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枫叶,枫树

 苏迷 2013-08-15
枫叶,枫树
  叶正亭

  我爱枫叶。
  自幼爱书,每年新学期开学,从学校抱回几本不多的课本,回家就要用牛皮纸包封面,开始用的是简易包,后来学会了包三角封面。书包好封皮后,母亲嘱每本书里要夹入一片聪明叶,既可当书签,又可励人用功。
  聪明叶就是枫叶。
  枫叶分很多种,我们小时候认定的“聪明叶”只是中国枫的一种,俗称“青枫”。春夏时节,青枫翠绿翠绿,薄薄的叶面能透过阳光,把枫叶的筋络照亮。青枫长有七个角,像梅花鹿的角,那叶角长短不一,却是对称,所有裂缺都延伸到叶柄,形成枫叶特殊的形、特殊的美。
  与青枫对应的是红枫。青枫美在翠,红枫妙在艳。它的长相与青枫并无二致,但那色泽真是别样的红,不是血红,也不是酒红,似乎都无法替代,应该就叫它枫红吧。
  枫叶红了的时候,是一个浪漫的季节。人们都认为赏红枫是秋季的事,其实不然,真正的红枫是四季通红的,人们秋季赏的红枫,是一种叫做“两头红”的枫叶,那枫树,早春爆芽时是红艳艳的新叶,成叶后渐渐转绿,整个夏季和初秋都是绿叶当道。到了仲秋、初冬,霜降之后,那枫叶再次转红。成片栽种的地方,秋高气爽时,便有了赏红枫的快慰。
  青枫、红枫,是枫叶色之分,它们的长相是一样的;而另一种枫叶,长得就和普通枫叶不大相同了,枫叶之角上的裂缺更深,叶片更薄,叶面不舒展,而是往下垂着,似有点腼腆,看相更加斯文。它的芳名叫“羽毛枫”,亦称“蓑衣枫”,这些都是民间的称谓,都很形象,那枫叶真的又像羽毛,又像蓑衣。我个人似更喜欢称它为蓑衣枫。蓑衣为何物?现在的年轻人恐怕知道的不多了。蓑衣是江南农民的雨衣,用棕丝、蓆草编就,与之配套的是箬笠,用现代话讲叫雨帽,形如海南岛人戴的斗笠。但江南水乡的箬笠是用竹子的篾黄编的,编得很稀,两层,中间夹箬叶,古诗词中描写江南的雨季,就是用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句子。当然,那是诗人的美化,生活中,箬笠非青,蓑衣非绿也。江南的雨季,雨一会儿下,一会儿停,一会儿又下起来了,还出着太阳飘着雨丝,这时节,水乡的农民正忙着在水田里插秧,必须穿着蓑衣,戴着箬笠。一阵风过,大田里一件接一件的蓑衣随风舞动,很有点诗情画意。
  蓑衣枫也有青、红之分。
  我喜欢枫叶,便想在家中小园里栽种一棵,究竟选什么品种呢?朋友立勇是园艺大师、盆景专家,他建议我种一棵日本红枫,并提供植株。于是,我家小园水池边有了一株俯向水面的红枫树,它的枫叶形状倒是和中国“聪明叶”没什么区别,主要特点是色,红得更娇嫩、更鲜艳、更亮丽。从早春到仲夏,日本红枫像一团火,在绿水、粉墙的映衬下,分外醒目。它是小园的点睛之笔,是小园的魂魄。日本红枫到了秋天要摘叶,把老叶除去,施一点肥,促其新叶萌生。待到秋风起,寒露降,日本红枫再度披红亮相,在秋风肃杀、万木倦怠时,以它那一身鲜亮新红独领风骚。
  在苏州,还有两款枫树不能不说,一款叫做“三角枫”,生长在深山,盆景爱好者进山挖了老根桩,培育成树桩盆景,赏的是虬曲老态的根桩,赏其簇簇三角形的枫叶扎成的片与托。另一款就是“枫香树”,秋日,到天平山下赏枫,赏的就是此枫。这是南方树种,苏州并不多见,当年,范仲淹的后代从福建带来,植于天平山下,最初是二百多株,百年之后,粗得成人合抱,高耸入云,天平山下因此夏日绿荫婆娑,秋时彩霞蔽日。可惜,那树年纪有点大了,每年都有死亡,好在苏州园林工作者用各种办法培育成活了小树苗,近几年每年添种,天平山下“枫景”应该不会绝后。枫香树的叶片色泽变化多端,深秋后,由青转黄,由黄转赭,再转成粉红、大红、紫红。天平枫又有“五色枫”之称,天平山是我国四大赏枫地之一,与北京的香山、南京栖霞齐名。
  写到枫,就会想起年轻时的一位挚友,名字就叫小枫,他家里阳台上盆植了好多小小枫树,各种品种、各种造型,一定是小枫母亲所为。小枫母亲是大学图书管理员,“文化大革命”期间,悄悄把许多世界名著借给我们阅读,想起来,我的不多的一点世界名著功底,就是小枫母亲给打下的。几十年未见了,小枫母亲也已仙逝,小枫本人先是定居上海,后来移居海外,再无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