六十日除之,奇算留之;

若才足六十日,明年云無大餘,無小餘也。又明年以置五十四算,如上

法,置小餘三百四十八算,每年加三百四十八分,滿九百四十分成一日,

歸上,餘算留之;若至閏後一年加八百四十七分,亦滿九百四十分成日,

歸大餘,奇留之;明年以加三百四十八算,如上法也。

【正義】曰?未滿日之分數?稱為?小餘?。所謂?小餘?,其實乃分數之

日數,分母為940,故當分子滿940則成一日,?歸上?即歸整數而成為大餘。

其實?大餘?與?小餘?合成現代所云之?帶分數?。若果明白現代之分數與帶

分數之加法,【正義】之說就非常明顯。故上文所謂?又明年以置五十四算,如

上法,置小餘三百四十八算,每年加三百四十八分,滿九百四十分成一日。?其

實指加54940348,當分子達或逾940時,則進成整數。又上引文之?若至閏後一

年加八百四十七分?疑誤,應作?若至閏後一年加四百九十九分?為是,蓋此句

應配合?每至閏後一年加二十九算?,即含閏月之年後一年多加29940499﹝見以

下之算法﹞。

【正義】云?一歲則有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其實指354940348﹝見以

上之算式﹞,單位為日,唯略去分母940,獨稱分子為?分?。

又若兩月有59日﹝即一大月與一小月之日數﹞,則一歲有59×6=354日

﹝見前式﹞,於是一歲之總日數為354+940348,即354940348。故顓頊曆法一年有

354940348日。

354940348÷60=5,餘54940348,其中整數為大餘,940348為小餘。【正義】曰:

?此是太初元年奇日奇分也。?所謂?奇日?乃指所餘之整數日,?奇分?,乃

指所餘之分數日。

至於八百四十七分之數來源如下:

940348+940499=940847,其分子即八百四十七,即含閏月之年份下一年﹝即所

謂閏後一年﹞所加之數。

以上之說明未必清楚,可參閱以下各年之第一、第二大小餘之算法。

《曆術甲子篇》曆法之元年共354940348日,此數除以60得5,餘數為54940348

6

日,整數54日稱為第一大餘,分數部分稱為第一小餘。因分數部份必定成為餘

數,故從第一小餘940348日即可知,?小餘三百四十八?乃略去分母及單位之說法

也﹝見上式﹞。354除以60,即除以甲子之數。五甲即五甲子之數﹝一甲子之數

為60﹞,五甲子之數即300,354日÷60得5日,餘數為54日,此相當於354

日減去300日後即得大餘54日﹝現時乃求除數之餘數,減法之說只適用於首

年﹞。在以下之算法單位?日?略去。第一小餘應連帶分母,其單位亦應為

“日”,唯《曆術甲子篇》只取其分子,稱之為“分”,在以下之運算中,“分”

之單位亦略去。

另外要注意者,能約簡之分數均不約簡,全部以940為分母。

以上述餘數54940348為例,當分子滿940時,則成1日,即進1,加上第一大

餘54日則歸成第一大餘55日。此說法其實是現代數學之假分數化成帶分數之步

驟。55日乃假設之說法,因本例根本無須?進1?,唯以下進1﹝或進其他數﹞

之例甚多,可參閱。54940348乃一重要第一餘數,因以下各年之第一餘數之運算,

皆以此數為基礎。

《曆術甲子篇》曰:焉逢攝提格,即太初元年。

《淮南子?天文》:

太陰元始建於甲寅,一終而建甲戌,二終而建甲午,三終而復得甲寅之元。

太陰指太歲。夏正以建寅之月為正月為歲首,時十一月也。曆術甲子曆法亦

以甲寅為歲首,?一終?為二十年,即第二十一年為甲戌;?二終?為四十年,

即第四十一年為甲午;?三終?為六十年,即第六十一年重返甲寅之年。

《史記?天官書》:

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1。正月,與斗、牽牛晨出

東方,名曰監德,色蒼蒼有光。其失次,有應見柳。歲早水,晚旱。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寅,歲名攝提格,其雄為歲星,舍斗、牽牛,以十一月與之晨出

東方,東井、輿鬼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攝提格之歲,歲早水,晚旱,稻疾,蠶不登,菽、麥昌,民食四升。寅。

在甲曰閼蓬。

《漢書?天文志》:

