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关注:汉字之殇 请不要遗忘笔尖上的美

 雅荷淡香 2013-08-16

 

 编者按汉字博大精深,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随着科技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汉字受到了E时代的冲击,传统手写文字的习惯已被悄悄颠覆,提笔忘字、写不好字、不会写字的“汉字危机”现象,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年轻人退化成名副其实的“键盘手”、“失写一族”。面对日渐退化的书写能力,让人们产生了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数码时代,我们要尽量少抽“电子鸦片”,避免汉字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努力打好这场“汉字保卫战”!

 

===汉字之殇 你还会写多少汉字===

 

成人书写能力退步更严重

    日前,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随机选取现场观众组成“成人体验团”,当“尥蹶子”、“貔貅”、“攥拳头”、“桀纣”、“瓮中捉鳖”等词语出现时,“成人体验团”错误频频。

    在节目《汉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

    不仅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即使“间歇”、“熨帖”、“黏稠”等较简单的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都不足50%。其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而“癞蛤蟆”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成人体验团”的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下中国人汉字书写方面的软肋。2013年零点指标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提笔忘字”。

不少网友在看过节目之后,纷纷在网上“晒”自己的听写记录,更有人吐槽:“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学的汉字都还了一大半给老师了。”网友“轩辕十四Victor”感慨道:“我连自己的星座‘摩羯座’都写错了,在键盘文化横行的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重视传统的汉字书写文化。”>

 

 
挑衅的“衅”、东施效“颦”的“颦”、一瘸一拐的“瘸”、犒赏的“犒”……8月1日晚在河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给参赛的中小学生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但都被他们一一化解。

    这档面向7岁到17岁中小学生的汉字竞赛类节目,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为题库,尽可能地向参赛选手发难。同时,利用“汉字十三宫”的设计,让选手在答错题的情况下还能左右平移,以获得回旋机会。高一女生李楚楚信心满满,她在第一宫里答对了“秦晋之好”的“秦”,但第二宫里,“舂米”的“舂”,把她难住了。

    “‘舂’下面是个‘臼’字,我们生活里就有捣药的药臼子。”在该节目中担任“汉字先生”的于丹惋惜道。但对于今年16岁的李楚楚来说,无论是“药臼子”还是“舂米”,都显得过于遥远。在闯到最后一宫时,她因写不出“簸箕”的“簸”,没能顺利过关。

 无论是《汉字英雄》,还是央视科教频道8月2日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但对于这些小孩而言,那些紧贴生活的词语,似乎要比生僻字还难。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沟壑”、“分道扬镳”、“荦荦大端”这样的难词儿,而是“髋关节”、“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样来自于生活的词汇。

我们怎能被一只“癞蛤蟆”打败

    桀纣、拾掇、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如果让你手写这些词语,你能写对几个?日前,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熨帖”一词,成人体验团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

不管是两个字的“桀纣”“拾掇”,还是四个字的“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应该都算不上是生僻字,如果有人说这几个字不常用,所以才不会写,那么好吧,来一个常用的“癞蛤蟆”。结果,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人体验团中,只有三成的人写对了,也就意味着有高达七成的人,被一只“癞蛤蟆”给打败了。  

 

 ===汉字之危 追求方便的同时我们丢掉了啥===


 

“彻底认清了自己文盲本质”

    实际上,对现代人来说,写不出,念不对,勉强写出来还潦草难看到让人不忍目睹的汉字,又何止是一个“癞蛤蟆”呢?当很多网友感叹“彻底认清了自己文盲本质”的时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也许有人会说,电脑普及时代,早就实现无纸化办公了,会不会写汉字又有什么关系?各种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用电脑打字不是更方便,更快捷,也更有效率吗?

    我们承认,电脑打字要远比用手书写更有效率,更方便快捷,但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势必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书写的乐趣,比如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与传统,比如一封手写家书所带来的真诚与温暖等等。这么说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拒绝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应用,非要退回到手写时代。只是在利用电脑时代所带来的效率与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拿起手中的笔,重拾书写的乐趣,并且在这种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为什么有危机

    某种意义上说,汉字危机是当今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危机的一个面向,一种反映。全球化在经济上体现为跨国公司,经济产业链的全球配置,在文化上则体现为西方文化,可以说是拼音文化的扩张。

    因键盘的使用而引起的这一轮的汉字危机,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危机。以键盘为标志的电子技术,是一种现代技术,它已经全面接管现代社会的运转,塑造了现代生活的面貌。放弃键盘,理论上在一个封闭环境比如一个国家内部也许可以做到——事实上,根本做不到。但这意味着放弃了效率,放弃了与世界接轨,也就是放弃了“现代化”。

    如果加入历史的眼光,我们会发现汉字的危机,存在历史的吊诡。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不少重量级的文化人是非常激进地批判汉字文化,他们中有的人认为汉字与现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主张学校都要采用拼音文字;还有的人甚至主张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这些主张是激进的,因而可以说是革命的,这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对国家富强的强烈诉求在文化层面的反映。汉字作为旧文化的突出代表,被当做进步的拦路石,必须彻底的搬开,才能产生新的文化。在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汉字的危机,可当时人不这么看,不仅不是危机,反而是革命,是变革的机会。
 
 

别忘了笔尖上的美

    当代中国人“提笔忘字”的现象早不陌生。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当汉字在笔尖上变得生疏和踌躇,网友纷纷扼腕。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古人常说“一字为师”,而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甚至积非成是、将错就错。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

    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不妨学学钱钟书给孩子写家书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犹如快餐式教育方式,学习的内容都与升学有关,读书无用。更严重的是,许多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退步得也极为厉害,那也是因为大学对于汉字的应用能力训练较少,大学生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上流行的段子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些大学生甚至无法用笔完整书写一篇文章。

    而这一点,就需要全社会,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一起改变教育模式和理念,各司其职。比如,钱钟书就习惯给自己的孩子写家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每个星期给子女写一封书信,并让他们回复一份。这不就是一种非常有效地、直接地锻炼家长和子女汉字书写水平的方式吗?文化的承担者是个人,要提高全民汉字水平,就应该先明白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从自己开始,共同转变观念,重视汉字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