太歲在寅曰攝提格。歲星正月晨出東方,石氏曰名監德,在斗、牽牛。

7

失次,杓,早水,晚旱。甘氏在建星、婺女。太初曆在營室、東壁。

焉逢《爾雅》作?閼逢?,《淮南子》作?閼蓬?,甲也,名略異實一。若

以《爾雅》為準,餘皆音同而字異。漢曆法家將十天干之代名配以十二地支之代

名,即焉逢、端蒙、游兆、強梧、徒維、祝犁、商橫、昭陽、橫艾、尚章配以攝

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鄂、閹茂、大淵獻、困敦、

赤奮若,成六十歲名,以作紀年,例如?焉逢攝提格?,即指甲寅也,餘可類推。

唯此名稱繁複,不易記憶,與天象實況亦有差異,故此組合之名稱遂漸廢。

太陰為雌,即歲陰;歲星為雄。當太陰﹝即太歲﹞左行在寅﹝左右者,面向

大圓圓心之左與右﹞,則歲星右行居丑。故談古曆法者,不妨以此為始,即太陰

在寅則歲星在丑,前者左行,後者右。夏曆十一月,即用“夏正”,以建寅之月

為正月為歲首﹝《史記?天官書》稱之為正月,即用“周正”,以建子之月十一

月為歲首﹞也。夏正十一月即周正正月。歲星十一月時處於斗、牽牛之間,同現

於晨之東方;與東井、輿鬼二宿相對。

《淮南子?天文》與《漢書?天文志》均曰?失次?則歲初現水災,歲晚則

旱災,禾稻有疾而不登,蠶繭歉收。但該歲菽、麥茂盛,相信此乃逢攝提格之歲

之一般狀況。菽,大豆也。民得食,日食四升。一升,約今之200毫升,四升,

為該年一人一日之食量﹝包括稻、菽、麥、菜等﹞。

所謂?次?,應指十二次,?失次?,指歲失其序也。又例如廿四節氣不依

時而至,亦算失次。

《淮南子?天文》曰:

以日冬至數來歲正月朔日,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日減一升;有

餘日,日益一升。其為歲司也。

其意指從冬至日數至翌年正月初一,若剛好五十日,則翌年民之食足﹝依最

後一頁之表之量或各歲所述之量﹞;若不滿五十日,則翌年民之食日減一升﹝即

比食足之數每日少一升﹞;若其數比五十日多,則翌年民之食日增一升﹝即比食

足之數每日增一升﹞。故冬至日至翌年正月初一之日數,可預測來歲民生之所食

之增減。

《淮南子?天文》及《漢書?天文志》簡述該年之一般狀況及運數,其他年

份皆如是。

《曆術甲子篇》曰:大餘五。

【索隱】曰: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一度,去歲十一月朔在牽牛初為冬

至,今歲十一月十二日又至牽牛初為一周,以六甲除之,六六三十六,

除三百六十餘五,故云大餘五也。

8

此段之解說見下文。

【正義】:冬至甲子日法也。

《曆術甲子篇》曰:小餘八之數。

【索隱】曰:

即四分之一,小餘滿三十二從大餘一,四八三十二,故云小餘八。明年

又加八得十六,故下云小餘十六。次明年又加八得二十四,故下云小餘

二十四。又明年加八得三十二為滿,故下云無小餘。此並依太初法行之

也。

【正義】:

未滿日之分數也。其分每滿三十二則成一日,即歸上成六日矣。大餘五

者,每歲三百六十五日,除六甲三百六十日,猶餘五日,故稱大餘五也。

小餘八者,每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一日三十二分,是一歲三

百六十五日八分,故稱小餘八也。此大小餘是冬至甲子日法,未出閏月

之數,每六十日除之,為未滿六十日,故有大小餘也。此是太初元年奇

日奇分也。置大餘五算,每年加五算,滿六十日則除之;後年更置五算,

如上法。置小餘八算,每年加八算,滿三十二分為一日,歸大餘;後年

更置八算,如上法。大餘者,日也。小餘者,日之奇分也。

【正義】稱之為?冬至甲子日法?,相信只屬名稱,無實際意義。古人將黃

道附近之一周天分成36541度﹝上述【索隱】所云之單位為?度?,【正義】引

文仍稱之為?日?﹞,日行一度,則一年行畢一周天。注意此一周天與歲星十二

年行畢之一周天定義不同。筆者認為以度之說法為是。若一“度?為32分,則

36541度可說成365度8分。為避免與第一大小餘之日單位混淆,故本文之第二

之大小餘以“度?與“分?為單位。

36541度÷60,得商6度,餘541度。此相當於365減去六甲之數,即減去

360﹝減法之說亦只適用於首年﹞。餘數為541度,其中5度為第二大餘,此乃

“大餘五”之由來。41度為第二小餘。因一度32分,故41度為8分,故小餘8

也,此乃“小餘八之數”之由來。以下之運算倣此。第二大餘單位?度?略去,

第二小餘單位?分?亦略去。因為每年加541度,即加5度8分,故【正義】曰:

置大餘五算,每年加五算,滿六十日則除之;後年更置五算,如上法。置小

9

餘八算,每年加八算,滿三十二分為一日,歸大餘。

以上引文之大餘乃指第二大餘與第二小餘。從以下各年之第二餘數之運算即

可知上文之意義。

(2)《曆術甲子篇》曰:端蒙單閼,二年。

【集解】:徐廣曰:﹡單閼,一作﹟亶安﹠。﹢

【索隱】:端蒙,乙也。《爾雅》作﹡旃蒙﹢。單閼,卯也,丹遏二音,又

音蟬焉。二年,歲在乙卯也。

【正義】:單音丹,又音時連反。閼音烏葛反,又於連反。

《史記?天官書》:

單閼歲:歲陰在卯,星居子。以二月與婺女、虛、危晨出,曰降入。大

有光。其失次,有應見張。其歲大水。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卯,歲名單閼,歲星舍須女、虛、危,以十二月與之晨東方;柳、

七星、張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單閼之歲,歲和,稻、菽、麥、蠶昌,民食五升。卯。在乙曰﹡旃蒙﹢。

《漢書?天文志》:

在卯曰單閼。二月出,石氏曰名降入,在婺女、虛、危。甘氏在虛、危。

失次,杓,有水災。太初在奎、婁。

端蒙《爾雅》作?旃蒙?,《淮南子》亦作?旃蒙?,乙也。端與旃,字音

皆異,然【索隱】接受端蒙為乙之說,非獨《爾雅》為準。單閼,卯也。故端蒙

單閼即乙卯也。【集解】云單閼作?亶安?,此說未知出自何經典。?單?,粵

音?丹?,又音?善?;?閼?,粵音?煙?。?亶?粵音?妲?,?安?可

能為?閼?之音轉字。

太陰在卯,則歲星夏正十二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二月﹞處於須女、

虛、危三宿間,該星與三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柳、七星、張三宿相對。

單閼年稻、大豆、麥、蠶繭皆昌盛豐登,民得食,該年日食五升。

歲若失其序則有災,有水災。

《曆術甲子篇》曰:閏十三。

大餘四十八,小餘六百九十六;大餘十,小餘十六。

因54+54=108,108÷60=1,餘數即為第一大餘,即48。第一小餘為940348

10

+940348=940696。注意696為940696之分子。

又541+541=1021,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1021,第二大餘十指整數10,

第二小餘十六指21×32=16。第一個541乃上年之第二餘數,第二個541乃

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曆術甲子歲為乙卯,亦為太初二年。上年餘數54940348日加本年餘

數54940348得108940696日,此數除以60,得商1,餘數為48940696,整數為大

餘,分數之分子為小餘。本年為?閏十三?,即含閏月之年,共13月。秦

以前,閏月置於年末,稱之為?閏十三?,相信曆術甲子曆法亦依此制。《史

記?天官書》則簡述單閼歲之一般狀況及運程,換言之,大凡遇單閼之歲如

失次則多水災。



(3)《曆術甲子篇》曰:游兆執徐,三年。

【索隱】:游兆,景也,《爾雅》作﹡柔兆﹢。執徐,辰也。三年。

【正義】:三年,丙辰歲也。

《史記?天官書》:

執徐歲:歲陰在辰,星居亥。以三月與營室、東壁晨出,曰青章。青青

甚章。其失次;有應見軫。歲早,旱;晚,水。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辰,歲名曰執除,歲星舍營室、東壁,以正月與之晨出東方,翼、

軫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執徐之歲,歲早旱,晚水,小饑,蠶閉,麥熟,民食三升。辰,在丙曰

柔兆。

《漢書?天文志》:

在辰曰執徐。三月出,石氏曰名青章,在營室、東壁。失次,杓,早旱,

晚水。甘氏同。太初在胃、昴。

游兆,《爾雅》與《淮南子》均作?柔兆?,丙也。【索隱】依游兆為丙之

說。【集解】引徐廣作‘遊桃’,見(13)。

執徐,《爾雅》與《淮南子》均作?執徐?,《淮南子》又作?執除?,辰

11

也。游兆執徐即丙辰也。游與柔、徐與除,音同而字異。

太陰在辰,則歲星夏正正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三月﹞處於營室、東

壁二宿間,該星與二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翼、軫二宿相對。

是歲有饑,穀不熟為饑,見《說文》。歲初有旱災,歲晚有水災。蠶繭閉則

可抽絲,麥能熟。民日食三升。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十二,小餘六百三;大餘十五,小餘二十四。

因48+54+29=131,131÷60=2,餘數為11。

分數和為940696+940348+940499=9401543=1940603。整數為1,故進1,即11+

1=12,故第一大餘為12。第一小餘為940603,只取分子六百零三。

是年曆術甲子歲為丙辰,亦為太初三年。以上之算法其實為48940696+54940348

+29940499=1319401543=132940603。132940603除以60,商為2,餘數為12940603,

此帶分數之整數部分為“第一大餘?,分數部分之分子為“第一小餘?。以

後之算法皆依此。因上年含閏月,故此年須加29940499。

度數之“大餘?及“小餘?情況亦相似,稱為“第二大餘?及“第二小

餘?:

1021+541=1543,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1543,第二大餘指整數15,第

二小餘二十四指43×32=24。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後分數乃是年之

第二餘數,此數年年皆為541。求兩者之和再除以60即得是年之第二大餘

及小餘。其餘類推。

(4)《曆術甲子篇》曰:彊梧大荒落,四年。

【索隱】:強梧,丁也。大芒駱,巳也。四年。

【正義】:梧音語。四年,丁巳歲也。

《史記?天官書》:

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以四月與奎、婁晨出,曰跰踵。熊熊赤

色,有光。其失次,有應見亢。

《淮南子?天文》:

12

太陰在巳,歲名曰大荒落,歲星舍奎、婁,以二月與之晨出東方,角、

亢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大荒落之歲,歲有小兵,蠶小登,麥昌,菽疾,民食二升。巳。在丁曰

強圉。

《漢書?天文志》:

在巳曰大荒落。四月出,石氏曰名路踵,在奎、婁。甘氏同。太初在參、

罰。

彊梧《爾雅》作?強圉?,?彊?即?強?。【索隱】依強梧為丁之說。依

【正義】若?梧?音?語?,則梧與圉同音。丁也。大荒落,《淮南子》與《爾

雅》均作此名。巳也。【索隱】作?大芒駱?,音近而字異。巳也。

太陰在巳,則歲星夏正二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四月﹞處於奎、婁二

宿間,該星與二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角、亢二宿相對。

此歲?有小兵?指有小戰爭。蠶繭有收成但非豐登。麥茂盛,唯大豆有蟲害

而歉收。是歲民日食只二升。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七,小餘十一;大餘二十一,無小餘。

因12+54=66,66÷60=1,餘數為6。

分數和為940603+940348=940951=194011。進1,6+1=7,故第一大餘為7。

第一小餘為94011,只取分子十一。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12940603+54940348=66940951=6794011。6794011除以60,商

為1,餘數為794011。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1543+541=21,除以60後,即得第二大餘為21,無第二小餘。前分

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太初四年,合曆術甲子曆丁巳歲。無閏月。



(5)《曆術甲子篇》曰:徒維敦牂,天漢元年。

【索隱】:徒維,戊也。敦牂,午也。天漢元年。

【正義】:牂音作郎反。天漢元年,戊午歲也。

13

《史記?天官書》:

敦牂歲:歲陰在午,星居酉。以五月與胃、昴、畢晨出,曰開明。炎炎

有光。偃兵;唯利公王,不利治兵。其失次,有應見房。歲早,旱;晚,

水。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午,歲名曰敦牂,歲星舍胃、昴、畢,以三月與之晨出東方氐、

房、心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敦牂之歲,歲大旱,蠶登,稻疾,菽麥昌,禾不為,民食二升。午。在

戊曰著雝。

《漢書?天文志》:

在午曰敦牂。五月出,石氏曰名啟明,在胃、昴、畢。失次,杓,早旱,

晚水。甘氏同。太初在東井、輿鬼。

《爾雅》以?著雍?為戊,非徒維。【索隱】依徒維為戊之說。《淮南子?

天文》則作?著雝?。各家均以敦牂為午。?牂?,粵音?裝?。

此歲有大旱災,稻有蟲害,禾不熟;可幸大豆與麥豐收,蠶繭亦豐登。是年

民日食只二升。

太陰在午,則歲星夏正三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五月﹞處於胃、昴、

畢三間,該星與三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氐、房、心三宿相對。

《曆術甲子篇》曰:閏十三。

大餘一,小餘三百五十九;大餘二十六,小餘八。

因7+54=61,61÷60=1,餘數為1,即第一大餘為1。

分數和為94011+940348=940359。即第一小餘為940359,只取分子三百五十九。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794011+54940348=7940359。7940359除以60,商為1,餘數為

1940359。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21+541=2641,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2641,即第二大餘為26,第

二小餘為41,即8分。前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天漢元年,戊午歲,有閏月。



14

(6)《曆術甲子篇》曰:祝犁協洽,二年。

【索隱】:祝犁,己也,《爾雅》作﹡著雍﹢。汁洽,未也。二年。

【正義】:二年,己未歲也。

《史記?天官書》:

協洽歲:歲陰在未,星居申。以六月與觜觿、參晨出,曰長列。昭昭有

光。利行兵。其失次,有應見箕。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未,歲名曰協洽,歲星舍觜嶲、參,以四月與之晨出東方,尾、

箕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協洽之歲,歲有小兵,蠶登,稻昌,菽、麥不為,民食三升。未。在己

曰屠維。

《漢書?天文志》:

在未曰協洽。六月出,石氏曰名長烈,在觜觿、參。甘氏在參、罰。太

初在注、張、七星。

《爾雅》以?屠維?為己,非?著雍?。《淮南子》亦以屠維為己,非祝犁。

但【索隱】仍依祝犁為己之說,可能曆術更改之故。協洽,未也。協洽亦作汁洽,

如【索隱】所云。

太陰在未,則歲星夏正四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六月﹞處於觜嶲、參

二宿間,該星與二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尾、箕二宿相對。觜嶲同觜觿。觜,同

嘴,粵音嘴。嶲,粵音緒。觿,粵音攜。嶲與觿,今之粵音相異。

是歲有小規模之戰爭。蠶繭豐登,稻生長茂盛,唯大豆與麥因不熟而歉收。

是年人日食三升。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二十五,小餘二百六十六;大餘三十一,小餘十

六。

因1+54+29=84,84÷60=1,餘數為24。

分數和為940359+940348+940499=9401206=1940266。進1,故第一大餘為25。

第一小餘為940266,只取分子二百六十六。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1940359+54940348+29940499=849401206=85940266。85940266除

15

以60,商為1,餘數為25940266。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第三分

數乃上年有閏月所加之分數。

又2641+541=3142,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3142,即第二大餘為31,

第二小餘為41,即16。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天漢二年,己未歲。無閏月。



(7)《曆術甲子篇》曰:商橫涒灘,三年。

【索隱】:商橫,庚也,《爾雅》作﹡上章﹢。赤奮若,丑也。天官書及《爾

雅》申為汭漢,丑為赤奮若。今自太初已來計歲次與天官書不同

者有四,蓋後曆術改故也。三年也。

【正義】:涒音吐魂反。灘音吐丹反。又作﹡涒漢﹢,字音與上同。三年,

庚申歲也。

《史記?天官書》:

涒灘歲:歲陰在申,星居未。以七月與東井、輿鬼晨出,曰大音。昭昭

白。其失次,有應見牽牛。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申,歲名曰涒灘,歲星舍東井、輿鬼,以五月與之晨出東方,斗、

牽牛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涒灘之歲,歲和,小雨行,蠶登,菽、麥昌,民食三升。申。在庚曰上

章。

《漢書?天文志》:

在申曰涒灘。七月出。石氏曰名天晉,在東井、輿鬼。甘氏在弧。太初

在翼、軫。

《爾雅》以?上章?為庚,如【索隱】所云,非商橫也。但【索隱】亦接受

以商橫為庚之說。《爾雅》又以申曰涒灘。【正義】曰涒灘又作?涒漢?,若?漢?

音?灘?﹝據【正義】所云﹞,則?漢?可能?灘?之訛字。【索隱】曰天官書

及《爾雅》云?申?為?汭漢?,但《爾雅》未見有此說。?涒?,粵音為?吞?,

與?灘?成雙聲字。

太陰在申,則歲星夏正五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七月﹞處於東井、輿

鬼二宿間,該星與二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斗、牽牛二宿相對。

16

《淮南子》所謂?歲和?,指相安諧和之年也。是歲有小雨,蠶繭豐登,大

豆與麥生長茂盛。是年人日食三升。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六百一十四;大餘三十六,小餘二十四。

因25+54=79,79÷60=1,餘數為19,故第一大餘為19。

分數和為940266+940348=940614,故第一小餘為940614,只取分子六百一十四。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25940266+54940348=79940614。79940614除以60,商為1,餘

數為19940614。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3142+541=3643,除以60後,即得數為3643,即第二大餘為36,第

二小餘為43,即24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天漢三年,庚申歲。無閏月。



(8)《曆術甲子篇》曰:昭陽作鄂,四年。

【索隱】:昭陽,辛也,《爾雅》作﹡重光﹢。作鄂,酉也。四年。

【正義】:四年,辛酉歲也。

《史記?天官書》:

作鄂歲:歲陰在酉,星居午。以八月與柳、七星、張晨出,曰長王。作

作有芒。國其昌,熟穀。其失次,有應見危。有旱而昌,有女喪,民疾。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酉,歲名作鄂,歲星舍柳、七星、張,以六月與之晨出東方,須

女、虛、危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作鄂之歲,歲有大兵,民疾,蠶不登,菽、麥不為,禾蟲,民食五升。

酉。在辛曰重光。

《漢書?天文志》:

在酉曰﹡作詻﹢。《爾雅》作﹡作噩﹢。八月出,石氏曰名長壬,在柳、

七星、張。失次,杓,有女喪、民疾。甘氏在注、張。失次,杓,有火。

太初在角、亢。

17

《爾雅》以?重光?為辛,《淮南子》亦云在?辛曰重光?,非昭陽。《曆

術甲子篇》則以昭陽為辛,【索隱】亦接受以昭陽為辛之說。作鄂,《爾雅》作

?作噩?,酉也。噩,古通鄂。下文亦有年份作噩。

太陰在酉,則歲星夏正六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八月﹞處於柳、七星、

張三宿間,該星與三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女、虛、危三宿相對。

是歲有大規模戰事,民生疾苦,蠶繭歉收,大豆與麥亦歉收,禾有蟲害。民

得食日五升。

《曆術甲子篇》曰:閏十三。

大餘十四,小餘二十二;大餘四十二,無小餘。

因19+54=73,73÷60=1,餘數為13。

分數和為940614+940348=940962=194022。進1,故第一大餘為14。第一小餘

為94022,只取分子二十二。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19940614+54940348=73940962=7494022。7494022除以60,

商為1,餘數為1494022。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3643+541=42,除以60後,即得第二大餘為42,無第二小餘。前分數

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辛酉年,天漢四年,有閏月。



(9)《曆術甲子篇》曰:橫艾淹茂,太始元年。

【索隱】:橫艾,壬也,《爾雅》作﹡玄黓﹢。淹茂,戌也。太始元年。

【正義】:太始元年,壬戌歲也。

《史記?天官書》:

閹茂歲:歲陰在戌,星居巳。以九月與翼、軫晨出,曰天睢。白色大明。

其失次,有應見東壁。歲水,女喪。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戌,歲名曰閹茂,歲星舍翼、軫,以七月與之晨出東方,營室、

東壁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掩茂之歲,歲小饑,有兵,蠶不登,麥不為,菽昌,民食七升。戌。在

18

壬曰玄黓。

《漢書?天文志》:

在戌曰掩茂。九月出,石氏曰名天睢,在翼、軫。失次,杓,水。甘氏

在七星、翼。太初在氐、房、心。

《爾雅》云在壬為?玄黓?,《淮南子》依此說,非?橫艾?。【索隱】亦

云《爾雅》作?玄黓?,唯【索隱】亦接受以昭陽為辛之說。淹茂,戌也。《爾

雅》與《史記?天官書》均作“閹茂?。?淹?與“閹?音同而字異。?黓?粵

音?亦?。

太陰在戌,則歲星夏正七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九月﹞處於翼、軫二

宿間,該星與二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營室、東壁二宿相對。

是歲有穀不熟,有戰爭,蠶繭歉收,麥因不熟而歉收,唯大豆茂盛,民得食,

日食七升。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八百六十九;大餘四十七,小餘八。

因14+54+29=97,97÷60=1,餘數為37,即第一大餘為37。

分數和為94022+940348+940499=940869。故第一小餘為940869,只取分子八百

六十九。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1494022+54940348+29940499=97940869。97940869除以60,

商為1,餘數為37940869。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第三分數乃上年

有閏月所加之分數。

又42+541=4741,即第二大餘為47,第二小餘為41度,即8﹝分﹞。前

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壬戌年,即太始元年。無閏月。



(10)《曆術甲子篇》曰:尚章大淵獻,二年。

【索隱】:尚章,癸也,《爾雅》作﹡昭陽﹢也。困敦,亥也。天官書子為

困敦,《爾雅》同。二年。

【正義】:二年,癸亥歲也。

《史記?天官書》:

大淵獻歲:歲陰在亥,星居辰。以十月與角、亢晨出,曰大章。蒼蒼然,

19

星若躍而陰出旦,是謂﹡正平﹢。起師旅,其率必武;其國有德,將有

四海。其失次,有應見婁。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亥,歲名大淵獻,歲星舍角、亢,以八月與之晨出東方,奎、婁

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大淵獻之歲,歲有大兵,大饑,蠶開,菽、麥不為,禾蟲,民食三升。

亥,在癸曰昭陽。

《漢書?天文志》:

在亥曰大淵獻。十月出,石氏曰名天皇,在角、亢始。甘氏在軫、角、

亢。太初在尾、箕。

《爾雅》云在癸為?昭陽?,《淮南子》依此說,非?尚章?。【索隱】亦

云《爾雅》作?昭陽?,唯【索隱】亦接受以尚章為癸之說。【索隱】以困敦為

亥,可能乃當時流行之說法。他家均以大淵獻為亥。

太陰在亥,則歲星夏正八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十月﹞處於角、亢二

宿間,該星與二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奎、婁二宿相對。

是歲有大規模戰事,有饑荒,大豆與麥因不熟歉收,禾有蟲害,蠶繭開口而

不能成繭。民日食只有三升。

《曆術甲子篇》曰:閏十三。

大餘三十二,小餘二百七十七;大餘五十二,小餘一

十六。

因37+54=91,91÷60=1,餘數為31。

分數和為940869+940348=9401217=1940277。進1,故第一大餘為32。第一小餘

為940277,只取分子二百七十七。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37940869+54940348=919401217=92940277。92940277除以60,

商為1,餘數為32940277。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4741+541=5242,除以60後,即得第二大餘為52,第二小餘為42度,

即16﹝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癸亥年,太始二年,有閏月。

20



(11)《曆術甲子篇》曰:焉逢困敦,三年。

【索隱】:焉逢,甲也。大淵獻,子也。天官書亥為大淵獻,與《爾雅》同。

三年也。

【正義】:敦音頓。三年,甲子歲也。

《史記?天官書》:

困敦歲:歲陰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與氐、房、心晨出,曰天泉。玄

色甚明。江池其昌,不利起兵。其失次,有應見昴。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子,歲名困敦,歲星舍氐、房、心,以九月與之晨出東方,胃、

昴、畢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困敦之歲,歲大霧起,大水出,蠶登、稻疾、菽、麥昌,民食三升。

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石氏曰名天宗,在氐、房始。甘氏同。太初在

建星、牽牛。

十天干排列完畢,重回至甲之焉逢。【索隱】以大淵獻為子,非困敦,此亦

可能為當時流行之說法。依《爾雅》所云?在子曰困敦?,而《淮南子?天文》

亦以困敦為子。《曆術甲子篇》依《爾雅》以子為困敦。

太陰在子,則歲星夏正九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十一月﹞處於氐、房、

心三宿間,該星與三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胃、昴、畢三宿相對。

是歲有大霧,有水災,蠶繭豐登,稻有蟲害。大豆、麥茂盛。民得食,日可

食三升。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五十六,小餘一百八十四;大餘五十七,小餘二十

四。

因32+54+29=115,115÷60=1,餘數為55。

分數和為940277+940348+940499=9401124=1940184。進1,故第一大餘為56。

第一小餘為940184,只取分子一百八十四。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32940277+54940348+29940499=1159401124=116940184。

21

116940184除以60,商為1,餘數為56940184。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第三分數乃上年有閏月所加之分數。

又5242+541=5743,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5743,即第二大餘為57,

第二小餘為43度,即24﹝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甲子年,太始三年,無閏月。



(12)《曆術甲子篇》曰:端蒙赤奮若,四年。

【索隱】:端蒙,乙也。汭漢,丑也。天官書作﹡赤奮若﹢,與《爾雅》同。

四年。已後自太始、征和已下訖篇末,其年次甲乙皆准此。並褚

先生所續。

【正義】:四年,乙丑歲也。

《史記?天官書》:

赤奮若歲:歲陰在丑,星居寅,以十二月與尾、箕晨出,曰天皓。黫然

黑色甚明。其失次,有應見參。

《淮南子?天文》:

太陰在丑,歲名曰赤奮若,歲星舍尾、箕,以十月與之晨出東方,觜嶲、

參為對。

《淮南子?天文》又曰:

赤奮若之歲,歲有小兵,早水,蠶不出,稻疾,菽不為,麥昌,民食一

升。

在丑曰赤奮若。十二月出,石氏曰名天昊,在尾、箕。甘氏在心、尾。

太初在婺女、虛、危。

《爾雅》云在?丑曰赤奮若?,【索隱】則以?汭漢?為丑,此可能乃當時

之流行說法,但【索隱】又不能抹殺《爾雅》及天官書之說法,故一併提及。

太陰在丑,則歲星夏正十月﹝《史記?天官書》為周正十二月﹞處於尾、箕

二宿間,該星與二宿同現於晨之東方,與觜嶲、參二宿相對。

此歲有規模戰爭,歲初有水災,蠶卵不能孵出小蠶,稻有蟲害,大豆因不熟

而歉收,唯麥昌盛,民只能日食一升。

【索隱】並提及?褚先生所續?之說法。?褚先生?者褚少孫也,但【索隱】

無言明。又《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太始元年?條下,【索隱】注曰:

?裴駰以爲自天漢已後,後人所續,即褚先生所補也。?裴駰此處無說明續者為

22

褚先生,但可斷為褚先生。

褚少孫,西漢元、成間博士。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唐書法家褚遂良為其

後人。從大儒王式游。漢成帝時受業博士,治《春秋》,爲侍郎,後爲博士。

約卒於漢元帝初四、五年﹝前45年至前44年﹞間。

司馬遷撰《史記》,歿後,有十篇散失,褚少孫補之。據裴駰引三國?張晏

曰:

遷沒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律書》、《漢

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

蒯成列傳》。褚先生補闕,…。

引文之《景紀》與《武紀》乃指《景帝本紀》與《武帝本紀》。其實褚

少孫於《史記》中之續文頗多,今本《史記》中凡褚少孫所補者多標以?褚

先生曰?,與張晏所言十篇不合。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五十,小餘五百三十二;大餘三,無小餘。

因56+54=110,110÷60=1,餘數為50。

分數和為940184+940348=940532。故第一小餘為940532,只取分子五百三十二。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56940184+54940348=110940532。110940532除以60,商為1,

餘數為50940532。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5743+541=63,63÷60=1,餘數為3,即第二大餘為3,無第二小餘。

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乙丑年,太始四年,無閏月。



(13)《曆術甲子篇》曰:游兆攝提格,征和元年。

【集解】:徐廣曰:﹡作﹟遊桃﹠。﹢

【正義】:李巡注《爾雅》云:﹡萬物承陽而起,故曰攝提格。格,起也。﹢

孔文祥云:﹡以歲在寅正月出東方,為眾星之紀,以攝提宿,故

曰攝提;以其為歲月之首,起於孟陬,故云格,正也。﹢

【集解】引徐廣之說作﹡遊桃﹢,﹡桃﹢可能乃﹡兆﹢之訛。

《曆術甲子篇》曰: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八百八十;大餘八,小餘八。

23

因50+54=104,104÷60=1,餘數為44。

分數和為940532+940348=940880。故第一小餘為940880,只取分子八百八十。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50940532+54940348=104940880。104940880除以60,商為1,

餘數為44940880。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3+541=841,除以60後,即得大第二餘為8,第二小餘為41,即8﹝分﹞。

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丙寅年,征和元年,有閏月。



(14)《曆術甲子篇》曰:彊梧單閼,二年。

【正義】:李巡云;﹡言陽氣推萬物而起,故曰單閼。﹢單,盡;閼,止也。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八,小餘七百八十七;大餘十三,小餘十六。

因44+54+29=127,127÷60=2,餘數為7。

分數和為940880+940348+940499=9401727=1940787。進1,故第一大餘為8;小

餘為940787,只取分子七百八十七。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44940880+54940348+29940499=1279401727=128940787。

128940787除以60,商為2,餘數為8940787。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第三分數乃上年有閏月所加之分數。

又841+541=1342,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1342,即第二大餘為13,第

二小餘為42度,即16﹝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丁卯年,征和二年,無閏月。



(15)《曆術甲子篇》曰:徒維執徐,三年。

【正義】:李巡云:﹡伏蟄之物皆敷舒而出,故云執徐也。﹢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24

大餘三,小餘一百九十五;大餘十八,小餘二十四。

因8+54=62,62÷60=1,餘數為2。

分數和為940787+940348=9401135=1940195。進1,故第一大餘為3;小餘為

940195,只取分子一百九十五。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8940787+54940348=629401135=63940195。63940195除以60,商

為1,餘數為3940195。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1342+541=1843,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1843,即第二大餘為18,

第二小餘為43度,即24﹝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戊辰年,征和三年,無閏月。



(16)《曆術甲子篇》曰:祝犁大芒落,四年。

【集解】:芒,一作﹡荒﹢。

【正義】:姚察云:﹡言萬物皆熾盛而大出,霍然落之,故云荒落也。﹢

《曆術甲子篇》曰:閏十三。

大餘五十七,小餘五百四十三;大餘二十四,無小餘。

大芒落即大荒落。

因3+54=57,57÷60=0,餘數為57。

分數和為940195+940348=940543。故第一小餘為940543,只取分子五百四十三。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3940195+54940348=57940543。57940543除以60,商為0,餘數

為57940543。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1843+541=24,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24,即第二大餘為24,無第

二小餘。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己巳年,征和四年,有閏月。



(17)《曆術甲子篇》曰:商橫敦牂,後元元年。

25

【正義】:孫炎注《爾雅》云:﹡敦,盛也。牂,壯也。言萬物盛壯也。﹢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二十一,小餘四百五十;大餘二十九,小餘八。

因57+54+29=140,140÷60=2,餘數為20。

分數和為940543+940348+940499=9401390=1940450。進1,故第一大餘為21。第

一小餘為940450,只取分子四百五十。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57940543+54940348+29940499=1409401390=141940450。

141940450除以60,商為2,餘數為21940450。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第三分數乃上年有閏月所加之分數。

又24+541=2941,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2941,即第二大餘為29,第

二小餘為41,即8﹝分﹞。前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庚午年,即後元元年,無閏月。



(18)《曆術甲子篇》曰:昭陽汁洽,二年。

【集解】:汁,一作﹡協﹢。

【正義】:李巡云:﹡言陰陽化生,萬物和合,故曰協治也。﹢

《曆術甲子篇》曰: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七百九十八;大餘三十四,小餘十六。

因21+54=75,75÷60=1,餘數為15。

分數和為940450+940348=940798。故第一小餘為940798,只取分子七百九十八。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21940450+54940348=75940798。75940798除以60,商為1,餘

數為15940798。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2941+541=3442,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3442,即第二大餘為34,

第二小餘為42度,即16﹝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26

是年為辛未年,即後元二年,有閏月。



(19)《曆術甲子篇》曰:橫艾涒灘,始元元年。

【集解】:涒灘,一作﹡芮漢﹢。

【正義】:孫炎注爾雅云:﹡涒灘,萬物吐秀傾垂之貌也。﹢

《曆術甲子篇》曰:正西。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七百五;大餘三十九,小餘二十四。

因15+54+29=98,98÷60=1,餘數為38。

分數和為940798+940348+940499=9401645=1940705。進1,故第一大餘為39。第

一小餘為940705,只取分子七百零五。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15940798+54940348+29940499=989401645=99940705。99940705除

以60,商為1,餘數為39940705。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第三分

數乃上年有閏月所加之分數。

又3442+541=3943,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3943,即第二大餘為39,

第二小餘為43度,即24﹝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壬申年,即始元元年,無閏月。



(20)《曆術甲子篇》曰:尚章作噩,二年。

【集解】:噩,一作﹡鄂﹢。

【正義】:李巡云:﹡作鄂,萬物皆落枝起之貌也。?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三十四,小餘一百一十三;大餘四十五,無小餘。

因39+54=93,93÷60=1,餘數為33。

分數和為940705+940348=9401053=1940113。進1,故第一大餘為34。第一小餘

為940113,只取分子一百一十三。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39940705+54940348=939401053=94940113。94940113除以60,

27

商為1,餘數為34940113。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3943+541=45,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45,即第二大餘為45,無第

二小餘。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癸酉年,即始元二年,無閏月。



(21)《曆術甲子篇》曰:焉逢淹茂,三年。

【集解】:淹,一作﹡閹﹢。

【正義】:李巡云:﹡言萬物皆蔽冒,故曰閹茂。閹,蔽也。茂,冒也。?

《曆術甲子篇》曰:閏十三。

大餘二十八,小餘四百六十一;大餘五十,小餘八。

因34+54=88,88÷60=1,餘數為28。

分數和為940113+940348=940461。第一小餘為940461,只取分子四百六十一。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34940113+54940348=88940461。88940461除以60,商為1,餘

數為28940461。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45+541=5041,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5041,即第二大餘為50,第

二小餘為41,即8﹝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甲戌年,即始元三年,有閏月。



(22)《曆術甲子篇》曰:端蒙大淵獻,四年。

【正義】:孫炎云:﹡淵獻,深也。獻萬物於天,深于藏蓋也。﹢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五十二,小餘三百六十八;大餘五十五,小餘十六。

因28+54+29=111,111÷60=1,餘數為51。

分數和為940461+940348+940499=9401308=1940368。進1,故第一大餘為52。小

餘為940368,只取分子三百六十八。

28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28940461+54940348+29940499=1119401308=112940368。

112940368除以60,商為1,餘數為52940368。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第三分數乃上年有閏月所加之分數。

又5041+541=5542,除以60後,即得餘數為5542,即第二大餘為55,

第二小餘為42,即16﹝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乙亥年,即始元四年,無閏月。



(23)《曆術甲子篇》曰:遊兆困敦,五年。

【正義】:孫炎云:﹡困敦,混沌也。言萬物初萌,混沌於黃泉之下也。?

《曆術甲子篇》曰:十二。

大餘四十六,小餘七百一十六;無大餘,小餘二十四。

因52+54=106,106÷60=1,餘數為46,即第一大餘為46。

分數和為940368+940348=940716。即第一小餘為940716,只取分子七百一十六。

以上之算法其實為112940368+54940348=106940716。106940716除以60,商為1,

餘數為46940716。第一個帶分數乃上年之第一餘數。

又5542+541=6043,6043÷60=1,餘數為43,即第二大餘為0,第二小

餘為43,即24﹝分﹞。前分數乃上年之第二餘數。

是年為丙子年,即始元五年,無閏月。

﹝本文尚有第二部分﹞





1見前節﹝第2頁﹞之表。歲陰左行在寅,則歲星右轉居丑,其餘可類推。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